書評│你是在追求快樂,還是被快樂統治?──《製造快樂公民》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是人,都會尋求快樂。然而,要怎麼變得快樂,活出一個正向、積極、有意義的人生?
正向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不僅要在逆境中治療痛苦,也要在順境中發掘自己的最高潛能。於是,各種專家、學者、教練、顧問、自助書籍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指導社會大眾活出快樂人生的技巧與思考方式。他們認為,對自己負責的人,會努力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發展,並培養出樂觀、韌性、自主的個性,以適應變化多端的社會,因而是更優秀的人。
然而,心理學家艾德加‧卡巴納思(Edgar Cabanas)與社會學家伊娃‧伊盧茲(Eva Illouz)在《製造快樂公民:快樂產業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HAPPYCRACY : How the Industry of Happiness Controls Our Lives)一書中便批判道,「快樂」如今不是一個中性的情緒描述,而是一種「人生典範」,結合消費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價值來獲得論述權威,逼迫我們適應階級不公的社會,並塑造「快樂等同正常與良善」的觀念,進而將那些不快樂的人排除在標準公民的範疇之外。
專家以「提升自主性」為名教導你如何快樂,但實則削弱人的自主性,內化權威去服從專橫的快樂意識形態。
因此,作者便以「快樂統治力」(Happycracy)為書名,在書中提出了幾個批判。
專家以「提升自主性」為名教導你如何快樂,但實則削弱人的自主性,內化權威去服從專橫的快樂意識形態。

一、「快樂統治力」助長個人主義,掩飾社會問題

正向心理學認為,要改變結構性的困境太過困難,還不如調整好自己的狀態,來培養足夠的心理韌性來面對困境。重要的是你怎麼想,而不是環境的問題。這種「往內看」的行動確實讓許多人在不確定性高升的社會中,找到生活的掌握感。然而,這種個人主義式的快樂,是真的能解決問題,還是掩蓋問題?
作者首先指出,現代社會之所以有高比例的人罹患心理疾病,與個人主義所導致的社會脫節有強烈的關聯。再者,一味地強調個人有能力獲得幸福,乃是掩蓋其他建構福祉更客觀的指標,如收入不平等、性別不平等、民主機制等。
換言之,「快樂統治力」將改變社會的集體責任分散給個人,藉由鼓勵追求個人幸福來掩飾社會不平等。

二、「快樂統治力」助長消費主義,忽視複雜性

由於快樂已經搖身一變成為「美好公民」的價值判準,因此資本主義大可以將這個概念商品化,鼓勵大家透過更多的消費來「提升自我」、「成為更好的自己」。於是,各種服務、療法、諮商應運而生,打著心理學的旗號立志要幫助百姓成為更能適應社會的好公民。
作者論道,這種消費主義的精神,正表明追求快樂是一個「永無止盡的自我塑造過程」。無論你對現在的生活狀態滿意度是高是低,總會有更多的產品要你消費,才能不斷進步。由於自我永遠有欠缺,而快樂的最高境地永遠不能達到,因此「這個矛盾性使得快樂成為市場上的理想商品,因為永遠無法滿足的快樂需求會帶動綿延不絕的消費」[1]。
再者,這些簡單的「幸福技巧」只是為了滿足快速消費而設計,但無法深入改變人複雜的心理,也欠缺紮實的心理分析。「快樂產業」聲稱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治療師」,但真正得到利益的是廠商,而不是自己。
永遠無法滿足的快樂需求會帶動綿延不絕的消費。

三、「快樂統治力」助長羞愧感,缺乏憐憫

正向心理學把情緒劃分為「正向」與「負向」,將「快樂─不快樂」當成「正常─不正常」的標準。這逐漸走向一個較為極端的觀念:只有那些增進快樂的行為才是健康的,而無助於提升快樂的情緒是不健康的
然而,作者強烈地批判道,將情緒劃分成正負向是毫無道理的。情緒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例如憤怒可能會帶來恣意的傷害,也能凝聚民心對抗暴政。將正向情緒化作一種專制態度,是預設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悲慘處境負責。如果今天你沒有快樂起來,那就是你的責任。
「在人人要為自己的痛苦負責的世界裡,幾乎沒有位置留給憐憫或同情。在據說人人天生就有一套機制、能將逆境化為自身優勢的世界裡,也幾乎沒有位置留給抱怨。」[2]
誠如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於《成功的反思》The Tyranny of Merit)一書中指出的,當前的功績主義(meritocracy)無疑是種暴政(tyranny),它預設只要我們為自己的命運負起責任,我們所獲得的都是應得的。然而,它忽略社會因素(階級、種族、性別、收入不平等),進而導致贏家的傲慢與輸家的羞愧[3]。
如今,「快樂統治力」也是如此,透過不斷地自省與自我懷疑來獲得自我成長,卻忽略了成長本身乃需倚靠社群與相應的物質條件。
在人人要為自己的痛苦負責的世界裡,幾乎沒有位置留給憐憫或同情。

找回痛苦的正當性

作者亦在結尾處說出以下發人深省的一段話:
「基於職責而犯下暴行的士兵若是迅速輕易地恢復,他們會比那些心理受到嚴重影響的士兵更可敬嗎?心理韌性強大的員工面對企業組織的殘酷、剝削行為和高壓措施可以逆來順受,他們就比其他無法承受的員工更可佩嗎?……強調一個人不管處於什麼樣的情況都得保持正向態度,這豈不是形同剝奪負向感受的正當性,將痛苦變為無用、甚或可鄙的事嗎?」[4]
雖然本書是以美國的處境為參照點,但我們仍能從中反思,痛苦從來都不是無用的情緒,而是更深理解生命處境的鑰匙。此外,本書不是反對快樂,而是指出,正向心理學雖幫助許多人找回生活的無力感,但我們仍需保持一個批判的距離,去檢視它所隱藏的問題,以及它所控制的意圖。
或許,快樂與痛苦只是一體兩面。只強調某一面,就不能看見完整的人生。就如心理學家喬登‧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在《生存的12條法則》所言:
「現在永遠有缺憾,但你出發的起點可能不比你前進的方向重要。或許快樂總出現在上坡路段,而不是在下一個山頂上等著你的短暫滿足中。快樂絕大部分來自希望,無論這個希望是從多麼深沉的黑暗世界中萌生。」[5]
[1]Edgar Cabanas, Eva Illouz,《製造快樂公民:快樂產業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新北:立緒,2021),頁148。
[2]Edgar Cabanas, Eva Illouz,《製造快樂公民:快樂產業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頁217。
[3]Michael J. Sandel, The Tyranny of Merit: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0)
[4]Edgar Cabanas, Eva Illouz,《製造快樂公民:快樂產業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頁213–214。
[5]Jordan B. Peterson,《生存的十二條法則》(新北:大家,2019),頁111。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規劃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請用你手邊的一張紙跟一枝筆,規劃你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例如,我會在這張紙上寫下:結婚、讀研究所、生小孩(?)、創讀書會社群、環島、成為作家、把台南的咖啡廳都去過一輪……。不過,請等一下,你怎麼能確保你還有二十年?進一步說,你怎麼知道,死亡不會在明天來臨?但你說:「我們當然不知道
前言: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死亡離自身很遙遠,所以聚焦在眼前的事物;或認為死亡為不吉祥的概念,而刻意拉出一段距離。然而,從生命的終點回頭看現在的世俗煩擾(事業、感情、家庭),我們到底渴望活出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若將孔子的話反過來,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發
不是有選擇與沒選擇,而是照護與漠不關心 在傳統的醫病關係中,醫師是主動治療的一方,病人則是被動接受治療的一方;病人毫無選擇的權利,只能服從醫師的權威。然而,在西方理性主義崇尚「個人選擇」的潮流之下,病人的選擇權開始被重視。病人能夠也應該要表達自己的意願,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以證明病人的自主權。 例如
只要你的童年長期暴露於這個毒素,長大後就有更高的機率得糖尿病、哮喘、中風、心臟病、肥胖、憂鬱症、藥物成癮、酒精成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癌症。這些毒素蔓延於各個族群、階級與社區,強烈地改變孩童的生理構造,造成一輩子的影響。這個毒素不是鉛、汞或戴奧辛,而是「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
本文重點 當我們以「改善存有」作為生命最高的價值,願意以信仰的精神獻身給存有良善的本質,就會尋得意義。 指責這個世界很糟糕以前,先讓自己成為「不要製造問題」的人。畢竟,厭惡生命的人無法創造生命。 把話講清楚,把思緒理清,聚焦問題,才能繼續向前走,看見新的可能。 人生而受苦,我們無須懷疑苦難的真實性與
《禁止黑暗的國王》與《黑色斑點》讀後心得 最近看到了兩本有關「黑色」的繪本,非常值得一讀。 黑色一直都不是個討喜的顏色,尤其是給孩童看的繪本。但只要有關黑色的主題,我都會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可以從如此深沉單調的顏色中,創造出什麼新穎的題材。 《禁止黑暗的國王》:黑暗,遺忘的力量 第一本是英國作家愛
規劃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請用你手邊的一張紙跟一枝筆,規劃你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例如,我會在這張紙上寫下:結婚、讀研究所、生小孩(?)、創讀書會社群、環島、成為作家、把台南的咖啡廳都去過一輪……。不過,請等一下,你怎麼能確保你還有二十年?進一步說,你怎麼知道,死亡不會在明天來臨?但你說:「我們當然不知道
前言: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死亡離自身很遙遠,所以聚焦在眼前的事物;或認為死亡為不吉祥的概念,而刻意拉出一段距離。然而,從生命的終點回頭看現在的世俗煩擾(事業、感情、家庭),我們到底渴望活出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若將孔子的話反過來,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發
不是有選擇與沒選擇,而是照護與漠不關心 在傳統的醫病關係中,醫師是主動治療的一方,病人則是被動接受治療的一方;病人毫無選擇的權利,只能服從醫師的權威。然而,在西方理性主義崇尚「個人選擇」的潮流之下,病人的選擇權開始被重視。病人能夠也應該要表達自己的意願,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以證明病人的自主權。 例如
只要你的童年長期暴露於這個毒素,長大後就有更高的機率得糖尿病、哮喘、中風、心臟病、肥胖、憂鬱症、藥物成癮、酒精成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癌症。這些毒素蔓延於各個族群、階級與社區,強烈地改變孩童的生理構造,造成一輩子的影響。這個毒素不是鉛、汞或戴奧辛,而是「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
本文重點 當我們以「改善存有」作為生命最高的價值,願意以信仰的精神獻身給存有良善的本質,就會尋得意義。 指責這個世界很糟糕以前,先讓自己成為「不要製造問題」的人。畢竟,厭惡生命的人無法創造生命。 把話講清楚,把思緒理清,聚焦問題,才能繼續向前走,看見新的可能。 人生而受苦,我們無須懷疑苦難的真實性與
《禁止黑暗的國王》與《黑色斑點》讀後心得 最近看到了兩本有關「黑色」的繪本,非常值得一讀。 黑色一直都不是個討喜的顏色,尤其是給孩童看的繪本。但只要有關黑色的主題,我都會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可以從如此深沉單調的顏色中,創造出什麼新穎的題材。 《禁止黑暗的國王》:黑暗,遺忘的力量 第一本是英國作家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今天是要開箱我大學同學的新家,喜歡童趣、獨特設計的話,可以參考看看~我個人覺得很像小朋友的遊樂園,可以玩可以鑽,果然很有他的個性! 以下是同學角度,正文開始: 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裝潢看起來都很像,木紋啊、白色啊,而我和我老婆就是想和人家不一樣,所以先開了設計要求,才去找適合的設計公司。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談青春期的迷惘、哀傷與「世界太美了可惜不值得」的絕望。 網路社群的興起,讓一個個年輕生命,像走進萬花筒內,舉手投足,折射出更為複雜也更為細碎的稜鏡片段,稜鏡奪目,卻也易碎,承受不起太重或太輕的注目。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不只是新人,也是好手》推薦給求職中或想進入日商工作的新人,透過作者大石哲之整理的四大職場重要面向:「溝通技能」、「邏輯思考技巧」、「資料製作技能」和「專業與商務精神」,成為進入職場前的敲門磚,養成更好的工作態度與習慣!
Thumbnail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集結了哈佛商學院教授們在最後一堂課給予畢業生們的勉勵與鼓舞人心的故事。這15篇故事超越了書本或教材上的知識,而是足以橫跨不同世代,都能受用的人生哲理與智慧。如今在COVID-19、全球經濟受創的變動時代裡,依然有許多話語很值得好好反芻、深思一番。
Thumbnail
  這是作者闕又上的第二本書,上一本是《每年每年十分鐘,讓你的薪水變活錢》(後來改版成去年出版的《阿甘投資法》),去年閱讀《阿甘投資法》時,內容上坦白說沒有多麼驚豔的部分,雖有作者一些獨特的觀點,但大多老生常談。直到近年來股市一直屢創新高,心中不免也擔心起來,何時會泡沫化?何時會崩盤?前陣子重拾書本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今天是要開箱我大學同學的新家,喜歡童趣、獨特設計的話,可以參考看看~我個人覺得很像小朋友的遊樂園,可以玩可以鑽,果然很有他的個性! 以下是同學角度,正文開始: 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裝潢看起來都很像,木紋啊、白色啊,而我和我老婆就是想和人家不一樣,所以先開了設計要求,才去找適合的設計公司。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談青春期的迷惘、哀傷與「世界太美了可惜不值得」的絕望。 網路社群的興起,讓一個個年輕生命,像走進萬花筒內,舉手投足,折射出更為複雜也更為細碎的稜鏡片段,稜鏡奪目,卻也易碎,承受不起太重或太輕的注目。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不只是新人,也是好手》推薦給求職中或想進入日商工作的新人,透過作者大石哲之整理的四大職場重要面向:「溝通技能」、「邏輯思考技巧」、「資料製作技能」和「專業與商務精神」,成為進入職場前的敲門磚,養成更好的工作態度與習慣!
Thumbnail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集結了哈佛商學院教授們在最後一堂課給予畢業生們的勉勵與鼓舞人心的故事。這15篇故事超越了書本或教材上的知識,而是足以橫跨不同世代,都能受用的人生哲理與智慧。如今在COVID-19、全球經濟受創的變動時代裡,依然有許多話語很值得好好反芻、深思一番。
Thumbnail
  這是作者闕又上的第二本書,上一本是《每年每年十分鐘,讓你的薪水變活錢》(後來改版成去年出版的《阿甘投資法》),去年閱讀《阿甘投資法》時,內容上坦白說沒有多麼驚豔的部分,雖有作者一些獨特的觀點,但大多老生常談。直到近年來股市一直屢創新高,心中不免也擔心起來,何時會泡沫化?何時會崩盤?前陣子重拾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