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你是在追求快樂,還是被快樂統治?──《製造快樂公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是人,都會尋求快樂。然而,要怎麼變得快樂,活出一個正向、積極、有意義的人生?
正向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不僅要在逆境中治療痛苦,也要在順境中發掘自己的最高潛能。於是,各種專家、學者、教練、顧問、自助書籍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指導社會大眾活出快樂人生的技巧與思考方式。他們認為,對自己負責的人,會努力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發展,並培養出樂觀、韌性、自主的個性,以適應變化多端的社會,因而是更優秀的人。
然而,心理學家艾德加‧卡巴納思(Edgar Cabanas)與社會學家伊娃‧伊盧茲(Eva Illouz)在《製造快樂公民:快樂產業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HAPPYCRACY : How the Industry of Happiness Controls Our Lives)一書中便批判道,「快樂」如今不是一個中性的情緒描述,而是一種「人生典範」,結合消費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價值來獲得論述權威,逼迫我們適應階級不公的社會,並塑造「快樂等同正常與良善」的觀念,進而將那些不快樂的人排除在標準公民的範疇之外。
專家以「提升自主性」為名教導你如何快樂,但實則削弱人的自主性,內化權威去服從專橫的快樂意識形態。
因此,作者便以「快樂統治力」(Happycracy)為書名,在書中提出了幾個批判。
專家以「提升自主性」為名教導你如何快樂,但實則削弱人的自主性,內化權威去服從專橫的快樂意識形態。

一、「快樂統治力」助長個人主義,掩飾社會問題

正向心理學認為,要改變結構性的困境太過困難,還不如調整好自己的狀態,來培養足夠的心理韌性來面對困境。重要的是你怎麼想,而不是環境的問題。這種「往內看」的行動確實讓許多人在不確定性高升的社會中,找到生活的掌握感。然而,這種個人主義式的快樂,是真的能解決問題,還是掩蓋問題?
作者首先指出,現代社會之所以有高比例的人罹患心理疾病,與個人主義所導致的社會脫節有強烈的關聯。再者,一味地強調個人有能力獲得幸福,乃是掩蓋其他建構福祉更客觀的指標,如收入不平等、性別不平等、民主機制等。
換言之,「快樂統治力」將改變社會的集體責任分散給個人,藉由鼓勵追求個人幸福來掩飾社會不平等。

二、「快樂統治力」助長消費主義,忽視複雜性

由於快樂已經搖身一變成為「美好公民」的價值判準,因此資本主義大可以將這個概念商品化,鼓勵大家透過更多的消費來「提升自我」、「成為更好的自己」。於是,各種服務、療法、諮商應運而生,打著心理學的旗號立志要幫助百姓成為更能適應社會的好公民。
作者論道,這種消費主義的精神,正表明追求快樂是一個「永無止盡的自我塑造過程」。無論你對現在的生活狀態滿意度是高是低,總會有更多的產品要你消費,才能不斷進步。由於自我永遠有欠缺,而快樂的最高境地永遠不能達到,因此「這個矛盾性使得快樂成為市場上的理想商品,因為永遠無法滿足的快樂需求會帶動綿延不絕的消費」[1]。
再者,這些簡單的「幸福技巧」只是為了滿足快速消費而設計,但無法深入改變人複雜的心理,也欠缺紮實的心理分析。「快樂產業」聲稱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治療師」,但真正得到利益的是廠商,而不是自己。
永遠無法滿足的快樂需求會帶動綿延不絕的消費。

三、「快樂統治力」助長羞愧感,缺乏憐憫

正向心理學把情緒劃分為「正向」與「負向」,將「快樂─不快樂」當成「正常─不正常」的標準。這逐漸走向一個較為極端的觀念:只有那些增進快樂的行為才是健康的,而無助於提升快樂的情緒是不健康的
然而,作者強烈地批判道,將情緒劃分成正負向是毫無道理的。情緒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例如憤怒可能會帶來恣意的傷害,也能凝聚民心對抗暴政。將正向情緒化作一種專制態度,是預設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悲慘處境負責。如果今天你沒有快樂起來,那就是你的責任。
「在人人要為自己的痛苦負責的世界裡,幾乎沒有位置留給憐憫或同情。在據說人人天生就有一套機制、能將逆境化為自身優勢的世界裡,也幾乎沒有位置留給抱怨。」[2]
誠如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於《成功的反思》The Tyranny of Merit)一書中指出的,當前的功績主義(meritocracy)無疑是種暴政(tyranny),它預設只要我們為自己的命運負起責任,我們所獲得的都是應得的。然而,它忽略社會因素(階級、種族、性別、收入不平等),進而導致贏家的傲慢與輸家的羞愧[3]。
如今,「快樂統治力」也是如此,透過不斷地自省與自我懷疑來獲得自我成長,卻忽略了成長本身乃需倚靠社群與相應的物質條件。
在人人要為自己的痛苦負責的世界裡,幾乎沒有位置留給憐憫或同情。

找回痛苦的正當性

作者亦在結尾處說出以下發人深省的一段話:
「基於職責而犯下暴行的士兵若是迅速輕易地恢復,他們會比那些心理受到嚴重影響的士兵更可敬嗎?心理韌性強大的員工面對企業組織的殘酷、剝削行為和高壓措施可以逆來順受,他們就比其他無法承受的員工更可佩嗎?……強調一個人不管處於什麼樣的情況都得保持正向態度,這豈不是形同剝奪負向感受的正當性,將痛苦變為無用、甚或可鄙的事嗎?」[4]
雖然本書是以美國的處境為參照點,但我們仍能從中反思,痛苦從來都不是無用的情緒,而是更深理解生命處境的鑰匙。此外,本書不是反對快樂,而是指出,正向心理學雖幫助許多人找回生活的無力感,但我們仍需保持一個批判的距離,去檢視它所隱藏的問題,以及它所控制的意圖。
或許,快樂與痛苦只是一體兩面。只強調某一面,就不能看見完整的人生。就如心理學家喬登‧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在《生存的12條法則》所言:
「現在永遠有缺憾,但你出發的起點可能不比你前進的方向重要。或許快樂總出現在上坡路段,而不是在下一個山頂上等著你的短暫滿足中。快樂絕大部分來自希望,無論這個希望是從多麼深沉的黑暗世界中萌生。」[5]
[1]Edgar Cabanas, Eva Illouz,《製造快樂公民:快樂產業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新北:立緒,2021),頁148。
[2]Edgar Cabanas, Eva Illouz,《製造快樂公民:快樂產業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頁217。
[3]Michael J. Sandel, The Tyranny of Merit: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0)
[4]Edgar Cabanas, Eva Illouz,《製造快樂公民:快樂產業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頁213–214。
[5]Jordan B. Peterson,《生存的十二條法則》(新北:大家,2019),頁111。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規劃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請用你手邊的一張紙跟一枝筆,規劃你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例如,我會在這張紙上寫下:結婚、讀研究所、生小孩(?)、創讀書會社群、環島、成為作家、把台南的咖啡廳都去過一輪……。不過,請等一下,你怎麼能確保你還有二十年?進一步說,你怎麼知道,死亡不會在明天來臨?但你說:「我們當然不知道
前言: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死亡離自身很遙遠,所以聚焦在眼前的事物;或認為死亡為不吉祥的概念,而刻意拉出一段距離。然而,從生命的終點回頭看現在的世俗煩擾(事業、感情、家庭),我們到底渴望活出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若將孔子的話反過來,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發
不是有選擇與沒選擇,而是照護與漠不關心 在傳統的醫病關係中,醫師是主動治療的一方,病人則是被動接受治療的一方;病人毫無選擇的權利,只能服從醫師的權威。然而,在西方理性主義崇尚「個人選擇」的潮流之下,病人的選擇權開始被重視。病人能夠也應該要表達自己的意願,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以證明病人的自主權。 例如
只要你的童年長期暴露於這個毒素,長大後就有更高的機率得糖尿病、哮喘、中風、心臟病、肥胖、憂鬱症、藥物成癮、酒精成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癌症。這些毒素蔓延於各個族群、階級與社區,強烈地改變孩童的生理構造,造成一輩子的影響。這個毒素不是鉛、汞或戴奧辛,而是「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
本文重點 當我們以「改善存有」作為生命最高的價值,願意以信仰的精神獻身給存有良善的本質,就會尋得意義。 指責這個世界很糟糕以前,先讓自己成為「不要製造問題」的人。畢竟,厭惡生命的人無法創造生命。 把話講清楚,把思緒理清,聚焦問題,才能繼續向前走,看見新的可能。 人生而受苦,我們無須懷疑苦難的真實性與
《禁止黑暗的國王》與《黑色斑點》讀後心得 最近看到了兩本有關「黑色」的繪本,非常值得一讀。 黑色一直都不是個討喜的顏色,尤其是給孩童看的繪本。但只要有關黑色的主題,我都會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可以從如此深沉單調的顏色中,創造出什麼新穎的題材。 《禁止黑暗的國王》:黑暗,遺忘的力量 第一本是英國作家愛
規劃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請用你手邊的一張紙跟一枝筆,規劃你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例如,我會在這張紙上寫下:結婚、讀研究所、生小孩(?)、創讀書會社群、環島、成為作家、把台南的咖啡廳都去過一輪……。不過,請等一下,你怎麼能確保你還有二十年?進一步說,你怎麼知道,死亡不會在明天來臨?但你說:「我們當然不知道
前言: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死亡離自身很遙遠,所以聚焦在眼前的事物;或認為死亡為不吉祥的概念,而刻意拉出一段距離。然而,從生命的終點回頭看現在的世俗煩擾(事業、感情、家庭),我們到底渴望活出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若將孔子的話反過來,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發
不是有選擇與沒選擇,而是照護與漠不關心 在傳統的醫病關係中,醫師是主動治療的一方,病人則是被動接受治療的一方;病人毫無選擇的權利,只能服從醫師的權威。然而,在西方理性主義崇尚「個人選擇」的潮流之下,病人的選擇權開始被重視。病人能夠也應該要表達自己的意願,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以證明病人的自主權。 例如
只要你的童年長期暴露於這個毒素,長大後就有更高的機率得糖尿病、哮喘、中風、心臟病、肥胖、憂鬱症、藥物成癮、酒精成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癌症。這些毒素蔓延於各個族群、階級與社區,強烈地改變孩童的生理構造,造成一輩子的影響。這個毒素不是鉛、汞或戴奧辛,而是「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
本文重點 當我們以「改善存有」作為生命最高的價值,願意以信仰的精神獻身給存有良善的本質,就會尋得意義。 指責這個世界很糟糕以前,先讓自己成為「不要製造問題」的人。畢竟,厭惡生命的人無法創造生命。 把話講清楚,把思緒理清,聚焦問題,才能繼續向前走,看見新的可能。 人生而受苦,我們無須懷疑苦難的真實性與
《禁止黑暗的國王》與《黑色斑點》讀後心得 最近看到了兩本有關「黑色」的繪本,非常值得一讀。 黑色一直都不是個討喜的顏色,尤其是給孩童看的繪本。但只要有關黑色的主題,我都會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可以從如此深沉單調的顏色中,創造出什麼新穎的題材。 《禁止黑暗的國王》:黑暗,遺忘的力量 第一本是英國作家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現在是注重個體大於群體的個人主義時代。 從二十一世紀以來,所有人突然對「快樂」大感興趣,根據這些準則,每個個體都是(也應該是)自由的、有謀略的、負責的、自主的,他能夠任意掌控自己的心理狀態,實驗自己的興趣,以及追求人人與生俱來的人生目標:獲得想要的幸福快樂。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追求幸福的意志與其結果之間的關係。雖然每個人都渴望快樂,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實現自己的願望。這使我們思考意志的質量及其對幸福的影響,探討好意志與壞意志所帶來的不同結果,進而揭示幸福與意志之間的深刻聯繫。
Thumbnail
追求幸福是人們想做的事情,因為幸福能帶給人們愉悅感,由於幸福的定義很主觀,我們該怎麼去理解屬於自己的幸福是什麼?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在討論幸福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什麼是幸福?」而今天這本《打造你要的人生》則是從人類天性的論點出發,討論幸福的迷思。本文分享了作者的幸福科學研究和教學,從三種營養素可以觀察,享受、滿足、目標裡,我們都無法避免不快樂的情緒產生。下一篇文章將分享獲取幸福感的祕訣,在於全然接受不快樂、學會如何管理不快樂。
Thumbnail
原來快樂的體驗可以操之在己! *在人們經歷社會化制度的壓抑下,許多原始擁有快樂的能力,逐漸消失,但其實幸福及快樂的感受是可以藉由醞釀和練習不斷提升,當感覺到命運操之在己時,喜悅的體驗程度將越高,社會的標準可以遵守,但當同時亦有一個自我的目標時,愉悅與否將不再受擺布。 *”心流”是一種人所經歷的特
Thumbnail
不快樂一部份是由於社會制度,一部份是由於個人心理,後者是本書裡想談的。作者集中在一般不受著外界苦難的人身上,提出治療日常煩悶的方法。
追逐理想本身,就會擁有快樂;追逐快樂本身,遲早擁有理想。 才發現! 自己已經在良性循環裡,如果不在良性循環裡,那麼透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能讓世界擁有這樣的循環。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情緒、態度,甚至行為方式,常常會受到周遭人群的影響,這其中「快樂傳染效應」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 這個現象指的是,當我們與快樂且充滿正能量的人相處時,我們自身也更有可能變得快樂。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往往會模仿身邊人的情緒表現,這種現象被稱為「情緒感染」,當我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快樂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失去選擇的權利會讓人感到不快樂。作者提出了轉變心態、主動選擇和增加選擇的方法來解決不快樂的情緒,並強調瞭解並承認自己的情緒是走向成熟的關鍵。
現在是注重個體大於群體的個人主義時代。 從二十一世紀以來,所有人突然對「快樂」大感興趣,根據這些準則,每個個體都是(也應該是)自由的、有謀略的、負責的、自主的,他能夠任意掌控自己的心理狀態,實驗自己的興趣,以及追求人人與生俱來的人生目標:獲得想要的幸福快樂。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追求幸福的意志與其結果之間的關係。雖然每個人都渴望快樂,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實現自己的願望。這使我們思考意志的質量及其對幸福的影響,探討好意志與壞意志所帶來的不同結果,進而揭示幸福與意志之間的深刻聯繫。
Thumbnail
追求幸福是人們想做的事情,因為幸福能帶給人們愉悅感,由於幸福的定義很主觀,我們該怎麼去理解屬於自己的幸福是什麼?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在討論幸福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什麼是幸福?」而今天這本《打造你要的人生》則是從人類天性的論點出發,討論幸福的迷思。本文分享了作者的幸福科學研究和教學,從三種營養素可以觀察,享受、滿足、目標裡,我們都無法避免不快樂的情緒產生。下一篇文章將分享獲取幸福感的祕訣,在於全然接受不快樂、學會如何管理不快樂。
Thumbnail
原來快樂的體驗可以操之在己! *在人們經歷社會化制度的壓抑下,許多原始擁有快樂的能力,逐漸消失,但其實幸福及快樂的感受是可以藉由醞釀和練習不斷提升,當感覺到命運操之在己時,喜悅的體驗程度將越高,社會的標準可以遵守,但當同時亦有一個自我的目標時,愉悅與否將不再受擺布。 *”心流”是一種人所經歷的特
Thumbnail
不快樂一部份是由於社會制度,一部份是由於個人心理,後者是本書裡想談的。作者集中在一般不受著外界苦難的人身上,提出治療日常煩悶的方法。
追逐理想本身,就會擁有快樂;追逐快樂本身,遲早擁有理想。 才發現! 自己已經在良性循環裡,如果不在良性循環裡,那麼透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能讓世界擁有這樣的循環。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情緒、態度,甚至行為方式,常常會受到周遭人群的影響,這其中「快樂傳染效應」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 這個現象指的是,當我們與快樂且充滿正能量的人相處時,我們自身也更有可能變得快樂。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往往會模仿身邊人的情緒表現,這種現象被稱為「情緒感染」,當我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快樂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失去選擇的權利會讓人感到不快樂。作者提出了轉變心態、主動選擇和增加選擇的方法來解決不快樂的情緒,並強調瞭解並承認自己的情緒是走向成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