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亞斯讀友闡釋她建立「情感資料庫」的心理歷程(已徵求同意刊登)
並以此資料庫回頭定義自己反應、歸位情緒,繼而對應人際關係
這也就是我所提的「從外而內的處理歷程」(不限於亞斯人專用)
建立資料庫需要強大認知,類似電腦程式,先天情盲的亞斯人,在社交情境前端需要建立資料(輸入要花比較久時間,才算適應新環境),中端是整理資料定義與排列,後端則是比對應用(人際應對時要一筆筆比對資料才能輸出)。
非亞斯人的運作則相反,在資訊處理時「情緒/情感」會直覺地篩檢剔除不相關的資料而快速作出反應。不用一筆筆對照當然速度就快,類似本能(EX看到熊會快跑),經由覺察後還能進階分辨與運用,缺點則是刻板印象、先入為主、被情緒淹沒。
本例儘管是個案,也並非所有亞斯人都那麼「有意識地」 知道自己在建立資料庫,然內容非常詳盡,值得一看,社會大眾能知道「亞斯人是用『什麼方式』去想的」,亞斯人也能更清楚描繪自己的內心歷程
亞斯讀友說:3-1
我的亞斯特質並不算濃厚
所以在前半生的多數時間
其實完全不知道自己對情緒的認識不足
畢竟我還是會哭會笑會生氣
但我搞不懂孩子的哭是怎麼回事,也不會安撫
我還是以為自己只是不敏感不會讀眉頭眼額
就算我正視親子問題,接觸坊間“情緒辨識與覺察”
我還是只能囫圇吞棗
因為每個字都認得,我也能用情緒詞形容別人的狀態
別人用情緒詞彙,我也大致能理解他們用這個詞可能有怎樣呈現
我覺得:
「嗯嗯,這樣啊,我大概知道…」
「我知道那個啦,但我應該是沒有產生那種情緒」
但其實我對那些認知是很模板化或刻板印象的
真實的內涵連不起來
例如:妒嫉
當我聽到對方說男友妒嫉
我可能就接:「那他是吃醋囉?」
對方可能回:「是有一點點囉」
我在字眼與狀況的配對是正確的
因為這是可以目視的,特別是像戲劇演出,還會突顯它的外顯特徵
但某程度也只是人云亦云,因為我只是“理解”它的機轉,並沒能把情緒與感受連結
有點像電視熱血籃球迷
看了一輩子的球,熟讀各種統計、策略、資訊
但從來沒有下場摸過籃球
然後以為「我只是沒下場啦,有機會讓我搭Michael Jordan,我就…」
事實當然不是那樣
就算有打過球的,也未必能代入Michael Jordan 打球時的Mindset或心理感覺,就不用說終生電視球迷能懂多少
“嫉妒”應該算是比較早發現自己後知後覺的感覺
但因為經驗的次數本身也少,嫉妒也算比較複雜的感覺
需要學習或後設解讀,好像也不奇怪
真正開始發現自己不了解與連不上,是在處理憤怒的時候
我為了自己一直對孩子生氣指責而感到煩惱
認為「一直生氣不好」,我的憤怒已經惡化為自傷
我為了不用一直跟孩子嘔氣,而去看心理師,開始寫日記
每天都寫我有沒有為什麼事生氣、是什麼因素讓我生氣
然後我開始思考怎樣的生氣才叫合理
我看憤怒管理的資訊、我學習如何控制憤怒
在寫日記的每日記錄與檢討中
我看到我生氣的原因不是因為兒子很糟
而是透支與無能為力
而憤怒管理的書則告訴我憤怒是什麼
或一般人的憤怒機轉如何
然後才發現,我的“生氣”有些其實不是“憤怒”
而是緊張/情緒高亢/著急
不是因為著急所以生氣,是「著急的樣子像是怨怒對方」
而著急的方式很像生氣,兩者都會大聲、不耐
但著急其實沒有包含要指責、沒有遷怒餘怒
只要壓力狀況解除,狀似生氣的狀態就煙消雲散(真的生氣則沒那麼容易消散)
看了幾本憤怒管理的書
孩子也在早療與藥物協助下越來越好
生氣掌握得差不多了
最少開始知道自己的情緒定義、呈現和體驗,可能跟一般印象不太一樣
但還沒有到建立資料庫的概念
資料庫的概念是在進一步了解亞斯特質的時候建立的
我本來就有廣蒐資料的傾向
到看亞斯的書談到建立資料庫對照強化認知來補足
我就明白這就是我這輩子在做的事(雖然我沒有很認真或講究)
只是我以前會用好奇、求知或討論來形容、定義自己資料收集的傾向
一開始說到,情緒資料庫並不是我的刻意目標
但人有感情需求、感情呈現
我會奇怪為什麼別人有母愛有戀愛,為什麼我沒有
在探討或體驗的時候
別人的提醒是重要的
其他人會說「你這樣這樣做是很愛孩子呢」
一個人講我不信
十個人都這樣講,我有點將信就疑:
是不是可以調整一下定義?
後來我的心理師說
可以把自己的行為套到別人身上
如果別人這樣做會讓你用“愛孩子”來形容
那麼自己這個行為就是對孩子有愛
就算沒有感覺到愛
願意配合調整也是愛
雖然我感受不到,但最少在認知上我知道自己有在做,就不會再疑問或詰問自己怎麼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