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有時會接觸到不同的孩子,有的是自閉症、發展遲緩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很多時候,家長們會非常緊張,深怕孩子比別人家的慢,於是到處求助醫療資源,從對談之間,不難發現他們都很焦慮,孩子如果在感知情緒方面其實是敏感的,就會捕捉到父母的擔憂,然後情緒也變的不穩定、過動的症狀更加明顯。
其實很多時候,真的要有耐心,給孩子時間進步和成長,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 (temperament)都非常不一樣,氣質包含不同的面向:活動量、趨避性、適應性、規律性、反應強度等等。
雖然這個世界對於孩子長什麼樣子,會有一定的期待,但父母的角色不是把這些社會期待加諸在孩子身上,而是一邊觀察孩子,並適時提供支援、協助,有點像是孩子的「人生教練」。
如果孩子天生就活潑好動,就帶他去公園、操場活動筋骨,放電一下。過動症的孩子在運動後,血清素的提升有助於孩子的專注力提升。當然,帶孩子去玩之後,父母的也要觀察孩子放電多久是合適的?活動太久,孩子體力透支,回家連飯都不吃就睡倒;活動不足,回家會蹦蹦跳跳,到了睡覺時間還精力旺盛。所以,活動多久,真的沒有正確答案,而是要去「觀察」。
如果孩子天生喜靜,就觀察他喜歡什麼,多鼓勵他發覺、探索自己喜愛的事物。如果孩子比較內向,問問他喜歡和別人一起玩嗎?我相信大多數孩子,其實是喜歡交朋友的,引導他們觀察自己喜歡跟誰一起玩,為什麼喜歡跟這些人玩?
透過問孩子問題、提示的方式,讓孩子了解自己,也鼓勵他們多嘗試與自己喜歡的人交談,慢慢的,孩子會找到自己的動力,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找到人際交往的自信。
我時常問孩子,你喜歡來上課嗎?大部分孩子都是喜歡的,因為可以玩耍,在遊戲中他們感到快樂。
引導、鼓勵孩子成長的方式,其實關鍵是「玩耍」,即使長大成人,我們也是在樂趣、成就感中成長的最快,所以,在遊戲中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效益會增加。
希望不論是孩子或父母,都能給自己一點時間,脫離社會期待孩子或父母的既定框架,試著僅僅作為獨特的個體,彼此陪伴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