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學習勞動法-解僱最後手段原則(以安置義務為中心)

更新於 2024/11/1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4039號刑事判決:「死刑係以剝奪受制裁者之生命作為刑罰手段,屬最嚴厲刑罰且具有不可回復性,適用死刑必須嚴格及慎重,如同古諺所云,惟有在『求其生而不可得』之情形,始有適用死刑之可能」,死刑是最嚴重且具不可回復性的處罰,因此唯有在極端狀況下方得處以死刑;同樣的概念在勞資關係中也存在-終止勞動契約,唯有在「求其生而不可得」的狀況下,雇主才能主動地與勞工終止契約關係,這樣的規範也叫做「解僱最後手段原則

一、「解僱最後手段原則」

勞工與雇主約定勞動契約、提供勞務的本旨是「維持經濟生活利益」,因此長期、穩定的工作對於勞工而言相當的重要;如果任由雇主可以隨時終止契約,必然導致本就處於弱勢的勞工,陷入價更加的弱勢的狀況,因此我國憲法已明文規範「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為了滿足憲法的規範,避免勞工陷入絕對弱勢地位,因此我們透過了許多方式來因應,以下簡單列舉幾個:

  • 最低勞動條件保護-勞基法第1條
  • 終生僱用制(持續性的不定期契約)-勞基法第9條(可以參照本篇
  • 解僱最後手段原則

上面三點之中,前二者很明顯都是有法律明文規範可作為依歸,但「解僱最後手段原則」其實在勞基法中並沒有任何明文;對此,楊通軒教授在其著作中就有提及:

「吾人如觀目前台灣勞工法令,似乎並無此一規定或要求,如要從勞基法第11條第4款的規定導出,則又似乎太過單薄且違反法律保留原則」楊通軒(2017)特別勞動法:實務與理論第5版。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134頁

其實楊通軒教授並非否定「最後手段原則」存在的必要與目的而是提出質疑;實務中大家雖然都肯認「最後手段原則」的存在,但問題在於要完成哪些程序才能符合「最後手段原則」?

不難發現,法律未明文制定標準的狀況下,爭議通常會流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況,因此楊通軒教授認為根本之法還是以法律進行規範。

不過,這些事情還是交給法學者跟立法委員去討論吧,我們這些升斗小民要注意的還是在法律實際的運作狀況;更簡單地說,法官認為雇主要進行那些程序,才能算進行合法地終止契約?這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讓我們很簡單、快速的討論一下吧。

(涉及解僱的任一個議題都能有超多的論述,本篇只簡要地說明法定的安置義務)

二、勞基法第11條前4款-安置義務

如前所述,勞動基準法其實並沒有「最後手段原則」的規範,大多數的學者跟法院都是採用類推適用方式的方式,而按照楊通軒教授的見解,類推的依據則是勞動基準法第11條第4款;因此,讓我們先來看看勞基法第11條各款的規範吧:

  • 勞動基基準法第11條:

「非有左列情事之一者,雇主不得預告勞工終止勞動契約:

一、歇業或轉讓時。

二、虧損或業務緊縮時。

三、不可抗力暫停工作在一個月以上時。

四、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勞工之必要,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時

五、勞工對於所擔任之工作確不能勝任時。」

首先請注意,雖然「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只在第4款中看到,但這並不代表前3款就沒有安置的必要;在認知上,我們應該將這樣的規範方式,視為一種立法技巧,畢竟同樣的事情在1~4款重複,只會讓法規顯得很累贅、蠢笨;因此簡單說,第1至4款都應視為有「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的限制,而從放在第4款的操作,我們可以知道應該是立法者有意將前4款與第5款進行區別。

(以第5款終止契約,安置並非法定程序但依然需要協助進行績效改善)

從勞基法11條第1至4款的規範中,我們就可確定雇主於資遣前有「安置」的義務;因此,純粹有11條第1至4款的事由存在,依然不能使雇主取得終止契約的權利,雇主真正可以行使終止契約權的時間點在於「確定無法補救」(確實無其他工作可安置)後,可以參考以下判決說明:

  •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144號民事判決:

「按勞基法第十一條第四款後段所稱『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勞工之必要,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明示雇主資遣勞工前必先盡『安置前置義務』,必無處可供安置時,最後不得已才可資遣,學說上稱為迴避資遣型的調職。倘雇主已提供適當新職務善盡安置義務,為勞工拒絕,基於尊重企業經營自主權及保障勞工工作權之平衡,要求雇主仍須強行安置,當非立法本旨。」

  • 重點:最後不得已才可資遣

三、「適當工作」的認定與實務操作

承前,雖然知道雇主需要安置,且雇主只要有提供「適當新職務」予勞工,此時即便勞工拒絕雇主的安置,依然不妨礙雇主已經履行安置義務的認定;現在大問題來了,甚麼叫做「適當的新職務」? 

  • 最高法院107年台上字第957號民事判決:

「該所謂『適當工作』,當指在資遣當時或資遣前後相當合理期間內,有與勞工受資遣當時之工作條件相當,且屬勞工之能力可勝任並勞工願意接受者而言。故雇主資遣勞工之際或相當合理期間前後雖有其他工作職缺,惟該職缺之工作條件與受資遣勞工顯不相當,或非該勞工所得勝任,或資遣勞工經相當合理期間後始產生之工作職缺,均難認係適當工作,而責令雇主負安置義務。」

所謂的「適當工作」指的是 「與受資遣當時之工作條件相當且勞工可以勝任的職務,雖然是很重要的概念,但甚麼程度才可以被認為「相當」?

試問,公司沒有安排勞工到新職務,因為新職務比原職務少了5,000元,是否是相當?

  • 情境A:勞工原薪資32,500元
  • 情境B:勞工原薪資100,000元

一樣都是降薪5,000元,前者降薪幅度達15.5%後者只有5%,前者可能被認定對勞工經濟生活利益影響甚鉅,後者則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價值判斷;因此「相當」是一種不確定法律概念、應該採取相對而非絕對的判斷。

再者,工作條件也包含了工作的內容,因此工資減少是否必然等於「不相當」也存有疑慮(可以想想:工資下降但工作減輕負荷,算不利變更嗎?)。

簡單說,所謂的「相當」與否,其實在不同的狀況下會有不同的認定標準與價值判斷,按實務來看,是否「相當」勞資雙方往往會存有相當大的分歧,所以雇主固然負有安置義務、調動權利而可以片面進行相關安置,但一般而言比較好的做法還是:

  1. 將公司的現有職務「主動」地提供給員工
  2. 由員工自行選定可接受的職務
  3. 提供公假,請員工到該部門進行「面試」 

其實問題的解法沒有那麼困難,當你想破頭甚麼是「適當職務」的時候,不如直接把選擇權交給勞工就好,人資夥伴真的不需要承擔這麼多,你各位已經承擔太多在這個年紀所不需要承擔的痛苦了,適時地把球(選擇權)交給勞工,反而可以有更好的結果

  • 重點:主動、積極的提供職缺資訊,進行公平、合理的面試。

如果勞工消極不配合、甚至直接拒絕,此時就可以回到上面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144號民事判決的說明,認定雇主已進行安置只是勞工拒絕。

勞工選擇了特定職務後,雇主基於經營上的考量,依然可以再次進行能力的確認,以確認該工作確實是勞工可以勝任的工作,所以公司依然可以要求勞工需要進行面試程序,如果勞工因客觀條件而無法通過合理、公平的面試,那麼拒絕錄用未通過面試)也無不可(並不影響安置義務的確定);但如果能力差不多,建議還是應採優先錄用的方式辦理,以避免爭議產生。

  • 重要:對於安置的勞工不能再約定試用期,若事後發現該勞工能力不能勝任工作,需要提供績效改善計畫(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PIP)、確認確實無法改善後,才能以不能勝任工作資遣。

三、小結

覺得文章、推論太長,字太多、懶得看、只想知道結論:

  1. 資遣員工不是錢給到位就可以,還要符合法定程序與要件
  2. 要件:勞基法第11、12條各款;程序:最後手段原則(求其生而不可得)
  3. 勞基法第11條前4款-雇主需要先進行、完成安置義務
  4. 勞基法第11條第5款-不需要安置義務,但要協助改善
  5. 安置時建議由勞工自行選擇職缺,雇主不需替勞工篩選
  6. 主動提供職缺、公平進行面試(相同條件下,應優先僱用
avatar-img
71會員
59內容數
勞動法其實是相對平易近人的法律,沒有太多艱澀的文字。我個人深信只要花點時間累積與學習,其實一般民眾(不管你是勞工、雇主或人資)都能妥善地處理多數狀況。勞資爭議的發生確實難以避免,但只要事前將相關概念了解清楚、處理時妥適援引法律規範進行風險管理,事後大多能將爭議較完整地處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勞資手札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實務中常常會把員工分為正職、兼職,調解時常常也能聽到的雇主以「他不是正職人員,所以(以下省略五百字)…」作為違法抗辯的起手式,然而勞動法中其實並沒有所謂正職、兼職的差異,但凡受雇主指揮監督、提供勞務獲領薪資,且沒有被排除適用的工作者就叫做「勞工」,勞工的權利並不會因為工作時間的約定而產生減損喔!!
時間的消逝是不可逆的,人體的老化也是同理,這就是「勞動力不可儲存(分割)」理論的基礎概念;此外,基於勞動契約的履約核心在於「過程」而非結果,因此是工作時間與的判斷會直接影響工資的計算;只要是工作時間,雇主就有發給薪資義務。不過問題來了,工資在勞動基準法中有明確定義(雖然一樣一堆爭議),但工作時間卻沒
「約聘」、「一年一簽」這些名詞在一些勞工社團中都時常會看到,但其實「約聘」是僅限於公務人員的法規中「行政院與所屬中央及地方各機關約僱人員僱用辦法」、「聘用人員聘用條例」…等法規中所產生的名詞,一般事業單位其實並不存在「約聘」的概念;坊間常常採用的「一年一簽」其實也是同理,都是從其他規範中「借用」的
在民法中勞務契約有「僱傭」、「承攬」與「委任」三種類型,其中適用勞基法規範的「僱傭」契約就稱為「勞動契約」(本質上沒有不同,差別只在於有無適用勞基法),僱傭、承攬與委任三種契約的差別,在於履約過程與價金給付的差異,而判斷是否為勞動契約的核心在於「從屬性」。
在先前的篇章中有提及工資的認定依據應該回歸「勞務對價性」,並建議你各位在區辨工資時,應避免用利用「經常性」作為判斷依據(可以做為強化依據);那麼,問題又來了,要怎麼才能認定有沒有「勞務對價性」?一樣是業績獎金,為甚麼些公司的業績獎金被認定是工資,有的則被認為是激勵性獎金呢?
除了極少數人是為了「體驗人生」以外,絕多數勞工上班工作都是為了「以勞動力換取報酬」;簡單說,每天一早辛苦地起床、出門打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混一口飯吃,但很多公司的薪資條項目琳瑯滿目,此時要如何判斷給付是否屬於工資?還是恩惠性給與(福利)?
實務中常常會把員工分為正職、兼職,調解時常常也能聽到的雇主以「他不是正職人員,所以(以下省略五百字)…」作為違法抗辯的起手式,然而勞動法中其實並沒有所謂正職、兼職的差異,但凡受雇主指揮監督、提供勞務獲領薪資,且沒有被排除適用的工作者就叫做「勞工」,勞工的權利並不會因為工作時間的約定而產生減損喔!!
時間的消逝是不可逆的,人體的老化也是同理,這就是「勞動力不可儲存(分割)」理論的基礎概念;此外,基於勞動契約的履約核心在於「過程」而非結果,因此是工作時間與的判斷會直接影響工資的計算;只要是工作時間,雇主就有發給薪資義務。不過問題來了,工資在勞動基準法中有明確定義(雖然一樣一堆爭議),但工作時間卻沒
「約聘」、「一年一簽」這些名詞在一些勞工社團中都時常會看到,但其實「約聘」是僅限於公務人員的法規中「行政院與所屬中央及地方各機關約僱人員僱用辦法」、「聘用人員聘用條例」…等法規中所產生的名詞,一般事業單位其實並不存在「約聘」的概念;坊間常常採用的「一年一簽」其實也是同理,都是從其他規範中「借用」的
在民法中勞務契約有「僱傭」、「承攬」與「委任」三種類型,其中適用勞基法規範的「僱傭」契約就稱為「勞動契約」(本質上沒有不同,差別只在於有無適用勞基法),僱傭、承攬與委任三種契約的差別,在於履約過程與價金給付的差異,而判斷是否為勞動契約的核心在於「從屬性」。
在先前的篇章中有提及工資的認定依據應該回歸「勞務對價性」,並建議你各位在區辨工資時,應避免用利用「經常性」作為判斷依據(可以做為強化依據);那麼,問題又來了,要怎麼才能認定有沒有「勞務對價性」?一樣是業績獎金,為甚麼些公司的業績獎金被認定是工資,有的則被認為是激勵性獎金呢?
除了極少數人是為了「體驗人生」以外,絕多數勞工上班工作都是為了「以勞動力換取報酬」;簡單說,每天一早辛苦地起床、出門打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混一口飯吃,但很多公司的薪資條項目琳瑯滿目,此時要如何判斷給付是否屬於工資?還是恩惠性給與(福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勞工在職業災害醫療期間,確實可以依法申請公傷病假,但請務必注意,並不是受了職業災害就能一直申請公傷病假、賦閒休息,公傷病假其實有其申請門檻,並不是有受傷就可以申請喔。「公傷病假」這一個看似簡單的假別,在實務中非常容易衍生爭議,若勞工對於公傷病假存有錯誤認識,嚴重者甚至可導致「懲戒解僱」的後果。
Thumbnail
職業災害補償責任採「無過失責任主義」,補償應由僱主先進行,勞工確認領到保險給付後僱主可主張抵充。保費負擔的保險都能作為抵充,且團體保險加職業災害保險的給付,若高於補償金額,溢出部分屬於勞工。因此,一定要投保職業災害保險,可以有效分擔職災風險。
Thumbnail
特別休假,我個人還是比較偏好、建議採週年制: 1.曆年制很可能產生遲延給假的狀況 2.曆年制需要計算日數,不像週年制固定日數 3.曆年制會產生畸零時數,公司請假單位可能無法配合 4.HR工作者需要具備解釋制度的能力,且勞工需要願意接受HR的解釋 5.曆年制最終(勞工離職時),還是要回歸週年制度驗算
Thumbnail
責任制其實是勞基法第84-1條的俗稱,而適用勞基法第84-1條並代表可以非無法無天,適用84-1條的工作者雖然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對於工作時間、例假...等工時條件「另行約定」,但依然有相應的規範予以制衡,勞工依然有工時上限、加班費與例假的規範,而非坊間誤解的「沒有加班費」、「做完為止」。
Thumbnail
請假是法律明文所賦予勞工的權利,因此雇主無法否準合法行使請假權利。然而,若公司確實有制定明確、合法且可執行的請假程序,則勞工於請假時應該配合相關程序辦理,若無正當理由拒絕依規定請假,仍可能視為「未請假」而構成「曠職」喔。
Thumbnail
從零開始學習投資(一):最重要的是投資心態! 第一篇文章中提到在投資開始錢該怎麼建立好心態,那麼心理建設完了到底該怎麼入場,入場後在過程中要注意那些事情,以及要怎麼持續精進自己好讓自己在投資這條路上走的更長遠,會是本文的焦點,文中會附上經過篩選適合初學者的我自己閱讀過的書籍以及常用的網站,供各位參
理財對於許多人來說似乎是一個艱深的主題,但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從零開始學習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財務。無論你是一個年輕的上班族、學生,或是已經步入退休階段的人,理財的基本原則都能夠幫助你更好地掌握自己的金錢,實現財務目標。這篇文章將為理財小白提供一個簡單的指南,以幫助你開始建立堅實的理財基礎。 瞭解
Thumbnail
我生來一貧如洗,但決不能死時仍舊貧困潦倒-George Soros 這是造成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金融巨鱷George Soros的名言,也是我鼓勵自己持續學習投資並向上的動力之一。接下來將透過我自己過往學習投資及實戰的經驗,創作一系列相關的分享,希望可以讓不論對投資有沒有經驗
Thumbnail
🍀🍀🍀fumi老師:❤️❤️❤️ 💕💕💕這次來上課的同學,是從屏東來的學生,當他分享他其實在網路上搜尋與做足了很多的功課,原本他是要學習其他領域的療癒技術,卻是在富美子靈氣美學的FB吸引駐足。 🥰🥰🥰然後就直接報名了🙏🙏🙏,報名後他出國了一趟讓自己的心更沉靜的下來,接著就來上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勞工在職業災害醫療期間,確實可以依法申請公傷病假,但請務必注意,並不是受了職業災害就能一直申請公傷病假、賦閒休息,公傷病假其實有其申請門檻,並不是有受傷就可以申請喔。「公傷病假」這一個看似簡單的假別,在實務中非常容易衍生爭議,若勞工對於公傷病假存有錯誤認識,嚴重者甚至可導致「懲戒解僱」的後果。
Thumbnail
職業災害補償責任採「無過失責任主義」,補償應由僱主先進行,勞工確認領到保險給付後僱主可主張抵充。保費負擔的保險都能作為抵充,且團體保險加職業災害保險的給付,若高於補償金額,溢出部分屬於勞工。因此,一定要投保職業災害保險,可以有效分擔職災風險。
Thumbnail
特別休假,我個人還是比較偏好、建議採週年制: 1.曆年制很可能產生遲延給假的狀況 2.曆年制需要計算日數,不像週年制固定日數 3.曆年制會產生畸零時數,公司請假單位可能無法配合 4.HR工作者需要具備解釋制度的能力,且勞工需要願意接受HR的解釋 5.曆年制最終(勞工離職時),還是要回歸週年制度驗算
Thumbnail
責任制其實是勞基法第84-1條的俗稱,而適用勞基法第84-1條並代表可以非無法無天,適用84-1條的工作者雖然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對於工作時間、例假...等工時條件「另行約定」,但依然有相應的規範予以制衡,勞工依然有工時上限、加班費與例假的規範,而非坊間誤解的「沒有加班費」、「做完為止」。
Thumbnail
請假是法律明文所賦予勞工的權利,因此雇主無法否準合法行使請假權利。然而,若公司確實有制定明確、合法且可執行的請假程序,則勞工於請假時應該配合相關程序辦理,若無正當理由拒絕依規定請假,仍可能視為「未請假」而構成「曠職」喔。
Thumbnail
從零開始學習投資(一):最重要的是投資心態! 第一篇文章中提到在投資開始錢該怎麼建立好心態,那麼心理建設完了到底該怎麼入場,入場後在過程中要注意那些事情,以及要怎麼持續精進自己好讓自己在投資這條路上走的更長遠,會是本文的焦點,文中會附上經過篩選適合初學者的我自己閱讀過的書籍以及常用的網站,供各位參
理財對於許多人來說似乎是一個艱深的主題,但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從零開始學習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財務。無論你是一個年輕的上班族、學生,或是已經步入退休階段的人,理財的基本原則都能夠幫助你更好地掌握自己的金錢,實現財務目標。這篇文章將為理財小白提供一個簡單的指南,以幫助你開始建立堅實的理財基礎。 瞭解
Thumbnail
我生來一貧如洗,但決不能死時仍舊貧困潦倒-George Soros 這是造成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金融巨鱷George Soros的名言,也是我鼓勵自己持續學習投資並向上的動力之一。接下來將透過我自己過往學習投資及實戰的經驗,創作一系列相關的分享,希望可以讓不論對投資有沒有經驗
Thumbnail
🍀🍀🍀fumi老師:❤️❤️❤️ 💕💕💕這次來上課的同學,是從屏東來的學生,當他分享他其實在網路上搜尋與做足了很多的功課,原本他是要學習其他領域的療癒技術,卻是在富美子靈氣美學的FB吸引駐足。 🥰🥰🥰然後就直接報名了🙏🙏🙏,報名後他出國了一趟讓自己的心更沉靜的下來,接著就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