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更第七天。
誒米最近開始當我的寫作顧問,今天她針對我過去這週的產出,從標題到文體,給了滿滿的讚美與肯定。被讚美大師這一波彩虹屁輸出,整個人輕飄飄的,覺得我根本梁實秋再世,好不神氣。
然後,開始寫今天的文章時,我馬上後悔接受這些讚美。我發現自己進入一個很可怕的狀態:
「萬一我寫不出來她說的好文章怎麼辦?」
「萬一我上週的文章只是運氣怎麼辦?」
「我要怎樣重複上週我寫過的文章不被發現?」(這太可怕了)
結果,今天反而是寫作上最困難的一天。
原因是,我不小心讓「外在獎賞」進入心裡了。
▋「外在獎賞」會消滅「內在報酬」
史丹佛大學做過一場實驗,研究者將一群「喜歡畫畫」的孩童聚集起來,這些小朋友每畫一幅畫,就給他們一張貼紙。
過一陣子之後,研究者停止給貼紙,讓孩童自行決定要不要畫畫。
結果呢?少了貼紙,孩童們對畫畫就提不起勁了。
可是,這些是「本來就愛畫畫」的小孩!研究者只是引進「貼紙」這個外在獎勵,竟然就讓他們不再喜歡畫畫。
怎麼會這樣?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實驗前,小朋友都喜歡畫畫,他們畫畫時大腦會分泌 #多巴胺,獎勵這個行為。
但是當研究者將畫畫與「外在獎賞」(貼紙)連結,畫畫就不再產生多巴胺,只有獲得貼紙時,大腦才分泌多巴胺。
因此,小朋友的認知重組了:從「畫畫很好玩,我喜歡畫畫」變成「要不是為了貼紙誰想畫畫」。
小朋友如此,對我們更是如此。
當我們只為了外在獎賞進行困難的活動(寫作、運動、讀書、工作...等),我們的嘴裡,也重複著許多的「要不是」。
「要不是薪水誰想要工作」、「要不是減肥誰想運動」、「要不是考試誰想讀書」、或者像我今天的心態「要不是為了獲得肯定誰想寫作」...
在喜劇領域尤其如此。
▋ #喜劇演員 處在「外在獎賞」的高風險中
講過笑話的人都知道,「笑聲」帶來的高潮根本是毒品等級,也因此,「獲得笑聲」是非常多喜劇演員持續表演的動機。
別誤會,「把笑聲當作表演動機」本身完全沒有錯,真正的問題是:「把笑聲當作唯一的動機」。
「要不是為了笑聲,誰想上台丟臉?」
把笑聲作為唯一動機,是很危險的,因為當某天創作瓶頸到來(一定會來),你用盡努力卻得不到笑聲,如同小朋友畫畫得不到貼紙時,你能堅持多久?
如果笑聲是你做喜劇的唯一動機,史丹佛的研究對你相當不利。
「外在獎賞」越強烈,「內在報酬」就越被排擠。
幸好,這件事是可以重新學習的。
▋ 任何人都可以把「獎賞」連結到「努力」本身
史丹佛大學腦神經科學教授 Andrew Huberman 在他的個人播客中解釋,多巴胺生物機轉最迷人的地方,就是任何人都可以把多巴胺帶來的「獎賞」,連結到「努力與痛苦」上。
你可以訓練自己「把痛苦變成獎勵」。
怎樣做到這點?
其實很單純,就是在你做困難任務最痛苦的時候,告訴自己:
「我自願選擇這樣做。痛苦是最快樂的部分」。
就這樣。
聽起來很自我催眠,因為這確實是一種認知重構:讓自己把磨練當成快樂的來源。
成功做到這點,你就不會在乎外在獎賞,只會不斷地回到訓練場中,取得這項「快樂」。
這時,你的世界從此不一樣。
運動,為了訓練本身的樂趣,而不是為了減肥。
工作,為了更強大且更優雅地完成任務,而不是為了薪水與升遷。
寫作,為了找到自己的聲音與清晰思考,而不是為了文章觸及和追蹤數。
做喜劇,為了磨練這門技藝讓自己更強大,而不是為了向觀眾索求笑聲。
這確實很難。但是,神經科學已經證實,大量重複之下,任何人都能做到「磨練上癮」。
這值得投入你寶貴的時間與精力,因為「磨練上癮」會帶來三種強大的生命特質。
第一,當你「磨練上癮」,你可以隨時隨地「從努力中獲得獎賞」,而且這個迴路沒有天花板。越是努力,獎賞越大。外在肯定有限,內在報酬無限。
第二,「磨練上癮」的迴路是可以轉移的。當在運動領域訓練自己愛上腹肌燃燒的感覺時,你也會在工作中愛上「下苦功」的感受。
第三,外在獎賞有運氣成分,但是內在的努力,你有百分之百的控制權。專注在「磨練上癮」,會帶來心理的穩定感。
擁有健全穩定的心態,無視挫折,且在人生所有領域中都專注著不斷成長。
這樣的自己,會是多強大的自己。
專注磨練,日日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