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心理挑戰:如何告別討厭的人事物的負面影響│《醫生,我每天都好累…》書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不上班錢包會生病,一上班整個人大病?

踏入職場給人們帶來的衝擊其實是不容小覷的!許多人在學校成績表現很好,也看似沒有多少人際問題,但一開始工作就發現自己一直撞牆,各種大小事情都會挑起心中的焦慮小劇場:

  1. 別人都很強,自己什麼都不會,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強項?
  2. 同事在小聲講話,我總是覺得他們在講自己的壞話而神經緊張?
  3. 很習慣討好別人,內心又常常忌妒別人?
  4. 進辦公室會有人際不安,遠距工作久了又感到孤單?

內心會有這麼多困惑是很難免的,因為人是很受環境影響的生物,最明顯的往往是第一次從羊圈般的校園來到複雜的成人世界的時候,會發現過去的許多認知、情緒、人際技能都像魔法失效似的。

儘管已經工作多年,三、四十歲從職場 A 換到職場 B,其實不同公司文化及同儕氛圍的改變,本身也是一次全新的刺激,考驗著我們適應與調適的能力。

雖然簡單來說,世上許多東西就是「經驗」的問題,當我們越能夠從經驗中學習與調整,就越能夠勝任與彈性地活著;可是,在經驗「足夠」之前我們得先「站穩」,並得發展出能夠「消化」這些經驗的「能力」。

甚至可以問說,消化能力有被甚麼東西「阻礙」了嗎?有些問題能通過簡單的建議來調整,但我想探究比較根本的心理向度 。

今天通過回應一個職業醫學醫師尾林譽史在《醫生,我每天都好累……》中提到的問題,來談談要如何面對上班與生活的累!

raw-image

無法消除討厭的人造成的影響?

我從沒有聽過有人能說出「我的上司、同事全都很棒!」這種中邪才說得出來的話,我們總會遇到一位可能在行為、態度、做事效率等某個方面令人討厭的人。但為什麼呢?

尾林譽史的答案是,令人討厭的人總是跟自己「不同」,即對方做著或說著自己不會這樣表現的行為。

用榮格心理學的說法,那個我們討厭的人,往往是我們內在「陰影」的投射,是那個不接受與拒斥的部份。但更正確來說,是我們想要成為,卻不敢成為的樣子。所以,治療工作就是去「整合」這個陰影,令人格完整,便不會再被相關言行影響。

就像一位女士在工作中總是唯唯諾諾,人前人後都低聲討好,而她最討厭的一位同事就是一臉氣燄高張、很愛對他人指指點點的女同事。在好幾次回到這個主題的探索之後,她承認內心某個部份的自己其實好像是女同事那樣,那是她想但不允許的樣子。

但這樣的解釋往往是不足的,因為如果有個人說謊成性而備受討厭,難道說討厭他的人們內心都想成為滿嘴謊言的人。如果是這樣,反過來說黑幫討厭警察,都是因為他們內心想改邪歸正?

事實上,女士只是羨慕女同事說話表達時那種「自信」的樣子,或者說那種對自己的言行「篤定」的姿態。後來,當她慢慢發展起這份力量,也通過現實工作中被看見的成就感,她就像變了一個人,能夠既穩又不慌地在公司裡表現自己。

這是今天第一個重點:討厭的人往往提醒我們有所缺乏、需要發展的力量!

自信起來的女士並沒有成為女同事那種討人厭的樣子,她還是會被對方的話挑起情緒。就像許多職場裡的 PUA 現象,不論是同儕間還是上對下的,人們不斷被刺激著,引發的負面情緒又被貶抑為「脆弱、開不了玩笑、欠社會歷練、太drama……」等,女士也會疑問自己:「心理師,會不會是我的問題,其實是我太敏感?對方根本沒有這樣的意思?」

然而,許多時候無法消除討厭的人帶來的影響,問題不只在於自己,也是對方真的很有問題,不是嗎?換言之,善良的人太常去合理化他人的惡意。

因此,持續接收他人對自己的負面影響,無法啟動「自我保護」的按鈕很常是被「我的感受不重要」一事卡死了。

許多小孩從小被父母或重要他人身上聽著「你想太多」、「讓一下弟弟妹妹」、「你有替父母想想嗎?」、「你不要跟我講這麼多廢話」之類的話,這些話語長期下來其實會產生某種「我的感受不重要」的創傷,即缺乏情感鏡映而導致的自我價值低落的感受。

如果無法肯定自己的感受,所有不開心都是自找的,那又要怎麼知道自己是可以消除討厭的人造成的影響呢?女士所遇到的困難正是無法篤定於自己的感受,才給壞同事侵門踏戶的機會。

所以今天第二個重點是:無法確定自己的主觀感受,並順著這個感覺作為一種判斷,才令我們無法看清客觀現實。

尾林譽史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去「試著模仿對方」,模仿那些令你討厭的人。經由模仿,你把自己向新的經驗開放,或反過來更感受到自己才是對的、對方果然是錯的。如此,模仿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我們對自己所做的更有自信。

尾林譽史的建議很到位,不過這種相對認知—行動的做法亦未必容易做到。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如上文我對更深層的心理分析般有更複雜的抗因,那請至少「接納自己因為還沒準備好如何行動,才會繼續被影響」,在需要時不妨找信任的心理師談一談──記得政府現在有補助三次諮商的「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喔!


※本文同步轉貼至臉書「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追蹤我的 IG 及 Threads:harris_apres.couch
※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相關疑問,可聯絡伯特利敦南身心診所,或電郵至【psy.couch.harris@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的沙龍
1.3K會員
183內容數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2025/04/15
心理師反思人類心理演化的不完美,探討童年經驗對人格發展的影響,並以依戀理論解釋心理治療的長遠效益。文章結合生物演化、發展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觀點,闡述人類心理的脆弱與韌性,以及情感經驗在生命意義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4/15
心理師反思人類心理演化的不完美,探討童年經驗對人格發展的影響,並以依戀理論解釋心理治療的長遠效益。文章結合生物演化、發展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觀點,闡述人類心理的脆弱與韌性,以及情感經驗在生命意義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3/24
藉由動畫《吉伊卡哇》與《風之谷》的對比,探討吉伊卡哇的世界觀,以及角色在「夠好的環境」中如何面對挫折與成長,並分析友誼在克服創傷與個體差異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3/24
藉由動畫《吉伊卡哇》與《風之谷》的對比,探討吉伊卡哇的世界觀,以及角色在「夠好的環境」中如何面對挫折與成長,並分析友誼在克服創傷與個體差異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3/09
《風之谷》不只是一部動畫電影,更像是人類心靈的地圖。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將腐海比喻為創傷後的心靈缺陷,王蟲則為心理防衛機制。各種簡化的療癒方法如同火與槍,難以治本。真正的療癒在於與創傷共存,在「假我」的防衛下,尋找到「真我」的重新萌芽。
Thumbnail
2025/03/09
《風之谷》不只是一部動畫電影,更像是人類心靈的地圖。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將腐海比喻為創傷後的心靈缺陷,王蟲則為心理防衛機制。各種簡化的療癒方法如同火與槍,難以治本。真正的療癒在於與創傷共存,在「假我」的防衛下,尋找到「真我」的重新萌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職場面對的焦慮與挑戰,尤其是來自同事的負面影響及自我感受的確立。透過分析職場中的人際互動,我們瞭解討厭的人往往反映我們需要發展的內在力量,以及如何提升自信以減少負面情緒的影響。本文還提供了模仿他人作為一種自我探索與成長的策略,幫助讀者在職場中更好地適應與調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職場面對的焦慮與挑戰,尤其是來自同事的負面影響及自我感受的確立。透過分析職場中的人際互動,我們瞭解討厭的人往往反映我們需要發展的內在力量,以及如何提升自信以減少負面情緒的影響。本文還提供了模仿他人作為一種自我探索與成長的策略,幫助讀者在職場中更好地適應與調整。
Thumbnail
很多時候,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子的經驗?..... 就是在學校或是工作上,總有人會表現的很好,而且那種好是你做不到的, 或是你以為~你也可以做的跟別人一樣的好,但實際上就是無法做得跟別人一樣的好!
Thumbnail
很多時候,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子的經驗?..... 就是在學校或是工作上,總有人會表現的很好,而且那種好是你做不到的, 或是你以為~你也可以做的跟別人一樣的好,但實際上就是無法做得跟別人一樣的好!
Thumbnail
職場小人一直以來都是職場中的一個陰影,他們的存在不僅影響著個人工作表現,還可能對整個團隊的氛圍產生負面的影響。本文討論職場小人的特徵、影響以及因應策略,呼籲建立一個健康且積極的職場環境。
Thumbnail
職場小人一直以來都是職場中的一個陰影,他們的存在不僅影響著個人工作表現,還可能對整個團隊的氛圍產生負面的影響。本文討論職場小人的特徵、影響以及因應策略,呼籲建立一個健康且積極的職場環境。
Thumbnail
我意識到開始對某個人有不喜歡的感覺,他們不見得冒犯到我,甚至可能是對我很好的人,如果有仔細思考會發現不是沒來由地不喜歡  
Thumbnail
我意識到開始對某個人有不喜歡的感覺,他們不見得冒犯到我,甚至可能是對我很好的人,如果有仔細思考會發現不是沒來由地不喜歡  
Thumbnail
我們在職場上,一定都會遇到另自己很生氣的人,我自己也遇到好幾個。但是後來我轉念了,這些人只是因為能力不足,只能用一些無法理解的方式來做事情,所以跟他們計較也沒用。 相信每個人都想要在職場上面發光發熱,但是通常事與願違,很多人一出社會就遇到了挫折,而且始終沒有辦法突破,這時候總會發現一些方法可以逃避
Thumbnail
我們在職場上,一定都會遇到另自己很生氣的人,我自己也遇到好幾個。但是後來我轉念了,這些人只是因為能力不足,只能用一些無法理解的方式來做事情,所以跟他們計較也沒用。 相信每個人都想要在職場上面發光發熱,但是通常事與願違,很多人一出社會就遇到了挫折,而且始終沒有辦法突破,這時候總會發現一些方法可以逃避
Thumbnail
與人相処,切記不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尤其是麪對討厭的人。 看過一句話:“這世上的人分三種,喜歡你的人,不喜歡你的人,還有陌生人。” 其實,這句話反過來也適用,這世上的人分三種,你喜歡的,不喜歡的以及陌生人。 有些人,無論做什麽,你看了心中也是歡喜。
Thumbnail
與人相処,切記不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尤其是麪對討厭的人。 看過一句話:“這世上的人分三種,喜歡你的人,不喜歡你的人,還有陌生人。” 其實,這句話反過來也適用,這世上的人分三種,你喜歡的,不喜歡的以及陌生人。 有些人,無論做什麽,你看了心中也是歡喜。
Thumbnail
自從今年轉職後,身邊有越來越多人前來詢問也跟我分享了他們遇到的問題,我發現大概有七成的人普遍遇到的狀況都是與同事主管之間的相處問題,很多嚴重到影響生活甚至長期處於焦慮狀態 我自己也經歷過但其實當下並沒有意識到原來這就是所謂的職場PUA,而是當自己跳脫這個環境後才可以更清楚地看清問題。前陣子上了一
Thumbnail
自從今年轉職後,身邊有越來越多人前來詢問也跟我分享了他們遇到的問題,我發現大概有七成的人普遍遇到的狀況都是與同事主管之間的相處問題,很多嚴重到影響生活甚至長期處於焦慮狀態 我自己也經歷過但其實當下並沒有意識到原來這就是所謂的職場PUA,而是當自己跳脫這個環境後才可以更清楚地看清問題。前陣子上了一
Thumbnail
換一種角度看待同事,很多時候,我們經常關注對方的缺點,而忽略了他們的優點。因此,不妨多留意他人的優點,這樣我們看待情況的角度就會完全不同。 在職場上,我們經常遇到讓人討厭的人,對他們感到極度不悅,甚至希望與他們保持距離。但若這樣的人是你的老闆或客戶,你是否能夠放下成見,為了公司的目標而全力以赴呢?
Thumbnail
換一種角度看待同事,很多時候,我們經常關注對方的缺點,而忽略了他們的優點。因此,不妨多留意他人的優點,這樣我們看待情況的角度就會完全不同。 在職場上,我們經常遇到讓人討厭的人,對他們感到極度不悅,甚至希望與他們保持距離。但若這樣的人是你的老闆或客戶,你是否能夠放下成見,為了公司的目標而全力以赴呢?
Thumbnail
討厭和恐懼都是一種力量,當你想著什麼就會吸引什麼來到眼前。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增加討厭或恐懼的能量。
Thumbnail
討厭和恐懼都是一種力量,當你想著什麼就會吸引什麼來到眼前。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增加討厭或恐懼的能量。
Thumbnail
如同「喜歡」這種感覺一樣,現在的我認為「不喜歡」也是一種個人的權利,只是在職場上有時不得不收斂一些,我想可以把那份感覺真實地放在心底,而工作上的團隊就只是共同合作的夥伴關係而已。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喜歡同樣的事物,不喜歡同樣的某種事物,那麼個體的存在,或許就沒有所謂的獨特性可言!正因為我們的好惡不同..
Thumbnail
如同「喜歡」這種感覺一樣,現在的我認為「不喜歡」也是一種個人的權利,只是在職場上有時不得不收斂一些,我想可以把那份感覺真實地放在心底,而工作上的團隊就只是共同合作的夥伴關係而已。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喜歡同樣的事物,不喜歡同樣的某種事物,那麼個體的存在,或許就沒有所謂的獨特性可言!正因為我們的好惡不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