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聽過《被討厭的勇氣》。雖然沒看過這本稱霸排行榜多年的暢銷書,但今年嘗試接觸阿德勒的經典著作《自卑與超越》,我想靠近這位大師一點。
《被討厭的勇氣》和《自卑與超越》這種風格強烈的書名,令人好奇,阿德勒的學派精神宗旨是什麼?真的是「做自己」、「不怕被討厭」嗎?本書的英文原名為【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也就是【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
看的過程令人驚訝的是,雖然是1931年的著作,但觀念和舉例都很貼近現代,將人理解地十分透澈。比起隨筆或雜記,這本著作具有蠻完整的結構和論述,可以感受到,阿德勒將其畢生對心理學的理念和見解都投注其中。
也推薦想靠近阿德勒或個體心理學的你。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於維也納的猶太家庭,在家排行老二,從小患有佝僂病,不良於行,弟弟在他3歲的時候離世,後來罹患肺炎,差點喪命,因此決心要成為醫生。
一開始是眼科醫生,後來轉換成全科醫生,致力於探索人格、身體與心智的綜合研究,並逐漸轉往神經科發展。
曾為佛洛伊德《夢的解析》的觀點辯護,而加入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負責編輯刊物及領導主持。後來因部分論點與佛洛伊德產生分歧,而率領追隨者脫離該協會,另外組成「個體心理學協會」。
阿德勒晚年周遊列國、四處演講,並在60多歲出版《自卑與超越》,最後因過勞,心臟病發過世。
「如果我們一直保持著勇氣,
便能以直接、實際而完美的方法改變生活,
逐漸擺脫自卑感。
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感,
人們一定會採取某種行動解除這種張力狀態。
即便一個人已經失去自信,
不再認為自己可以透過腳踏實地的努力來擺脫自卑感,
他依舊無法忍受自卑感的折磨,
會繼續設法擺脫它們,
只是他所採用的方法是不切實際的。」
關於自卑有個迷思,以為自卑的人都是內向安靜、怯弱順從的。阿德勒提出,不必期待人承認自己的自卑感,我們可以從個人的行動看出端倪,行為舉止處處故意要「凌駕於困難之上」的人,背後可能有必須要做出特別的努力才能消彌的「自卑感」。
每個人會因為自己的生命風格,展現出不同表現形式的自卑感,因此,有些人看似落落大方、氣場非凡,但言談和行為卻有某種不協調的狀態,這可能是自卑感的展現。
但阿德勒也強調,自卑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它讓我們看見改變的契機。「感覺不夠好」的動力有助於我們持續追求進步、更好的狀態,並造就人類社會的進步與文明,「自卑」本身並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對於自卑「無能為力」的心態。
不難發現,一個人特別執著或宣稱的事情,正是他所內心感到匱乏和渴望的。現實是每個人未必都能覺察自己擁有這種「望向他人的不自信」,這種潛藏在內心、暗潮洶湧的羞愧感受讓人痛苦,若是我們走向極端,對此感到無助或絕望,便會落入「自卑情結」
為了避免產生自卑情結,承認自卑感的存在很重要,它是勇氣的展現,代表一個人能接納自身所有的特質,接受不是十全十美的自己,即便如此我們仍可以成長和進步。看懂他人的自卑,是某種程度的同理、願意傾聽和理解的善意。但自己的自卑,就是自身的課題,也是對自我認識的重要起點。
每當腦海有原來我對這件事「很在意」的念頭,急著否認,或對外宣稱「我不在意」,只是讓機會的大門關上。試著慢下來,思考是什麼引發了自己的不安全感,才能有助於釐清真實,錨定方向。
「理解某人的生命風格,
就像理解一位詩人的作品一樣。
詩雖然是由文字組成的,
但是他的意義卻超出文字的表面意思,
我們必須在詩的字裡行間推敲他大部分的意義。
因此,
一個人的生命風格是最深刻、最複雜的創作。」
我很喜歡生命風格這個詞,阿德勒提及,生命風格就是一個人在企圖達到優越所做的努力,個人認為它大致表示一個人的行為。
每個小小的行為看似微不足道,卻紮實地累積並成就了我們。人的思想、價值觀和信念,從如何看待世界,到因應人事物的個人風格,透過行為舉止、談吐、表情動作展露無遺,長久下來就形成這個人的印象和價值。
本書有大量篇幅在探討早期記憶、夢、家庭和學校等如何型塑個人,阿德勒相信一個人的生命風格大致在4、5歲的時候就已經定型。
原本很排斥這類宿命論的說法,雖然我知道家庭和成長經歷影響一個人非常深,要透徹了解一個成人,不可能不去探討他的過去。
但阿德勒整體的理論並不是已經定型的就不能改變了,後面會提到。我想他也帶有許多浪漫和正義的情懷,希望每個人都能把愛和善意的種子傳播下去,進而讓社會更美好。
「他們所犯的唯一錯誤,
就是他們努力的方向都指向了生活中無用的一面。
每個人類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對優越感的追求,
然而,
只有在努力過程中表現出利人傾向,
以及他們前進的方式也使別人受益的人,
才是能真正面對並掌控生活問題的人。」
阿德勒提出自卑感會使人感到極大的壓力,需要透過「優越感」來補償。為了達成優越感的目標,尋求的方法會取決於每個人的生命風格,如果我們只在乎擁有優越感,所有行為就會為這個目的服務。
一旦選擇錯誤的方法,自卑的人很可能會優柔寡斷、逃避問題,做出退縮、侷限自己的決定;也可能出現另一種典型-「優越情結」,極盡全力地彌補自身的匱乏,不停向外探求、永不滿足,無論哪一種都會產生致命的負面影響。
例如:工作上失意的人,回家後變成暴君。恐慌症患者害怕公共場所,而躲在家不敢出門。成績差的學生為了獲得支配與關注,而刻意懶惰不學習。青少年為了證明自己的強大,而到處製造麻煩,像是叛逆偷竊、離家等等。
一個人沒有正面迎擊生命的挑戰,便可以觀察到部分行為的衝突與反差,有些人的生命風格猶豫不決、否認和逃避,有些人則是自我欺騙、帶有破壞與攻擊;相反地,也可能是透過過度地努力、追求和補償,來填補破碎的內心。
對此,阿德勒提出令人深有所感的見解。目標會決定行為,改變特定的行為只是流於表面,治標不治本,我們不能一直在方法上檢討改進,而是應該調整目標。
這部份讓我想起鬆綁你的焦慮習慣(《上》、《下》),也有提到類似的概念。每個人都知道自己長久以來的壞習慣,面對這些顯而易見的陋習,我們總是有說不完的理由,認為是身不由己、想改也改不了,卻沒有細想這個舊的模式帶給我們什麼「獎勵」。
尤其人們容易忽略,現代社會充斥更多情緒性的問題,我們可能會把焦慮、憂鬱、孤單、嫉妒、憎恨等感受,透過某些有形或無形的方式來撫平,例如:物質濫用、菸酒成癮、過度攝取糖分;手機、社群媒體成癮,不停追求升官加薪、更多名聲和頭銜。
那些走偏的優越情結,便是因為我們不假思索,只為得到優越感、消除自卑感的結果,若是思考「什麼樣的優越感」是我真正想要追求的,才能改變行動和想法的品質。
設定「有意義的目標」,舊的行動將不會再為我們服務,自卑的人自然而然就會捨去舊目標與舊習慣,選擇與新目標一致的行動。而這個有意義的目標,便是接下來會提到的「社群情懷」。
「面對自己的使命,用合作的方式,
承擔起解決人生三大問題的責任。
我們對人類的所有要求,
以及我們能給予他們的最高獎賞,
就是他必須是工作中的優秀夥伴,
是所有其他人的朋友,
是婚姻和愛情中的體貼伴侶,
他必須證明自己是人類的良好同伴。」
阿德勒非常強調「合作的重要」,他認為許多罪犯、物質或精神上墮落的人,是因為他們在面對人生三大重要面向-「職業與工作、友情、愛情與婚姻」遭受阻礙,對於生命的意義可能是只出於個人的私我意義。這些人缺乏合作的能力,從不尋求他人幫助,對社會缺乏興趣與同理心,只關注自己。
然而,這些人是受原生家庭、童年經驗的影響,才養成了「充滿敵意」的生命風格,因為受虐、缺陷、競爭、猜忌、或被忽視或被溺愛,而對世界和自我的觀點形成偏頗的解讀,學會自圓其說,逐漸將自己和社會隔絕開來,選擇走上錯誤的道路。
阿德勒的觀點非常溫柔,他寫道:「在生活面前,沒有哪個人是注定要被打敗的」、「我們永遠都不應該讓他失去希望」。
他提倡從小培養孩子合作的能力,透過家庭、學校場域去教育孩子,讓他們和家庭成員、同儕建立良好、親密的友誼,自然就能關心他人,他人合作。讓孩子知道自己是社會成員的一份子,當面對困難時就能保持自信,並為他人的利益著想。
「我們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這是我們的任務,
過好自己的人生,
我們是自己行動的主宰。
如果有什麼新的任務要完成,
或是什麼舊的事務要處理,
那麼不用推給誰來做,捨我其誰。」
阿德勒認為人類是生活在「意義」的範疇裡,透過主觀的經驗與感知去認識世界。若人們自我封閉,只活在環境裡,將會是毫無用處的。即便每個人的觀點不盡相同,但正因為「人類賦予」了某件人事物的意義,這些理解才化作真實。
因此,一個人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孤單地活在世上。每個個體必須和他人聯繫、和他人形成夥伴關係,才得以讓生命延續。生命的意義為自己的幸福著想,也為全人類的共同福祉努力。
透過社群情懷,一個人可以成為他人要好的朋友,也能透過有意義的工作貢獻社會,並擁有幸福的伴侶關係,自身便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不被生活所打敗。這樣的人就會感到世界是安全、友善的地方,充滿了情誼與資源,更有底氣去盡到自己的義務與責任。
阿德勒寫道:「這個世界是我的世界,我必須自我規劃,有所作為,而不是觀望等待。」個人認為,這句話展現了「我是我生命的主宰」的精神,這不是自我中心的口號而已,而是我們真的願意打從心裡相信:無論過去如何我都接受,無論未來如何我會期待,無論當下如何,我都有能力掌握。
寫到這裡,內心不禁感動,若是用這些心態去度過一生,那必定會是精彩且充實的人生,還會有什麼後悔的嗎?
阿德勒的理論比我想像中的深刻,我認為他並不是要我們去做很多很困難的事情,因為生命中處處充滿挑戰和風險,自卑感也刻在人類的基因裡,一般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自卑與優越感的展現。它不只是某種現象而已,而是會以各種形式影響人的一生。
新的一年,不妨細緻地體會自卑感受,並設定有意義的目標,用正確的方式追求優越。最重要的是,把心打開,好好交朋友,感受我與世界的連結,逐漸累積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掌握生活和命運。
祝福大家新的一年,能維持面對生活的自信與衝勁,蛇我其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