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摘要】選擇、價值與框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教你做選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摘要

這篇文章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與Amos Tversky於1984年發表得經典文獻,主要討論風險存在與否的情境下,影響決策的認知與心理因子。從心理計量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主觀「價值」使得在面對獲利時傾向於避免風險,而在面對潛在損失時則可能選擇冒險。人們對「機率」的感知也會過度重視「確定發生」和「不可能發生」的事件,但是對一般機率的事件則不會放大。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影響決策,這與理性假設下的恆定性準則相悖。人們在心中會計算「心理帳戶」,以組織買賣行為的結果,這解釋了一些看似矛盾的消費行為。最後,選擇的接受與否往往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負面結果,是視為成本還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raw-image

選擇的研究

選擇的研究可以分為規範分析(normative questions)與描述性分析問題(descriptive questions)。

  • 規範性問題:關注「應該如何行動」或應該遵循的標準和原則,考慮的是理性的本質與決策的邏輯。
  • 描述性問題:則關注實際的情況與行為,將人的信念與偏好納入考量,旨在描述和解釋現實。
    決策分析又可分為兩種:
  1. 有風險的選擇:以賭局的情境來模擬
  2. 無風險情境下的選擇:以是否接受某項交易來了解

1. 有風險的選擇(Risky choices)

在有風險的選擇中,人往往有兩種傾向:損失規避(risk aversion)與風險尋求(risk seeking)。

  • 損失規避:面對可能的獲利時,人們偏好確定的結果,而非期望值比較高的賭局。
  • 風險尋求:面對潛在的損失時,人們傾向拒絕確定的結果選,選擇一個期望值較低的賭局,以期能避免損失。
  • 白努利的理論:評估價值、做出決定時,是以財富狀態的主觀價值為判斷基礎,呈現的函數為凹型,試圖解釋為何人會有損失規避。
  • 展望理論(作者的主張):做決定時,人們並不是只看財富狀態,而是看財富的改變,也就是損失或利得,其圖形為S型曲線。
  • S型曲線的特徵:
    1. 以損失或利得來定義利得部分的函數是凹面(concave);損失的圖形則是凸面(convex)。損失的斜率比利得還要大許多,這就是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潛在的獲利,無法抵擋我們對失去的恐懼。
  • 經濟學4大原則:transitivity (遞移率)、substitution (取代)、 dominance (主導性)、invariance (恆定性)。其中,恆定性是指無論兩種事件機率如何呈現,都不會影響人們的偏好,換句話說,即使各自呈現兩個本質相同的情境,也應該得到相同的選擇。這就是作者試圖要辯駁的。

框架效應與風險

  • 賭局的結果可以用兩種方式表達:「相對於現狀的損益」或「包含參考點的資產狀態」。在一致性原理之下,這兩種描述方式不應該影響偏好,但以下問題顯示事實上並非如此。

問題一:某不知名病毒預期將造成600人死亡,現在有兩種方案對抗這種疾病。

方案A:採用這種方案,能救活200人。
方案B:採用這種方案,有1/3的機率拯救600人,2/3的機率救不了任何人。此時的參考點是「600人會死」,這時,人們的選擇反應出風險規避:人們選擇確定的方案A,而非充滿不確定的方案B。

問題二:如果換個方式表達呢?

方案C:採用這種方案,400人會死亡。
方案D:採用這種方案,有1/3的機率沒有人會死,2/3的機率600人會死。此時的參考點是「沒有人會死」,這時,人們的選擇反應出風險尋求:人們想冒險賭賭看方案D,而非確定會造成損失的方案C。
  • 上述兩個問題的不一致非常顯著,即使相同受試者幾分鐘後重新回答,選擇依然相同。這就是一致性被違反的例子。
  • 要確保決策的一致性,有兩種方式:
    1. 將問題轉換為相同且最佳的陳述方式,把決策問題看成「財富狀態」而非「損失或利得」的思考方式。這麼說雖然容易,執行起來卻很困難。
    2. 只評估可能結果的實際數據,而非主觀的感受。然而,許多情況都無法量化,例如生活品質。
  • 最後的解方:以多種方式陳述、框架一個問題。

機率的心理物理學

類別邊界效果

假設你拿到一張彩券,有機率贏得300美金。若按照白努利的假設,這張彩券在你心中的價值,和獲獎的機率會是線性的關係。但並非如此。獲獎機率從0%上升到5%產生的效果,比從30%上升到35%的效果更強烈;從30%上升到35%的效果,又比從95%上升至100%的效果來得小。

上述就是類別邊界效果(category-boundary effect):從無到有的機率,或從「可能到確定」的機率,影響的程度都會比中度的機率來得強。這樣的效果可以透過圖二的實線來表示;虛線則是白努利假設的線性關係。由圖可知,機率的變化對價值的影響並非線性,低機率事件的影響被放大,造成我們面對利得時傾向追求風險,卻也對極低機率的損失避之唯恐不及。

這樣的結果造成機率與價值的關係並非線性,違反了一致性原則,如同以下兩種情境:

問題五:設想一個兩階段的遊戲。第一階段,有75%機率直接被淘汰,有25%機率晉級下一關,在第二關,你有兩個選擇,請在遊戲開始前就做好決定:

A. 確定拿到30美金
B. 80% 機率贏得45美金

問題六:同樣的兩階段遊戲,你會選哪個?

A. 25%機率獲得30美金
B. 75% 機率贏得45美金

算算期望值可以知道,兩個問題其實是相同的。但問題三中,多數人都選A,也就是期望值比較低、卻確定的選擇,而在問題四選擇D。

這種現象可歸因於兩個因素:機率的框架,以及決策權重的非線性。和中高機率的事件相比,確定會發生的事件有比較高的決策權重,因此「確定拿到30美金」更吸引人。作者將這樣的現象稱為「偽確定(pseudo-certainty effect)」,因為人們其實忽略進入第二關其實並非確定的,而是取決於那25%的機率,而放大了確定的事件。

上述是放大「中高機率」至「確定事件」的現象,而在「極低機率」的情況下又是如何呢?

極低機率下的類別邊界效果

設想你正在考慮要不要買一款地震災害險,保費相當高。好心的經理人說:「這樣吧,你付一半的保費,如果地震發生的日期是奇數,你就能獲得完整的全額補償。這是很不錯的替代方案喔,因為你只花一半的錢,但有保險的日子比沒有的日子多了一天。」你會接受嗎?

一般人並不會。原因在於,以美國東部來說地震的機率很低,而「低機率p減至一半」的決策權重,其實比「1/2機率」減低至「不可能發生」的權重來得低,儘管減少的機率是相同的。換句話說,機率從p減半至1/2p,會讓人覺得並不值得一半的保費,如圖二所示。

然而,根據預期效益理論,如果一般的保險讓你覺得像是雞肋,可有可無,那不如選擇概率性保險。此外,這個理論在社會福利與日常生活決策上有重要的應用:可以透過重新調整條件的呈現方式,來影響人是否接受保險。舉例來說,一個火災保險可以被描述成「完全承保火災財損」,卻也可以是「承保部分災害損失」。如果災害的機率只是減半而非完全降至零,人們就會放大那僅有的一點點風險。因此,保險應該要試著以消除風險的方式來呈現,而非減低風險。

表述效應(Formulation effects)

表述效應指的是決策過程中,問題與選項的呈現方式影響人們的選擇和偏好。不同的表述方式可能會導致人們對同一情況產生不同反應,從而影響其決策。

舉例來說,一項癌症手術的成敗能以「救活的人數」或「致死率」來表述,這就會影響我們的選擇。若以死亡率來表示手術的結果,通常我們就不會想開刀;若以存活率來表述,我們就比較傾向選擇接受。因此,表述效應對各種談判場合,從行銷、公衛到政治,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文字解讀 vs.表述效應

你可能和我一樣,納悶「表述效應」會不會是源自人對不同文字解讀的解讀機制呢?研究發現,我們很快就能消化並j重新理解句子,例如很快就能不再區分句子的主動或被動結構。這種自動化的過程有助於簡化信息處理,但也可能導致對信息的誤解或偏差。無論如何,可惜的是,面對不同的機率呈現方式,也就是我們最需要這種自動化轉化的時候,這種機制卻派不上用場。

2. 無風險情境的選擇:交易與貿易

框架與權重可以延伸到多因素的決策情境。如同生活中多數情境,當一個決策受到許多因素影響,我們在心中會以一個「心智帳戶(mental account)」來處理,分別將選項相對於參考點的優缺點都列出來,而選項的好壞取決於優缺點平衡之後的結果。也就是說,心智帳戶假設我們將優缺點分得一清二楚。該模型允許不同因子有不同權重、可以互相組合,並且以損失規避與凹型權重為基礎。

兩位作者以Richard Thaler的理論為基礎,認為心理帳戶由三個因素組成,分別是最小帳戶(minimal account)、主題賬戶(topical account)、綜合賬戶(comprehensive account)。在解釋各項「子帳戶」之前,先看看以下問題:

問題七:你想買一件125美元的外套,以及15美元的計算機。店家好心告訴你,開車20分鐘就可以到另一間分店,買特價10美元的計算機。你會去嗎?

最小帳戶指的是僅考慮選擇之間的差異,只關注最基本的優缺點,在這裡就是5美金。主題帳戶則是不同選擇造成的影響相對於參考點的結果,考慮了特定主題或情境下的優勢和劣勢,在這裡就是購買計算機後從15美元省到10美元。最後,綜合賬戶則是考慮所有相關因素和特徵,也就是會將所有可能的優缺點納入考量,形成全面的評估。

主題賬戶(topical account)對決策的影響

主題賬戶(topical account)在決策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當人們面對選擇時,往往會自動以主題賬戶做為決策框架,根據特定情境來評估優勢和劣勢。為了驗證這項主張,他們做了實驗,將特價的數字對調,也就是外套5美金、計算機125與120美金。這時候,願意開20分鐘的車省下那5美金的人大幅減少!這表示,人們的決策並不是基於金額本身(5美元),而是受到具體情境(計算機的價格)影響。當計算機價格較高,省下的5美元在心理上被視為相對小的獲益,因此人們不願意為此額外努力,也就是不願開車20分鐘去省這筆錢。簡而言之,人的決策受到情境影響,而不是只基於理性計算。

依據「主題賬戶」的理論,人們是以相對而非絕對的角度來看待利得與損失。消費者評估省下的金額時,會將其與商品的價格進行比較,而不是僅僅關注實際的金額數字。舉例來說,他們為了在150元的物品上省下15元所花費的努力,和「在50元商品上省下5元」所下的功夫是一樣的,因為兩者都是原價格的10%。這反映了消費者的心理框架,即他們會根據「相對」省下的比例來決定購買行為,而不是僅僅根據絕對的金額。

以下問題可以更清晰顯示我們如何受到主題帳戶影響。

問題八:你想去看戲,已經事先買好10美元的票了。到了現場你才發現票不見了,沒有其他相關收據或證明,而且票怎麼樣也找不到。那麼,你會再花10美元買票嗎?

這項200人的調查結果顯示大約一半一半。

問題九:你想去看戲,票價10美元。現場買票時,你發現錢包好像少了10元。這時,你還是會花10美元買票嗎?

選擇「會」的比例高的驚人(88%,N=183)。同樣是損失10元,怎麼會這樣呢?

(p.s.這題我的答案是不會耶,而是直接轉身走人,除非是真的很想看的表演XD)

兩位作者將這樣的差異歸因於心理賬戶的主題組織方式。花在門票上的錢就是為了看戲,因此人們不願意花兩倍的錢看同樣的戲。但10美元可以用在任何地方,並不僅限於門票,因此當下可能只是覺得褲袋稍微緊了點。

因此,系統化地檢視各個選項的框架是決策時很有效的反思方式,幫助我們評估選選擇帶來的各種結果。

損失與成本

常見的決策是要接受或改變現狀,我們選擇的結果有時較好,有時較差。因為我們把現狀作為參考點,而潛在損失的衝擊遠超過可能利得的滿足,所以面對風險時,我們往往寧可維持現狀。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如果用我自己的比喻,我會說稟賦效應是指「前一天看到台積電大跌,差點進場卻還是縮手,隔天卻看到股票大漲」,這種遺憾就是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常常用於「試用」的行銷手法,當你擁有之後更不願放棄,因此比起原先你表達的購買價得,實際商品的銷售價格會更高。這點也與傳統經濟學理論不符。

上述種種現象都說明,在不同選擇面前,人的偏好是不穩定的。但整體而言,損失規避讓我們「對穩定性的偏好」相對穩定。這種對穩定性的偏好,能幫我們減少因偏好變化帶來的焦慮和不確定感。

除了偏好現狀而非改變之外,對損失的敏感與對現況的適應能力,讓我們多少能降低放棄的選擇的以及他人擁有的資源的吸引力,而比較不會感到後悔或羨慕。

錢沒有不見,而是變成喜歡的樣子:理論與應用的差距

損失規避與稟賦效應在交易行為中不太受到重視,因為消費者會覺得自己花錢不是損失,而是把錢變成喜歡的樣子;商家也不會把付給供應商的錢當作是損失,反而是在一段時間後才會將成本與利潤加總。簡而言之,金錢代表的是商品與服務。

一項不太好的選擇如果分別以成本或損失的方式來表達,會造成不同的偏好。損失通常比成本更讓人避之唯恐不及,這在保險業尤其可見一斑。這樣的現象在財產增加時也能發現,參考以下問題。

問題十:你不願意加入這個賭局:10%的機率贏得95美金,90%機率失去5美金?

問題十一:你願不願意花費5美元買這張樂透:10%的機率贏得100美金,90%機率什麼也沒有?

在兩個問題做出不同選擇的人之中,近8成不想加入賭局,卻願意買樂透。這顯示成本與損失的差異,以及框架的威力。和可能損失的5美金相比,把這筆錢當作買樂透錢的成本,讓風險沒那麼可怕而比較能接受。

上述分析顯示,我們的主觀感受可以透過框架來改善,也就是將負面結果視為「成本」而非損失。當我們將某些不好的情況(例如一筆開銷)視為成本而非損失,我們的感受可能會比較好,因為成本的概念通常與未來的收益或投資回報有關,但損失則是已經發生的負面結果,覆水難收。

沉沒成本:死損效應

經濟學家理查·泰勒(Richard Thaler)就提出「死損效應(dead-loss)effect」的例子,描述一個人支付網球俱樂部的費用後不久竟手肘受傷,但他卻忍受痛苦,繼續打球。這不是很矛盾嗎?繼續打球怎麼會讓他比較好過?根據以上分析,康納曼與特維斯基認為此人之所以繼續打球,是因為他不想浪費已經支付的成本。只要他繼續打球,會費就是一種成本而非損失,但若他不再打球,會費就是白紙黑字的損失,彷彿丟到水裡一樣一去不回。

總結

  • 效用與價值的區別:效用(utility)和價值(value)在決策理論中具有不同意義。「效用」通常指的是個體實際經歷某個結果時,感受到的快樂或痛苦程度,可以稱為經驗價值(experience value),是基於個體對結果的實際經驗與主觀感受。「價值」則是個體預期的結果如何造成某個選項比較吸引力或讓人不想選,可以稱為「決策價值(decision value)」。價值在這裡來自對「未來結果」的預測和評估。這種區別強調了人類在做決策時的非理性特徵,因為人們的預測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並不總是準確的。
  • 適應與期望的影響:人們的評估參考點不只由客觀現狀決定,還受到期望和社會比較的影響。這意味著即使在客觀上獲得了改善,個體也可能因為相對於他人的表現而感到失落。舉例來說,當一名員工的加薪低於辦公室其他同事,可能就會感覺到這是一種損失。
  • 「享樂跑步機」:這一概念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於改善的適應會使得快樂的感受減弱,從而使得改善的快樂難以維持。
  • 框架效應的影響:框架效應顯示了同一選擇在不同表述下可能導致不同的決策,這進一步複雜化了決策價值與經驗價值之間的關係。例如,手術結果的表述方式可能影響人們的選擇,但照理說不會改變實際的療效。也有時候,框架效應會同時影響決策價值與經驗價值,例如當一筆花費被分別描述為「無法補償的損失」和「保險的價格」,兩種表述方式可能會影響人們對結果有不同感受,也因此影響了人們的選擇。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新春樂透大作戰:心理學揭示,中獎和你想的不一樣!

《快思慢想》:Ch. 26 展望理論閱讀與翻譯

更多閱讀心得,歡迎參考:

《活出意義來》閱讀心得:超越痛苦,活出自己的價值

 《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超有戲!》閱讀心得:古代才子佳人,活靈活現在眼前!

《大風吹:台灣童年》閱讀心得:童年回憶與情感的交織

《沉思錄》閱讀心得:哲學家皇帝的6大智慧錦囊,一生受用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閱讀心得:把人生當事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藍海

《開箱台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立足臺灣,培養世界觀

《愛的藝術》閱讀心得:刻意練習,學會愛

《那一年,我在來頓》閱讀心得:歐洲交換與旅遊後的5個省思

《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閱讀心得:生命的意義之一,就是尋找意義

【文獻摘要】流動的情感與權力:Nightwood中的文化與母性解讀

更多心理學省思,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生活中的心理學

更多生活省思,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生活紀錄 X 省思

更多閱讀心得與自我成長相關文章,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閱讀心得 X 自我成長

更多國際新聞,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國際新聞

更多歐洲旅遊攻略,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旅行攻略 X 心得

更多歐洲交換遊記,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旅行攻略 X 心得

更多交換攻略,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 萊頓大學校級交換

avatar-img
103會員
115內容數
📖旅行 X 生活省思 X 文化觀察 X 翻譯思考 💡生命是一場旅行,這裡將分享我的旅行攻略、生活省思、文化觀察,包括交換與省錢旅遊攻略、心理學與生活省思等,即將拓展至托福準備攻略,還請期待。 🩵相逢即是有緣,謝謝你聽我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芝女看天下 的其他內容
本書既是作者在集中營的回憶錄,更探討生命的意義,為第二部分介紹意義療法鋪陳。除了介紹意義療法與心理分析論的差異外,更以「我們永遠有選擇的自由」貫穿全書,喚起讀者對生命的責任感與掌控感。透過流暢如演講般的文字,讀完全書後,不只體悟終極自由的意義,更赫然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讀完了意義療法的重要著作。
5/5活出意義來
過去讀了Daniel Kahneman的經典著作 《快思慢想》中譯版之後,總覺得自己理解不夠透徹,決定回去讀原文,在解讀的過程中嘗試透過自己的語言來理解,因此把自己最深受吸引的節展望理論的內容,試圖自己翻譯一次。在此分享自己的翻譯,希望與大家一起討論、學習。若有任何疑慮還請告知,非常謝謝!
本書語調詼諧幽默,以平易自然的口吻描述四大主題,分別是「女神與她們的產地」、「你追我敢不能輸的決心」、「古人講究的小日子」、「因為堅持所以很man」。不過本文重新以博物館來分類,希望作為以後旅行時走訪博物館的參考,大家也可以收藏本文,就能隨時看看自己想去的博物館有哪些館藏值得一看!
《大風吹:台灣童年》是鄉土作家王盛弘數篇散文的集結,濃縮了作者對家人、土地的情感與回憶。其中包含對父母互動的觀察、純真的友誼,也描繪了記憶的矛盾。隨著作者一段段童年故事開展,竟吸引了我對作者的童年記憶一探究竟。本書不只推薦給大都市長大的孩子,更適合做為親子共讀的讀物,緬懷過去,傳承記憶的溫度。
台大心理系葉素玲教授與其領導的EPA實驗室舉辦的「用心理學設計人生工作坊」行之有年,目的之一是將心理學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可以實際改善生活的行動。工作坊上半日啟發我們覺察內在動機,下半堂課我們探討專注的重要性,設計自己的心流體驗,讓內在動機發揮最強大的功能,最後透過正念,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
12月22日,我參加了台大心理系舉辦的「用心理學設計人生工作坊」。該工作坊行之有年,目的之一是將心理學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可以實際改善生活的行動。以下將分享工作坊上半日的筆記與心得,希望也能讓大家有所收穫,一起成長。透過這個活動,我發現原來我的熱情其實一直都在,卻被外界、也被缺乏自信的自己給淹沒,。
本書既是作者在集中營的回憶錄,更探討生命的意義,為第二部分介紹意義療法鋪陳。除了介紹意義療法與心理分析論的差異外,更以「我們永遠有選擇的自由」貫穿全書,喚起讀者對生命的責任感與掌控感。透過流暢如演講般的文字,讀完全書後,不只體悟終極自由的意義,更赫然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讀完了意義療法的重要著作。
5/5活出意義來
過去讀了Daniel Kahneman的經典著作 《快思慢想》中譯版之後,總覺得自己理解不夠透徹,決定回去讀原文,在解讀的過程中嘗試透過自己的語言來理解,因此把自己最深受吸引的節展望理論的內容,試圖自己翻譯一次。在此分享自己的翻譯,希望與大家一起討論、學習。若有任何疑慮還請告知,非常謝謝!
本書語調詼諧幽默,以平易自然的口吻描述四大主題,分別是「女神與她們的產地」、「你追我敢不能輸的決心」、「古人講究的小日子」、「因為堅持所以很man」。不過本文重新以博物館來分類,希望作為以後旅行時走訪博物館的參考,大家也可以收藏本文,就能隨時看看自己想去的博物館有哪些館藏值得一看!
《大風吹:台灣童年》是鄉土作家王盛弘數篇散文的集結,濃縮了作者對家人、土地的情感與回憶。其中包含對父母互動的觀察、純真的友誼,也描繪了記憶的矛盾。隨著作者一段段童年故事開展,竟吸引了我對作者的童年記憶一探究竟。本書不只推薦給大都市長大的孩子,更適合做為親子共讀的讀物,緬懷過去,傳承記憶的溫度。
台大心理系葉素玲教授與其領導的EPA實驗室舉辦的「用心理學設計人生工作坊」行之有年,目的之一是將心理學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可以實際改善生活的行動。工作坊上半日啟發我們覺察內在動機,下半堂課我們探討專注的重要性,設計自己的心流體驗,讓內在動機發揮最強大的功能,最後透過正念,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
12月22日,我參加了台大心理系舉辦的「用心理學設計人生工作坊」。該工作坊行之有年,目的之一是將心理學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可以實際改善生活的行動。以下將分享工作坊上半日的筆記與心得,希望也能讓大家有所收穫,一起成長。透過這個活動,我發現原來我的熱情其實一直都在,卻被外界、也被缺乏自信的自己給淹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Thinking, Fast and Slow Daniel Kahneman  2012  Penguin Group UK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一個行為經濟學的描述性理論。解釋人們在風險下做決策,會因為參考點的不同,面對風險會有不同的(違反理性的)態度。
Thumbnail
《快思慢想》是丹尼爾卡尼曼的經典作品,這本書揭示了我們決策中常常可能發生錯誤,人類大腦很不可靠,我們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為什麼保守主義有其重要性?
Thumbnail
以下內容摘引自【納瓦爾寶典:從白手起家到財務自由, 矽谷傳奇創投家的投資哲學與人生智慧】作者: 艾瑞克.喬根森
Thumbnail
人生其實就是不斷在做選擇,不管是自己做的決定,或是別人為自己做的決定,然後承擔著這些選擇帶來的影響與後果。到底該如何做對選擇, 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富足、幸福與美好,或許了解經濟學理論可以幫助我們。 這本由天下文化所出版的選擇經濟學,作者是埃里克.安格納,擁有匹茲堡大學的經濟學博士、科學
Thumbnail
前文說到有人願意投資「經濟思辨教育」是件好事,可是小編偶爾還是會緊張,達不成老闆期待怎麼辦呢???   從哲學、心理學連回經濟學:改變看待世界的方法 先跳回來解釋國峰怎麼思考。 哲學讀著讀著,國峰讀到心理學巨作《快思慢想》。作者丹尼爾. 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 是心理學教
Thumbnail
Hi 我是 VK~ 這期我們來聊聊行為經濟學之父 Daniel Kahneman 為什麼認為人沒有想像中理性?太相信直覺,會帶來哪些思考上的陷阱?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 科技閱讀時間》,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兩週前,和前 LINE TAIWAN 總經理陶韻智 Sting
Thumbnail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作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是一位心理學家,其研究卻在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凸顯了一個關鍵的事實─人類在決策過程中並非理性的,即便在看似理性的經濟行為中,決策大多數還是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等情緒所影響,導致不
Thumbnail
本書作者埃里克‧安格納,是位實踐哲學教授,同時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以下為整理書中部分章節的內容,以及我的心得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教授丹.艾瑞利Dan Ariely以及財經作家傑夫.克萊斯勒 Jeff Kreisler,以下選取幾個書中觀念介紹
Thumbnail
本書作者埃里克‧安格納,是位實踐哲學教授,同時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以下為整理書中部分章節的內容,以及我的心得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Thinking, Fast and Slow Daniel Kahneman  2012  Penguin Group UK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一個行為經濟學的描述性理論。解釋人們在風險下做決策,會因為參考點的不同,面對風險會有不同的(違反理性的)態度。
Thumbnail
《快思慢想》是丹尼爾卡尼曼的經典作品,這本書揭示了我們決策中常常可能發生錯誤,人類大腦很不可靠,我們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為什麼保守主義有其重要性?
Thumbnail
以下內容摘引自【納瓦爾寶典:從白手起家到財務自由, 矽谷傳奇創投家的投資哲學與人生智慧】作者: 艾瑞克.喬根森
Thumbnail
人生其實就是不斷在做選擇,不管是自己做的決定,或是別人為自己做的決定,然後承擔著這些選擇帶來的影響與後果。到底該如何做對選擇, 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富足、幸福與美好,或許了解經濟學理論可以幫助我們。 這本由天下文化所出版的選擇經濟學,作者是埃里克.安格納,擁有匹茲堡大學的經濟學博士、科學
Thumbnail
前文說到有人願意投資「經濟思辨教育」是件好事,可是小編偶爾還是會緊張,達不成老闆期待怎麼辦呢???   從哲學、心理學連回經濟學:改變看待世界的方法 先跳回來解釋國峰怎麼思考。 哲學讀著讀著,國峰讀到心理學巨作《快思慢想》。作者丹尼爾. 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 是心理學教
Thumbnail
Hi 我是 VK~ 這期我們來聊聊行為經濟學之父 Daniel Kahneman 為什麼認為人沒有想像中理性?太相信直覺,會帶來哪些思考上的陷阱?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 科技閱讀時間》,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兩週前,和前 LINE TAIWAN 總經理陶韻智 Sting
Thumbnail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作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是一位心理學家,其研究卻在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凸顯了一個關鍵的事實─人類在決策過程中並非理性的,即便在看似理性的經濟行為中,決策大多數還是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等情緒所影響,導致不
Thumbnail
本書作者埃里克‧安格納,是位實踐哲學教授,同時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以下為整理書中部分章節的內容,以及我的心得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教授丹.艾瑞利Dan Ariely以及財經作家傑夫.克萊斯勒 Jeff Kreisler,以下選取幾個書中觀念介紹
Thumbnail
本書作者埃里克‧安格納,是位實踐哲學教授,同時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以下為整理書中部分章節的內容,以及我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