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圈」,真的舒適嗎?其實只是熟悉自洽!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腦洞大開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引言:我們真的待在「舒適」圈嗎?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每天上班的路線一成不變,雖然有時覺得無聊,但至少不用想太多。
工作上遇到瓶頸,心裡明知道有更好的做法,卻總覺得「還是算了,這樣做比較省事」。
甚至,某段關係明顯讓你感到疲憊,可是一想到改變帶來的不確定性,還是選擇維持現狀……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舒適圈」,但它真的舒適嗎?事實上,很多時候它只是「熟悉」和「自洽」,而不是真的讓我們感到快樂和自在。

我們來聊聊,為什麼舒適圈其實只是熟悉自洽區,以及如何跳脫這種心理陷阱。

raw-image

1. 熟悉 ≠ 舒適,只是我們習慣了現狀


舒適圈給人的印象是「輕鬆自在、沒有壓力」,但實際上,它更像是我們熟悉的環境,而不一定是我們真正喜歡的地方。

比如,有些人長年待在一個不太滿意的工作環境,每天都抱怨公司規定僵化、主管難溝通,但當朋友問:「那你怎麼不換工作?」時,他們往往回答:「唉,換工作風險太大,現在這裡雖然不好,但至少我知道怎麼應對。」


這不是舒適,而是習慣了不適應,甚至學會了忍受。因為改變需要學習新東西、面對未知,這比忍耐熟悉的問題還要困難,所以我們寧願選擇「待在原地」。

但如果一個地方真的舒適,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壓抑、焦慮、不開心呢?


2. 自洽 ≠ 沒問題,而是我們習慣合理化


人類的心理有個特點:當我們無法改變現狀時,大腦會自動幫我們找理由,讓我們覺得「這樣也沒什麼不好」

舉個例子,有些人明明對現在的生活狀態不滿,但會說:「至少我還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雖然這段感情沒激情了,但至少不孤單」。這些話聽起來好像是在安慰自己,實際上是用合理化來掩蓋不滿


當一個人長期待在熟悉的環境裡,他的大腦會逐漸接受這個現狀,並說服自己:「這就是我的人生」。久而久之,他甚至會開始害怕改變,因為改變意味著未知,而未知讓人不安。

我們真的喜歡現在的狀態,還是只是習慣了這樣的生活?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3. 突破舒適圈不一定要大改變,而是從「微挑戰」開始


很多人聽到「走出舒適圈」,會以為這意味著要做一些劇烈改變,比如裸辭、出國、創業……這樣的改變確實可以讓人快速成長,但也帶來極大的壓力,讓人望而卻步。


其實,突破舒適圈不一定要大動作,而是可以從「微挑戰」開始,像是:

  • 換個不同的路線上班,讓自己習慣接受新的環境。
  • 試著在會議上多發表一次意見,練習克服對表達的恐懼。
  • 學習一個新的技能,哪怕只是每天花10分鐘看點新知識。
  • 改變每天習以為常的小習慣,比如從喝手搖飲改成喝水,觀察自己對改變的適應度。

這些小改變,雖然不會立即讓你脫胎換骨,但會慢慢讓你的大腦適應變化,當「適應變化」變成新的習慣時,你才真正開始走出熟悉自洽區


4. 不適感不是壞事,而是成長的訊號


走出熟悉的環境,一定會有不安,但這不代表我們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大腦正在適應新事物。

還記得學騎腳踏車的時候嗎?剛開始不斷摔倒,總覺得自己做不到,但當你慢慢掌握平衡,開始騎起來時,你會發現這件事變得輕鬆了。


成長的過程就是這樣,從不安、掙扎到適應,再到熟練,最後變成新的「熟悉區」。

所以,下次當你對改變感到不安時,不要急著退縮,試著告訴自己:「這是我的大腦在學習適應新的挑戰,這不是壞事。」

當你能夠接受短暫的不適感,並願意持續前進,你的「舒適圈」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最後,你會發現真正的舒適,是來自於「能夠適應變化」的能力,而不是「待在同一個地方不動」。


結語:真正的舒適,是適應變化的能力


我們一直以為待在「舒適圈」是因為這裡輕鬆自在,但仔細想想,它可能只是「熟悉自洽區」——我們習慣了這裡,學會了忍受問題,甚至合理化現狀,但並不代表我們真正快樂。

突破舒適圈,不一定要劇烈改變,而是可以從「微挑戰」開始,讓自己慢慢適應變化。而當我們發現自己在改變時感到不安時,記住:這不是壞事,而是大腦適應新事物的過程。

真正的舒適,不是待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而是擁有適應變化的能力。當我們擁有這種能力,世界上的每個地方,都能成為我們的舒適圈。

avatar-img
13會員
207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以前做過,所以現在也一定行吧?」是否也曾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過去的成功不代表未來就穩贏!我們常常因為「去脈絡化思考」,把成功的那一刻放大,忽略了當時的條件,結果就容易自滿、低估挑戰。本文整理了 5 種讓人高估自己的思考陷阱,讓你發現,真正厲害的人從不停止學習,而是時時檢視自己,不被舊有的成功框住。
「再想想好了」、「之後再說吧」—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我們以為不選擇就不會錯,但現實是,機會不會等你,問題也不會自己消失。長期拖延只會讓生活越來越被動,讓別人幫你選擇,結果往往不是你想要的!人生的選擇不需要完美,但一定要自己做。從今天開始,嘗試主動選擇,哪怕是個小決定,都能讓你一步步走向更理想的自己!
改變很難,但不是因為你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可能錯了。我們常被情緒干擾卡住腳步,舊習慣像無形的枷鎖,新習慣又難以啟動,而繁雜的目標讓人無從下手。其實,改變不需要天大的決心,也不是一場硬碰硬的戰鬥,而是一次次小而堅定的調整。當你停下來,釐清這些阻礙,改變就不再是巨大的挑戰,而是可見的進步。
人生的高光與挑戰就像是一個不斷起伏的曲線,讓我們既感到振奮又覺得疲憊。每次的挑戰都是我們成長的機會,而高光則是我們努力的回報。面對困難時,我們可以學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而在高光時刻,我們也該保持謙虛和感恩。關鍵是要理解這些起伏,將每一次經歷都視為進步的積累,讓人生曲線變得更有意義。
知識的本質,不僅僅在於擁有,更在於如何運用與創造。 當我們將知識視為一個靜態的寶藏時,往往忽略了它隨時變動與演化的特性。同時,對知識僅停留於記憶與接受,也限制了我們將其轉化為實際能力的可能性。如果不改變這些錯誤觀念,我們就無法真正釋放知識的力量。 現在,是時候打破這些誤區,重新審視知識的真正價值
前知識是我們大腦裡的寶藏,它能加速學習、減少焦慮,但也可能讓我們陷入固定思維,錯失新機會。當你感覺它在幫助你時,記得感激;當它成為阻礙時,試著放下。學習的真諦不在於擁有最多,而是知道何時使用、何時放手。未知的挑戰並不可怕,它是讓我們成長的階梯。用智慧駕馭知識,你能走得更高、更遠!
「以前做過,所以現在也一定行吧?」是否也曾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過去的成功不代表未來就穩贏!我們常常因為「去脈絡化思考」,把成功的那一刻放大,忽略了當時的條件,結果就容易自滿、低估挑戰。本文整理了 5 種讓人高估自己的思考陷阱,讓你發現,真正厲害的人從不停止學習,而是時時檢視自己,不被舊有的成功框住。
「再想想好了」、「之後再說吧」—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我們以為不選擇就不會錯,但現實是,機會不會等你,問題也不會自己消失。長期拖延只會讓生活越來越被動,讓別人幫你選擇,結果往往不是你想要的!人生的選擇不需要完美,但一定要自己做。從今天開始,嘗試主動選擇,哪怕是個小決定,都能讓你一步步走向更理想的自己!
改變很難,但不是因為你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可能錯了。我們常被情緒干擾卡住腳步,舊習慣像無形的枷鎖,新習慣又難以啟動,而繁雜的目標讓人無從下手。其實,改變不需要天大的決心,也不是一場硬碰硬的戰鬥,而是一次次小而堅定的調整。當你停下來,釐清這些阻礙,改變就不再是巨大的挑戰,而是可見的進步。
人生的高光與挑戰就像是一個不斷起伏的曲線,讓我們既感到振奮又覺得疲憊。每次的挑戰都是我們成長的機會,而高光則是我們努力的回報。面對困難時,我們可以學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而在高光時刻,我們也該保持謙虛和感恩。關鍵是要理解這些起伏,將每一次經歷都視為進步的積累,讓人生曲線變得更有意義。
知識的本質,不僅僅在於擁有,更在於如何運用與創造。 當我們將知識視為一個靜態的寶藏時,往往忽略了它隨時變動與演化的特性。同時,對知識僅停留於記憶與接受,也限制了我們將其轉化為實際能力的可能性。如果不改變這些錯誤觀念,我們就無法真正釋放知識的力量。 現在,是時候打破這些誤區,重新審視知識的真正價值
前知識是我們大腦裡的寶藏,它能加速學習、減少焦慮,但也可能讓我們陷入固定思維,錯失新機會。當你感覺它在幫助你時,記得感激;當它成為阻礙時,試著放下。學習的真諦不在於擁有最多,而是知道何時使用、何時放手。未知的挑戰並不可怕,它是讓我們成長的階梯。用智慧駕馭知識,你能走得更高、更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生活在舒適圈中讓我們感到安全,但真正的成長卻在於勇敢跨出這個圈子。這篇文章鼓勵讀者挑戰自我,探索未知,從中發現潛力和人生的樂趣。每一次挑戰都是自我成長的機會,透過面對困難,我們能吸取寶貴的經驗,逐步拓展視野,讓生活更加精彩。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美好的事物,例如:親密的關係、有趣的工作、舒適的家等等,但我們卻常常對這些習以為常,不再感到喜悅和感激。同樣地,我們也可能對周遭一些負面的事物,例如: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人際關係中的裂痕、工作中的效率低下等,漸漸麻木,不再試圖改變。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現象?我們又该如何重新發現
Thumbnail
停下來喘息 有時的適可而止 不是為了什麼 而是讓自己喘口氣 什麼都不去想也是種放空 讓情緒有個和諧的出口 也是善待自己的一種 不為他人 純為自己 日子總該好好的柔軟 心情總該好好的善待 轉念從來不是為了誰 不疼惜自己又誰暸解 一種懂得也是種明白 有句話說 生活不是綁架自己 而
Thumbnail
生活的美好在於我們每天都能找到的小確幸。本文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美好,減少壓力和提升幸福感。
Thumbnail
你喜歡現在的生活嗎? 也許你從來沒有想過喜不喜歡,只是就這樣生活著,一直以來也都過得好好的,說不上喜歡,但也過得去,畢竟比你過得糟的大有人在,能過著平穩的生活就該滿足了,大家都是這樣活著的,不是嗎?
Thumbnail
生活很無聊,世界很有趣,看你用什麼樣的心態過日子。 分解情緒,拿回心情自主權
沒有不會累的工作 沒有不用熬夜的生活 每種日子都有各自的糾結 就算是做喜歡的事情 也不是每天都有好心情 人ㄧ輩子關注好自己就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步調 也有自己才能體會的微妙 人生沒有捷徑 際遇再好再壞 也只是ㄧ連串的偶然 唯獨我們用什麼方式看自己 才是ㄧ輩子要在乎的事
(禁止轉貼、轉發,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在這個繁忙的社會中,人們總是汲汲營營追求成功,以便退休時能夠輕鬆快樂,但是這樣真的能夠擁有輕鬆快樂的人生了嗎?或者說,輕鬆快樂的人生真的存在嗎? 我認為有,無論條件如何,世界上有不少人是過著相對輕鬆快樂的生活。
11/10/2010 最近生活越過越舒適,心情也越放越輕鬆。 我想應該是心情越放越輕鬆後,生活才能越過越舒適的吧。 生活中會有各式各樣的心情 快槳,歡喜,悲傷,緊張,興奮,生氣. 但是平靜呢,在過去工作時,我還沒體驗過呢。   今天早上陪著奶奶去菜市場買菜。 走進了我也熟悉的市場。
Thumbnail
追求更好生活,愈努力就愈虛度時光,始終未找到原因。與其總自我探問,不如找到能給解答的人。想解決困擾、迎向美好人生境地,諮詢後開啟人生巔峰,幫助自我實現與成就感。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生活在舒適圈中讓我們感到安全,但真正的成長卻在於勇敢跨出這個圈子。這篇文章鼓勵讀者挑戰自我,探索未知,從中發現潛力和人生的樂趣。每一次挑戰都是自我成長的機會,透過面對困難,我們能吸取寶貴的經驗,逐步拓展視野,讓生活更加精彩。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美好的事物,例如:親密的關係、有趣的工作、舒適的家等等,但我們卻常常對這些習以為常,不再感到喜悅和感激。同樣地,我們也可能對周遭一些負面的事物,例如: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人際關係中的裂痕、工作中的效率低下等,漸漸麻木,不再試圖改變。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現象?我們又该如何重新發現
Thumbnail
停下來喘息 有時的適可而止 不是為了什麼 而是讓自己喘口氣 什麼都不去想也是種放空 讓情緒有個和諧的出口 也是善待自己的一種 不為他人 純為自己 日子總該好好的柔軟 心情總該好好的善待 轉念從來不是為了誰 不疼惜自己又誰暸解 一種懂得也是種明白 有句話說 生活不是綁架自己 而
Thumbnail
生活的美好在於我們每天都能找到的小確幸。本文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美好,減少壓力和提升幸福感。
Thumbnail
你喜歡現在的生活嗎? 也許你從來沒有想過喜不喜歡,只是就這樣生活著,一直以來也都過得好好的,說不上喜歡,但也過得去,畢竟比你過得糟的大有人在,能過著平穩的生活就該滿足了,大家都是這樣活著的,不是嗎?
Thumbnail
生活很無聊,世界很有趣,看你用什麼樣的心態過日子。 分解情緒,拿回心情自主權
沒有不會累的工作 沒有不用熬夜的生活 每種日子都有各自的糾結 就算是做喜歡的事情 也不是每天都有好心情 人ㄧ輩子關注好自己就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步調 也有自己才能體會的微妙 人生沒有捷徑 際遇再好再壞 也只是ㄧ連串的偶然 唯獨我們用什麼方式看自己 才是ㄧ輩子要在乎的事
(禁止轉貼、轉發,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在這個繁忙的社會中,人們總是汲汲營營追求成功,以便退休時能夠輕鬆快樂,但是這樣真的能夠擁有輕鬆快樂的人生了嗎?或者說,輕鬆快樂的人生真的存在嗎? 我認為有,無論條件如何,世界上有不少人是過著相對輕鬆快樂的生活。
11/10/2010 最近生活越過越舒適,心情也越放越輕鬆。 我想應該是心情越放越輕鬆後,生活才能越過越舒適的吧。 生活中會有各式各樣的心情 快槳,歡喜,悲傷,緊張,興奮,生氣. 但是平靜呢,在過去工作時,我還沒體驗過呢。   今天早上陪著奶奶去菜市場買菜。 走進了我也熟悉的市場。
Thumbnail
追求更好生活,愈努力就愈虛度時光,始終未找到原因。與其總自我探問,不如找到能給解答的人。想解決困擾、迎向美好人生境地,諮詢後開啟人生巔峰,幫助自我實現與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