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每天上班的路線一成不變,雖然有時覺得無聊,但至少不用想太多。
工作上遇到瓶頸,心裡明知道有更好的做法,卻總覺得「還是算了,這樣做比較省事」。
甚至,某段關係明顯讓你感到疲憊,可是一想到改變帶來的不確定性,還是選擇維持現狀……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舒適圈」,但它真的舒適嗎?事實上,很多時候它只是「熟悉」和「自洽」,而不是真的讓我們感到快樂和自在。
我們來聊聊,為什麼舒適圈其實只是熟悉自洽區,以及如何跳脫這種心理陷阱。
舒適圈給人的印象是「輕鬆自在、沒有壓力」,但實際上,它更像是我們熟悉的環境,而不一定是我們真正喜歡的地方。
比如,有些人長年待在一個不太滿意的工作環境,每天都抱怨公司規定僵化、主管難溝通,但當朋友問:「那你怎麼不換工作?」時,他們往往回答:「唉,換工作風險太大,現在這裡雖然不好,但至少我知道怎麼應對。」
這不是舒適,而是習慣了不適應,甚至學會了忍受。因為改變需要學習新東西、面對未知,這比忍耐熟悉的問題還要困難,所以我們寧願選擇「待在原地」。
但如果一個地方真的舒適,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壓抑、焦慮、不開心呢?
人類的心理有個特點:當我們無法改變現狀時,大腦會自動幫我們找理由,讓我們覺得「這樣也沒什麼不好」。
舉個例子,有些人明明對現在的生活狀態不滿,但會說:「至少我還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雖然這段感情沒激情了,但至少不孤單」。這些話聽起來好像是在安慰自己,實際上是用合理化來掩蓋不滿。
當一個人長期待在熟悉的環境裡,他的大腦會逐漸接受這個現狀,並說服自己:「這就是我的人生」。久而久之,他甚至會開始害怕改變,因為改變意味著未知,而未知讓人不安。
我們真的喜歡現在的狀態,還是只是習慣了這樣的生活?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很多人聽到「走出舒適圈」,會以為這意味著要做一些劇烈改變,比如裸辭、出國、創業……這樣的改變確實可以讓人快速成長,但也帶來極大的壓力,讓人望而卻步。
其實,突破舒適圈不一定要大動作,而是可以從「微挑戰」開始,像是:
這些小改變,雖然不會立即讓你脫胎換骨,但會慢慢讓你的大腦適應變化,當「適應變化」變成新的習慣時,你才真正開始走出熟悉自洽區。
走出熟悉的環境,一定會有不安,但這不代表我們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大腦正在適應新事物。
還記得學騎腳踏車的時候嗎?剛開始不斷摔倒,總覺得自己做不到,但當你慢慢掌握平衡,開始騎起來時,你會發現這件事變得輕鬆了。
成長的過程就是這樣,從不安、掙扎到適應,再到熟練,最後變成新的「熟悉區」。
所以,下次當你對改變感到不安時,不要急著退縮,試著告訴自己:「這是我的大腦在學習適應新的挑戰,這不是壞事。」
當你能夠接受短暫的不適感,並願意持續前進,你的「舒適圈」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最後,你會發現真正的舒適,是來自於「能夠適應變化」的能力,而不是「待在同一個地方不動」。
我們一直以為待在「舒適圈」是因為這裡輕鬆自在,但仔細想想,它可能只是「熟悉自洽區」——我們習慣了這裡,學會了忍受問題,甚至合理化現狀,但並不代表我們真正快樂。
突破舒適圈,不一定要劇烈改變,而是可以從「微挑戰」開始,讓自己慢慢適應變化。而當我們發現自己在改變時感到不安時,記住:這不是壞事,而是大腦適應新事物的過程。
真正的舒適,不是待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而是擁有適應變化的能力。當我們擁有這種能力,世界上的每個地方,都能成為我們的舒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