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見的,不只是語氣,而是你怎麼看他
「我沒有要罵你!但我要讓你知道你不可以這樣做!」這句話,是我最近對孩子說最多次的一句。說的時候,我真的沒有情緒,語氣平和,甚至刻意放慢聲音。 但孩子一聽,還是垂下眼睛、咬著嘴唇,像是在默默承受什麼。
我開始懷疑——
明明我不是在發脾氣,為什麼他還是像被責備了? 後來我才慢慢懂,那不是語氣的問題,是信任感與自我價值的碰撞。
對我們大人來說,「我不是在罵你」這句話是界線的前言:我想溫和說清楚事情。
但對孩子來說,「不可以這樣做」的字眼本身就像一個巨大的句點,讓他覺得:我是不是做錯了?你是不是還是不高興?你是不是對我失望了?
尤其是那些對父母評價很敏感的孩子,
即使你只是輕聲糾正,對他們來說也可能是一種「我又沒做好」的確認感。
這就是親子間最細膩也最脆弱的地方。
我們想談行為,他們卻感受到的是自我價值被挑戰。
比如:
孩子還沒辦法分得清「你做了什麼」和「你是怎樣的人」的差別。
所以我們必須幫他分清楚。
我後來學會,開場不說:「我要讓你知道你不可以」,
而是改說:
「我想跟你一起看看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
我們一起想想,有沒有更好的做法?」
這樣一來,對話的立場就從「糾正」變成「理解與一起改善」。
還有一種方式我也很常用:
「你今天這樣做,我知道你可能不是故意的,
但這件事可能會讓別人感覺不太舒服。你願不願意和我一起想想, 下次要怎麼處理比較好?」
孩子一旦知道你不是在糾正他這個人,而是在幫他處理一個行為問題,
防衛心就會慢慢卸下,對話才真正開始。
你可以很清楚地告訴孩子:
這樣說的時候,孩子學到的不只是規則,
他學會的是:做錯事不是壞人;
有錯的行為也可以修正;
你對我的愛不會因為這次而少一點。
親愛的孩子,
有時我會提醒你、有時我會糾正你,
不是因為我想否定你,而是因為我看見你還在學習。
我會小心我的語氣,更會注意我的表情和立場,
因為我知道你在觀察我:我是不是在罵你?我是不是不再喜歡你?
我想讓你知道——你做的事可以被討論,但你這個人,始終值得被好好愛。
就算我說「不可以」,我也願意陪你,一起學「可以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