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要罵你!但我要讓你知道你不可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孩子聽見的,不只是語氣,而是你怎麼看他

「我沒有要罵你!但我要讓你知道你不可以這樣做!」

這句話,是我最近對孩子說最多次的一句。


說的時候,我真的沒有情緒,語氣平和,甚至刻意放慢聲音。 但孩子一聽,還是垂下眼睛、咬著嘴唇,像是在默默承受什麼。

我開始懷疑——

明明我不是在發脾氣,為什麼他還是像被責備了? 後來我才慢慢懂,那不是語氣的問題,是信任感與自我價值的碰撞。

raw-image

語氣溫柔 ≠ 情緒就被孩子理解成溫柔


對我們大人來說,「我不是在罵你」這句話是界線的前言:我想溫和說清楚事情。

但對孩子來說,「不可以這樣做」的字眼本身就像一個巨大的句點,讓他覺得:我是不是做錯了?你是不是還是不高興?你是不是對我失望了?


尤其是那些對父母評價很敏感的孩子,

即使你只是輕聲糾正,對他們來說也可能是一種「我又沒做好」的確認感



當你說「不可以」,孩子聽見的是「你是不是不喜歡我這樣?」


這就是親子間最細膩也最脆弱的地方。
我們想談行為,他們卻感受到的是自我價值被挑戰

比如:

  • 「你不可以這樣跟人說話。」(→ 你是不是覺得我不會講話?)
  • 「你不可以這麼沒禮貌。」(→ 你是不是覺得我不好?)
  • 「你不可以每次都忘記!」(→ 我是不是很差勁?)


孩子還沒辦法分得清「你做了什麼」和「你是怎樣的人」的差別。
所以我們必須幫他分清楚。



不說教的提醒,更需要被「拆解成關心」


我後來學會,開場不說:「我要讓你知道你不可以」,
而是改說:

「我想跟你一起看看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

我們一起想想,有沒有更好的做法?」


這樣一來,對話的立場就從「糾正」變成「理解與一起改善」。
還有一種方式我也很常用:

「你今天這樣做,我知道你可能不是故意的,

但這件事可能會讓別人感覺不太舒服。你願不願意和我一起想想, 下次要怎麼處理比較好?」


孩子一旦知道你不是在糾正他這個人,而是在幫他處理一個行為問題,
防衛心就會慢慢卸下,對話才真正開始。



我們不是不能說「不可以」,但請把「人」與「行為」分開


你可以很清楚地告訴孩子:

  • 這個行為會造成什麼影響;
  • 為什麼這樣不合適;
  •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我們可以討論怎麼做得更好。


這樣說的時候,孩子學到的不只是規則,

他學會的是:做錯事不是壞人;
有錯的行為也可以修正;
你對我的愛不會因為這次而少一點。



結語:你不是在罵我,但你是在看我怎麼對待自己


親愛的孩子,

有時我會提醒你、有時我會糾正你,

不是因為我想否定你,而是因為我看見你還在學習。


我會小心我的語氣,更會注意我的表情和立場,

因為我知道你在觀察我:我是不是在罵你?我是不是不再喜歡你?

我想讓你知道——你做的事可以被討論,但你這個人,始終值得被好好愛。

就算我說「不可以」,我也願意陪你,一起學「可以怎麼辦」。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67會員
331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學習負責任,不是從對不對,而是從願意承擔開始— 「我可以自己決定嗎?萬一錯了怎麼辦?」 孩子一邊看著報名表,一邊小小聲地問。 這不是在討拍,是在練習做決定。 我們可以怎麼回應?不是替他決定,而是陪他想清楚。 怕錯沒關係,但別怕開始。因為能承擔,就已經是成長的開始。
有時我們急著說「不要怕」,以為這樣孩子就會勇敢。 但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被催促,而是被理解。 「你在怕什麼?」這句話,比「別怕啦」更有用。 恐懼被看見,就不會那麼可怕。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敢說出「我怕」。 我們要陪孩子的,不是趕快跨過去,而是一起站在情緒裡,慢慢前行。
有時候,孩子輸了比賽、搞砸作業,不是最難過的事。最難的,是承認「我輸了」這件事。大人總說要堅強,但真正的勇氣,其實是能誠實面對失敗、承認不行。輸不可怕,逞強才讓人更累。陪孩子放下「一定要贏」的壓力,他才能學會真正的釋然,也學會更自在地往前走。
——渴望與恐懼之間,是正在長大的我們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太想贏、太怕輸,才卡在原地。孩子說:「我想贏!可是萬一……」這句話好真實,也像我們自己。怕失敗不是懦弱,而是因為我們真的很在乎。這篇文章,寫給每個在意成果、卻常常懷疑自己夠不夠好的人。
「為什麼不聽話就是我錯?」這不只是頂嘴,可能是孩子第一次對「誰能決定我是對的」提出疑問。我們總以為要教孩子聽話,卻忘了先聽他們怎麼想。這篇文章從一次衝突出發,談怎麼把「不聽話」變成一次親子關係的轉機。
孩子問「為什麼要我做不想做的事?」這不是耍賴,而是他在面對人生第一個「我沒得選」的時候,感到困惑與無力。我們不需要逼他接受,而是陪他理解:不是每件事都要喜歡,但可以學習怎麼面對不喜歡的。這樣的對話,是成長的起點,也是信任的建立。
學習負責任,不是從對不對,而是從願意承擔開始— 「我可以自己決定嗎?萬一錯了怎麼辦?」 孩子一邊看著報名表,一邊小小聲地問。 這不是在討拍,是在練習做決定。 我們可以怎麼回應?不是替他決定,而是陪他想清楚。 怕錯沒關係,但別怕開始。因為能承擔,就已經是成長的開始。
有時我們急著說「不要怕」,以為這樣孩子就會勇敢。 但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被催促,而是被理解。 「你在怕什麼?」這句話,比「別怕啦」更有用。 恐懼被看見,就不會那麼可怕。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敢說出「我怕」。 我們要陪孩子的,不是趕快跨過去,而是一起站在情緒裡,慢慢前行。
有時候,孩子輸了比賽、搞砸作業,不是最難過的事。最難的,是承認「我輸了」這件事。大人總說要堅強,但真正的勇氣,其實是能誠實面對失敗、承認不行。輸不可怕,逞強才讓人更累。陪孩子放下「一定要贏」的壓力,他才能學會真正的釋然,也學會更自在地往前走。
——渴望與恐懼之間,是正在長大的我們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太想贏、太怕輸,才卡在原地。孩子說:「我想贏!可是萬一……」這句話好真實,也像我們自己。怕失敗不是懦弱,而是因為我們真的很在乎。這篇文章,寫給每個在意成果、卻常常懷疑自己夠不夠好的人。
「為什麼不聽話就是我錯?」這不只是頂嘴,可能是孩子第一次對「誰能決定我是對的」提出疑問。我們總以為要教孩子聽話,卻忘了先聽他們怎麼想。這篇文章從一次衝突出發,談怎麼把「不聽話」變成一次親子關係的轉機。
孩子問「為什麼要我做不想做的事?」這不是耍賴,而是他在面對人生第一個「我沒得選」的時候,感到困惑與無力。我們不需要逼他接受,而是陪他理解:不是每件事都要喜歡,但可以學習怎麼面對不喜歡的。這樣的對話,是成長的起點,也是信任的建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常覺得和兒子說話時,會小小被他激怒。 一次例行性到學校,師長告訴我,希望兒子在與他人有不同看法時,不要急著通盤否定他人的觀察與推論。 兒子雖天性善良卻說話直白,這在他人眼中叫做白目,對和錯對他而言,就像是非題。我苦思良久才想到解方。 我建議他在不同意他人意見時,以微微點頭說:「有可能喔」來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在『別對孩子說的44句話』這本書中,會解釋為什麼「不要說」某些話,更會提出「這樣說會更好」的建議。本文整理了七句最常聽到的父母NG對話,以及建議如何改善溝通方式,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建立自尊與安全感。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父母要練習先說兩句話:「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這麼做一定有需求未滿足」。
Thumbnail
我們絕對不會要父母「不教」,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的身教與引導,因此我們要著力的,不是教不教,而是「怎麼教」。
Thumbnail
害怕是一種感受,所以我們直接叫孩子「不要害怕」是無效的,我們否定孩子的感受,對他說:「沒什麼好怕的!」更會讓孩子覺得無能。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常覺得和兒子說話時,會小小被他激怒。 一次例行性到學校,師長告訴我,希望兒子在與他人有不同看法時,不要急著通盤否定他人的觀察與推論。 兒子雖天性善良卻說話直白,這在他人眼中叫做白目,對和錯對他而言,就像是非題。我苦思良久才想到解方。 我建議他在不同意他人意見時,以微微點頭說:「有可能喔」來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在『別對孩子說的44句話』這本書中,會解釋為什麼「不要說」某些話,更會提出「這樣說會更好」的建議。本文整理了七句最常聽到的父母NG對話,以及建議如何改善溝通方式,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建立自尊與安全感。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父母要練習先說兩句話:「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這麼做一定有需求未滿足」。
Thumbnail
我們絕對不會要父母「不教」,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的身教與引導,因此我們要著力的,不是教不教,而是「怎麼教」。
Thumbnail
害怕是一種感受,所以我們直接叫孩子「不要害怕」是無效的,我們否定孩子的感受,對他說:「沒什麼好怕的!」更會讓孩子覺得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