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主義的世界(二):被治理的人口,到超越人口的行動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資料主義的世界(二):被治理的人口,到超越人口的行動者〉2025-04-21

 

  明治38年(1905年),日本治下的台灣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現代人口調查。在這場被稱為「臨時台灣戶口調查」的研究中,除了年齡、居住地、種族之外,使用的語言、從事的職業、以及是否有纏足、吸食鴉片等陋習,也在主要的調查內容之中。

 

  在這樣的調查之下,台灣人被整理為可量化、預測、管理的一群「人口」,除了便於官方進行行政上的控制外,他們也得到了一系列關於被殖民者「文明程度」的圖像,便於他們進一步地深化統治,為後續內地延長、皇民化等政策的推行提供基礎與藍圖。

 

 

  在這些「可治理的人民」被建構出來之後,日本總督府根據人口的分布狀況規劃警力。這些警力不僅僅是為了整治犯罪,而是服務於一種更高意義下的「治安」。

 

  在這個意義下,並非人口數據作為統治基礎這樣簡單,這些管理手段,也反過來為這些數據提供更細緻的內容與在地化的範疇,讓整個治理科學變得更精準。譬如保甲制度與壯丁團,就是在統治實作之下,以實際狀況回頭修正統治手段與人口計量單位的例子。

 

  這種科學化的實作不僅僅發生於警政系統,也體現在現代化衛生的引進。包括對瘧疾的防治、疫苗的接種、以及日常衛生習慣的建立,這些公共衛生的措施,都是透過對「人口」而非個別自然人的研究才得以制定。

 

  這些措施一方面改善了被殖民者的健康,延長了壽命。同時,也為殖民政府提供了更有用的勞動力和更穩定、便於控制的社會狀況。

 

 

  在日本政府離開之後,以「人口」作為治理單位的邏輯卻未離場。即便到了現在,我們依舊是以人口的形式被放在這個統一的生物政治體系當中。平時我們可能不會注意到,但每當一些具規模的事件出現時,我們會被提醒,自己依然處於這種現代治理。

 

  在covid-19疫情橫行全球的初期,台灣一直保持著值得驕傲的「+0」。當頭幾件案例出現時,相關單位與媒體積極地報導他們出入的場所與時間,讓人民得以追蹤可能的接觸史。

 

  但隨著病例數量的增加,我們進入到了人口治理的範疇:「區域」、「年齡層」、「傳播鏈」,這些詞彙和與日俱增的數字不再具有人的溫度,它們是治理上的用語,是我們需要採取不同應對策略的原因。

 

 

  而在每一次的重大選舉、包括現在經歷的大罷免,我們則進一步被提醒:我們的公民身分其實綑綁於我們所屬的行政區,我們是作為人口被分配到選票和參政權。我們不能罷免非自己選區的立委,即便自己現居另一座城市,系統認的是你的戶籍地,那才是官方定義下的你。

 

  而原住民族又被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排除於地方,被獨立地透過原住民立委來代表。這是一種權利的保障?抑或是一種負面差異化區別的排除?這是複雜的問題,但可以知道的是,在「人口治理」這一問題上,個體依然很大程度被消抹,重新貼上標籤,無論統治階層與被治理者之間是否有種族、意識形態或其他差異。

 

 

  然而,有一些部分不是這些科學的與行政的治理手段可以決定的。作為一個具有主體性的公民,我們能夠自己選擇自己要不要站出來,施行自己的公民權利。

 

  在行政的、法律的角度上,我們只能參與自己選區裡的投票。但在近期公民團體的行動上,我們看見的是,整個台灣有相似理念的人,自發地互相串連起來。

 

  你可以在你居住的地方簽下連署書,讓公民團體轉交給另一個縣市的團體。也能向處於不同選區的其他公民倡議,邀請他一同參與這場大規模的公民運動。這裡存在著另一種非官方的、由下而上的「我們」。它的建構邏輯是非科學的、不以統治為目的的。

 

  人與人之所以連結在一起,是因為彼此之間有相似的理念、處於相似的處境、對危難與風險有相似的焦慮。面前這個是打算共同對抗危難的人、還是視若無睹、沒有產生相似感受者?

 

  理念與對行動超越「人口」地決定了我們是誰。這是真正的「根」、「土地」、「故鄉」。是以公民為主體、具獨立精神的新時代共同體。





延伸閱讀:

〈資料主義的世界(一):「理解、分解、再築構」〉

〈不僅僅是「查緝私菸」:關於二二八,一段來不及被記得的歷史〉

〈《記憶與救贖》讀書會(六):歷史書寫的「星陣」與「引文」〉

〈具象的共同體:透過選舉所凝聚的"Party"〉

〈民主不是「少數服從多數」,是代議表達與充分討論〉

〈路的歷史/歷史的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5會員
871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Thumbnail
2025/04/28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Thumbnail
2025/04/25
  各式各樣、或大或小的「改變」一直在發生,於是每個人於各自經歷中形成的印象逐漸錯位、產生難以輕易跨越的「時差」。在不同的背景與時間環境裡,他們相信的事情都有足夠的說服力,可是當雙方碰面時,你的「真實」與我的「真實」相去甚遠。
Thumbnail
2025/04/25
  各式各樣、或大或小的「改變」一直在發生,於是每個人於各自經歷中形成的印象逐漸錯位、產生難以輕易跨越的「時差」。在不同的背景與時間環境裡,他們相信的事情都有足夠的說服力,可是當雙方碰面時,你的「真實」與我的「真實」相去甚遠。
Thumbnail
2025/04/23
  一個人們往往忘記的事情是,在面試的時候,面試者根本就不是面試單位的員工。但那裡卻像是存在著某種無法逾越的階級關係。為了避免自己無法進入體系,自願受治理的人面臨了作為門檻的第一個勞動,就是把自己包裝成商品,以此證明自己有能夠加入生產線的手藝。或者換句話說--寫一份好履歷。
2025/04/23
  一個人們往往忘記的事情是,在面試的時候,面試者根本就不是面試單位的員工。但那裡卻像是存在著某種無法逾越的階級關係。為了避免自己無法進入體系,自願受治理的人面臨了作為門檻的第一個勞動,就是把自己包裝成商品,以此證明自己有能夠加入生產線的手藝。或者換句話說--寫一份好履歷。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AI發展快速的時代,更需要回頭檢視台灣土地上之不同民族、文化、歷史。
Thumbnail
AI發展快速的時代,更需要回頭檢視台灣土地上之不同民族、文化、歷史。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Thumbnail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Thumbnail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