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透過落地窗,明亮了房間,我漸醒地拿起床邊的手機,開啟線上課程。按下播放鍵後我起身折被子、換衣服,將與樣樣鬆兩人的睡衣疊整齊,如同往常一樣開啟美好的一天。
這個早晨以前,我總是為種種原因而(自認為)沒時間好好學習線上課程。開課至今過了幾個月,只在最初興沖沖地上了四堂課(共十堂),之後便在「我要找時間上課」的決心與拖延下神秘輪迴著。你懂那種行事曆永遠有事比它重要的感覺。
作家吳淡如曾在 Podcast 分享,她會在健身房邊跑步邊聽線上課程;接著我腦中又浮現喬安納的聲音,她曾提過課程平台有 App 可以下載,在上面聽就像 Podcast 一樣。這兩件事帶給我極大的靈感提示:原來上線上課程可以像聽 Podcast 一樣輕鬆。
知道歸知道
我有聽 Podcast 的習慣,家庭主婦做家事配點聲音剛剛好。照理來說,我可以立即開啟課程 APP 聽課,無痛地像聽廣播一樣接收新知識,而不是在獲得靈感提示後又拖了幾個月,對吧?
可我在被一股「阻塞感」緊隨。我想起小時候的上課習慣。
我是個該做什麼就做什麼的小朋友(很好配合XD),在課堂上有個不知從哪來的觀念:「只要你全神貫注上課,回家就不需要複習。」我總能專注地聽老師的聲音、眼睛對照課本上的文字、寫著毫不馬乎的筆記,偶爾還會在口中複誦一次重點。說真的,成績中上的我,幾乎沒有回家複習的經驗。
我想,如此養成了上課時要坐上桌椅、要有筆記小本本、還有不同顏色的筆來區分資訊類別的習慣。一直到出社會仍是如此,像是職涯培訓、社大課程、主題講座,或只是知識型影片,我都會忍不住拿上紙筆,認為一定要將所見所聞全神貫注地記下來。
感覺不輕鬆
舊有的上課模式(魔怔狀態?)讓我一想到要打開線上課程,就會出現還有什麼條件沒被湊齊的感覺,總沒準備好要上課。明明曬衣服的我會聽 Podcast、做伸展的我會聽冥想音頻、等伴侶的我會聽小影片,卻總是無法將線上課程安排進生活中的任何片段。
我總覺得上課必須空出時間,是一件需要刻意執行的事。
這天早晨,我決心先播放課程再說,橫豎都比放著好多了。試著當成 Podcast 聽完一堂課,我感覺學習效果也很不錯。聽到有感觸的地方,我仍是沒忍住停下來用備忘錄或語音記錄,再接著聽下去。即便還是有強留住重點的習慣,內心卻升起輕鬆與自由的感覺。此時的我才發現,開啟線上課程的阻塞感,來自無意識的不輕鬆學習習慣。
捕捉無意識
自從發現自己上課時會進入神秘慣性,也才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生,不用再以特定的框架接收知識的傳遞。我仍是覺得全神貫注很好,也不介意自己準備了許多顏色的筆要抄筆記,但是,在辨識出自己的限制性學習模式後,知道阻塞只是源於習慣,一切都豁然開朗了起來。
為了提醒可能再次陷入決心與拖延輪迴的自己,我反思了 4 個自我提問
:
- 卡住的地方:我真正卡住的是什麼?是什麼阻礙了我的行動?(例:沒時間或感覺時機未到)
- 行動的條件:具體而言,我認為行動需要什麼條件?為什麼?(例:完整的一個小時,因為上課需要安排適合書寫的環境)
- 條件的彈性:這些條件是非得要,還是出自於我的慣性作風?(例:只是我的上課習慣)
- 輕盈的可能:如果一定要行動,我能怎麼讓它變得簡單一點?(例:取代原本會聽 Podcast 的時間)
提問讓我在感覺阻礙重重時,能停下來與自己商量一下,不再只像背對著巨大黑獸般讓焦慮到處亂竄。找出舊有的、不適用於此時的信念框架,鬆動並且釋放,便能感覺到自由。
小結
在一想到要開啟線上課程,便會出現的「阻塞感」中,我捕捉到自己的限制性學習模式。要特地框出時間、要準備筆記本與筆、要有適合的學習硬體,這些都讓上課產生不輕鬆的感覺。緊縮、阻塞的感覺,於我而言就是生命指出有地方「卡住了」的提醒。
生命總是透過不同方式提醒我們:「轉彎、轉彎!」就像吳淡如的分享、就像喬安納的提起。不過,能不能接住這些提醒又是另一回事了,我也是在決心與拖延間來回擺盪,才捕捉到這股不對勁,並且看到了一直都在的解方(笑)。
最後,我想表達信念框架沒有不好,它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辨識、做出決策。我擅自認為只要保持彈性、願意敞開嘗試,就能產生出一種「可以是這樣、但也不一定要是這樣」的輕鬆感。在這個狀態下,通常就能夠回歸內心的自在吧?
好奇:你最近是否也破除了自己的無意識行為呢?或是有讓你覺得生活更敞開、更輕盈的事情發生嗎?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分享唷!
祝福路過的每一個存在:)
一個喜歡對話與提問的閒人
強留住生命裡的呢喃
👉🏻 喜歡文章相贈【愛心】❤️
👉🏻 持續來點靈感【追蹤】✅
👉🏻 為閒人加油【成為伯樂】👼🏻
每個慷慨的行動,都是我持續前行的燃料🚀🌟 閱讀更多相關內容
👉🏻
〈
覺察手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