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參加了余德淳博士主講的「職場迷宮:為何人際比工作更棘手?」講座,內容深入淺出,發人深省,啟發我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規劃與職場觀念。
首先,余博士提到職場環境可分為三個層次,最低層次便是不停日復日重複同樣的勞動工作,缺乏挑戰性;其次是具備一定技術與專業知識,工作成果可以流芳百世,產生長遠價值;而最高層次的工作則是除了個人成果顯著外,亦能與工作夥伴共同協作奮鬥,從中獲得最大的滿足感與幸福感。我十分認同這個觀點,好的工作絕不只是薪水的多寡,更重要的是工作能否帶來成就感、滿足感以及人際合作上的快樂。
余博士更進一步提到,無論工作還是婚姻,我們都需要認真檢視其核心價值,是否能夠與自己的價值觀匹配。他列舉了「刺激」、「平靜」、「自由」及「智力」四種核心價值,即使無法完全匹配,也仍有許多協調與妥協的空間。現在我離開了固有的職場,選擇成為一名自由職業的會計師,正是因為我清楚地認識到「自由」是我珍視的核心價值之一。過去在傳統職場中,我總覺得受制於固定的上下班時間、繁瑣的行政程序,甚至還有許多和自己價值觀不合的規定與制度,這些因素都逐漸消磨我的熱情。現在轉為自由職業者,我可以自由地選擇合作對象、工作時間與地點,這種自主性與彈性的生活方式,能令我真正感到幸福與滿足。此外,講座中余博士還特別提及兩種同理心的差異:認知的同理心與情感的同理心。他提醒我們在職場上面對重要決定時,務必使用認知的同理心,即理性地分析與理解他人的觀點,而非被情緒或感覺所左右。回想自己曾經在職場上的經驗,發現許多不必要的誤解與衝突,往往是由於情感的同理心過於強烈,導致自己過於情緒化而無法客觀判斷。如今成為自由職業者後,我更加意識到理性、客觀地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性,這種認知的同理心也有助於我在工作中建立更健康、更持久的人脈關係。
余博士最後提出了一個非常實用的建議:在職場上建立安全感的對話模式,如透過「寫家書」的方式,定期將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或遇到的挑戰與克服方法詳實記錄下來,讓所有人可以傳閱並互相了解,從而鞏固團隊的合作精神,發揮最大效率。我認為,雖然目前已轉型為自由職業,但這種溝通模式仍然極具參考價值,未來在與客戶或其他自由工作者合作時,也能透過類似的方式,有效提升彼此間的信任與合作默契。
透過這次講座,我深刻體會到職場中最困難的挑戰並非工作本身,而是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選擇成為自由職業會計師,正是我對自身核心價值的認知與追求:擁有更多自主權與自由,能夠更真實地表達自我,創造屬於自己的職業節奏與幸福感。我相信,當我們能清楚認識並追求自己的核心價值時,無論在職場還是人生中,都能從容地應對各種挑戰,並真正感受到快樂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