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最近準備演講的資料,講座主題是:<我與原生家庭的距離>,加上我趁著端午連假回家探望母親一趟,我也剛好有機會沉澱、反思我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延續著2022年10月在方格子書寫的<身為一名諮商心理師>系列文章(見備註),今日就以一個諮商師的角度出發,書寫「離家與回家」的主題文章,來延續此系列文章,並呼應即將要演講的內容。
這次回家,和母親聊了不少家族歷史,從這些家族歷史中,我漸漸拼湊出母親與我各自成長的軌跡。還記得大學畢業那年,父親中風,對我們全家造成經濟上的重創,我也被迫中斷自己的學業,後來隔了一年才復學,而後才離家到中部完成研究所的學業、順利考上諮商師,考到諮商師證照後,工作並沒有太順利,在中部面臨各種職涯的轉換,等到回到大台北地區,才開始正式地持續以諮商師的身分工作、執業到現在。
而後,在大台北地區的老家住了一陣子,後又經歷結婚、離家並搬入婚後新家,然後離婚、搬離新家、再入住到租屋處的過程。在外租屋後,才偶而地在某些重要節日回家看看家人。父親過世已有十年,我到最近還是會夢到他。走筆至此,還是覺得有點心酸,眼淚不禁流下。家中沒了父親之後,感覺每年過年或父親節或父親的忌日來臨時,我都會有點難受。關於父親的記憶碎片有一部分已經漸漸遺失。大台北地區的老家,雖然已沒有父親的身影,但幸好母親還在,大姊也會在廚房忙進忙出地張羅大家的吃食,回到家,就還是會有「家」的感覺,心中甚是安慰。
從前去中部念書、離家在外居住生活至今,經歷各種離家與回家。
母親還在,真好。還可以有家可回,真好。
想著:不知未來哪一天回家,會不會就此永遠人去樓空?
幸好。現在家中還有人,心中甚是感激。
l 備註:在2022年,筆者在方格子發佈了三篇標題開頭為<身為一名諮商心理師>的系列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先從第一篇、也是閱覽數破千的文章<身為一名諮商心理師(一)-談治療師修練的歷程與對我個人的影響>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