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張天安老師《在愛中成長》的課程,學員們看似是來學習怎麼愛、怎麼連結,但實際上,我看到更多的是——我們都在學著「別再對自己這麼嚴格」。
「不是你有問題,而是我們從來沒學會怎麼照顧那個正在痛苦的自己。」
許多片刻讓我感動,不是因為誰說了多動人的話,而是因為,有人願意卸下堅強、放下防衛,靠近那個曾經被忽略的自己。在跟課陪伴學員的同時,我也在不斷回望自己。
很多人發現,自己長年活在壓抑、討好、完美主義的迴圈裡。
不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快樂,而是從來沒被允許好好做自己。
那些「不可以哭、不可以弱、不可以說不」的聲音,早就變成內建指令,悄悄運作在我們的生活裡。
情緒常常像浪潮襲來,讓人不知所措。
但其實情緒是溫度計,不是警報器。
它不代表你錯了,而是提醒你,內在有些地方需要被關注。
於是,我們開始學習覺察,放下想要立刻解決一切的焦慮,轉而以陪伴自己為目標。
「不舒服的感覺,也值得被理解;不是只有正面情緒才能被接納。」
在薩提爾模式裡,每一個「困住」的反應背後,都是一個曾努力生存的小孩。
我們開始學著用「對話」的方式與那個小小孩接觸——不是為了改變他,而是終於願意陪伴他。
有些人不敢哭,是因為童年裡脆弱不被允許;
有些人習慣討好,是因為從小就學會「要被愛,就得先犧牲自己」;
有些人追求完美,是因為內在有個聲音說:「只有夠好,才值得被留下。」
這一切,老師帶著我們慢慢看見、理解,並學會放下評價。
真正的療癒,不是把過去抹去,而是改變它對我們的影響力。
真正的改變,不靠意志力,而是靠「願意陪伴自己」的溫柔練習。
「從出生到死亡,唯一會一直陪著你的人,是你自己。」
如果能夠學會連結、理解與照顧自己,我們也就有了面對人生風浪最深的力量。
課堂上,有人抱住冥想中的自己——那個孤單的小孩;
也有人開始欣賞起自己一些過去看不起的特質,比如喜歡發呆、寫字、照顧植物——這些原來都是愛自己的起點。
陪伴的本質,從來不是提供答案,而是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照顧自己,只是需要一點時間、空間與支持。
「在愛中成長」,不是學著怎麼變得更討喜,而是學著怎麼和那個不討喜的自己和平共處。
因為那也是我,因為那樣的我,也值得被愛。
這不是快速見效的解方,而是一條通往完整、自由與愛的路。
願我們可以從「覺察與接納」開始,每天一點點,讓內在的自己,終於被好好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