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所以自律失敗,又如此痛苦的原因

玄成-avatar-img
發佈於Kibō 生活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為什麼同樣身為人類,有些人就能游刃有餘地自律。每次跌倒,都能重新爬起來;

有些人前一天宣告從此之後將是不一樣的自己,隔天又宣告搶救無效,從此再也沒有甦醒過。

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差別到底在哪裡?

答案就是:只有同情自己的人才能夠自律。

​人的內在需求沒辦法跳躍成長。生存與安全需求滿足之後,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尊重,就沒有辦法滿足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

如果每次經歷失敗,就認為沒有人會喜歡自己,甚至內化成自我批評。那麼,即使短期內雖然能夠發憤圖強,但如果沒有適當的壓力,久而久之又會打回原形。

人生不是要彌補童年,而是要超越童年。

出於彌補童年的自律,永遠只能爭取愛與尊重;只有在成年之後能夠成為自己父母的人,才能夠跨越匱乏,走向人性能達的境界

成為自己的父母,只需要同情自己

​同情自己,也叫做「自我關懷」、「自我關愛」、「自我憐憫」,英文是 self-compassion。我的理解是:

  1. 承認自己是個活生生的人,不是什麼超人。
  2. 想要變好很正常,做不好也很正常。
  3. 所有人都會有缺點、負面情緒,沒有人天天打雞血。
    向讀者承認,即使是寫這類型文章的我,也不是每天都可以沒有情緒、懸樑刺骨。每一篇文章都是向自己提問,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已,並不是我天生就如此。

相較於肯定自己,同情自己會來得更穩定。因為肯定自己通常是在說:「我一定可以。」但如果最後還是沒辦法,信念崩壞就會像山崩一樣,拉著自我認同一起跌到谷底。

同情自己更能穩定發揮

北佛州大學的Allison Landgraf安排受試者參加邏輯考試。一組人被告知:「如果考得高,就代表你是聰明人;考得差,就代表你不太聰明。」另一組人就是單純來寫寫題目而已。

研究發現,考試結果如果跟自己的能力掛勾,普通人會比同情自己的人還要堅持得久。
但是考怎麼樣都沒差時,普通人會更快放棄。

​為什麼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普通人反而更能堅持呢?

短期衝刺一項目標,可能是不想要被瞧不起的「外在壓力」,或是厭惡現狀的「內在壓力。」但不管是哪種目標,通常都無法持久。仔細想想新年立過的Flags就可以知道了。

更慘的是,只要失敗了就一定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廢物,責備自己沒有能力。

反之,同情自己的人堅持的時間都一樣長。因為同情自己的人不會鄙視自己,也不會放縱自己。僅僅是發揮自己現有的一切。

同情自己更能接納失敗

達成目標,不能只靠一次曇花一現,而是要靠滴水穿石的心態。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Breines和Chen給大學生一項超難的單字測驗,每一個學生都考很差。考很差之後,再把受試者引導成同情自己、提高自尊和沒有訓練的三組學生。

很有趣的是,可以同情自己的學生,準備時間比提高自尊(self-esteem boost)的人還要長。而且準備時間也跟成績表現呈正比。這個實驗呼應了前面的觀點:

想要繼續朝目標前進,比起肯定自己,或許接納自己的時候更能重新振作。因為

出錯、不成功和失敗不再是一件可恥的事,而是身而為人的都會有的可愛之處。

同情自己的方法

知道了為什麼要同情自己,接著就是要理解怎麼同情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寫小作文。

通常看到人家寫小作文,不是想到稀哩糊塗告白的時候,就是吵架爭論。總歸來說,寫小作文,就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情緒。

既然是抒發情緒,不同的目的都有不一樣的內容要寫。

同情自己的小作文怎麼寫

我們國小就學過「起承轉合」的結構,同情書寫也可以藉由「起承轉合」來釐清情緒。

一開始寫作,不需要寫得鉅細靡遺。就跟「廢到笑,但是持之以恆。拯救我的人生且終於改變多年失敗的習慣養成法[Reddit文章翻譯] 」這篇文章一樣,任何習慣都要從簡單開始。

我在寫這篇範例、文章甚至劇本的時候,都是從支離破碎的名詞、句子慢慢打磨。只要你寫下去,自然而然就會想要越寫越多!

結構+範例

起:理智怎麼批評自己(最常罵自己的詞)

它覺得我沒有寫作,是個廢人、沒用的傢伙、沒有人會愛我。

承:批評自己之後的情緒(你被罵也不想動的原因)

我覺得很無力。其實我本來是打算每週固定寫作,想說可以邊寫邊練。
沒想到最近文章有了一些流量,感覺不寫些什麼的話,我就會失去剛獲得的成就。只是我的文筆又不夠好,不值得承擔現在的流量,我怕繼續寫,大家會發現我是個冒牌貨!
不想要被發現不夠好的自己,所以我就不想要寫了。

轉:你覺得理智為什麼要這樣批評自己(發現它批評你的真實動機)

它其實想要寫作,不想要變回半途而廢的創作者。看到我快放棄,它想要鞭策我前進,但是它只會批評。

合:同情自己的難處,承認自己的慾望(同情自己的恐懼,結合真實動機,重構計畫)

其實寫到這裡,也沒有什麼漂亮的合題要寫了。因為我發現自己寫完之後,既不會討厭寫不好的自己,也不討厭不寫的自己。

不再害怕失敗,就是因為承認自己是人

雖然自律、自我成長是件很美的夢,就像幻想著夏日午後穿梭於城市上空,悠遊於白色巨型棉花糖裡一樣美好。但我們始終是雙腳站在地面上的人。

如果不懂得自我關愛,每當想起身而為人的事實,就可能沒有辦法接納站在地面上的自己,更會厭惡充滿想像力的自己。這樣的話,不是太可惜了嗎?

也許我們只是從小缺個鼓勵我們探索的環境,但是這不代表我們不能給自己一個。
就跟岸見一郎在多本書中提到的觀點一樣,放不下都是帶有一種目的:除非是為了不斷地向父母索取利益,所以放棄現在獨當一面的自己,否則,我們早就可以放過童年的自己和現在的他們了。

親愛的你,已經有能力從愛與尊重的匱乏中自由了。不再需要為了證明什麼而努力,不再需要為了變得更好而自律。

現在想要做些什麼嗎?




推薦閱讀

  1. Karen Horney《我們內心的衝突》方舟文化 
    這本書竟然有新的出版社再版,太感動了TAT。
  2. 岸見一郎《為愛徬徨的勇氣》

主要參考文獻

  1. Neff K. D. (2023). Self-Compassion: Theory, Method,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74, 193–21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ibō:平凡者的超能力
55會員
74內容數
Kibō,源自於日文的「希望(きぼう)」。 每個人的心,都如同純白的瓷釉一樣,染上不同的紋樣,呈現出獨一無二的 Kibō。
2025/05/26
有效的閱讀應促使行為改變,並區分由中腦邊緣系統(追求快感)和中腦皮質系統(理性思考)驅動的閱讀模式。有效的閱讀需要結合動機、計畫和行動,並提出如何應對「非讀不可」書籍的策略。
Thumbnail
2025/05/26
有效的閱讀應促使行為改變,並區分由中腦邊緣系統(追求快感)和中腦皮質系統(理性思考)驅動的閱讀模式。有效的閱讀需要結合動機、計畫和行動,並提出如何應對「非讀不可」書籍的策略。
Thumbnail
2025/05/22
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讓潛意識和意識合作,找到真正想做的事,自然取代滑手機習慣。 將目標從壓力圈退回本能和成長圈,並運用「捕捉好主意」和「邊做邊改」的策略,讓潛意識成為盟友,重新導向注意力,建立自信心,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Thumbnail
2025/05/22
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讓潛意識和意識合作,找到真正想做的事,自然取代滑手機習慣。 將目標從壓力圈退回本能和成長圈,並運用「捕捉好主意」和「邊做邊改」的策略,讓潛意識成為盟友,重新導向注意力,建立自信心,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Thumbnail
2025/04/26
選擇一個簡單的習慣,每天執行,即使做得不好也沒有關係,持續30天就能看到改變。
Thumbnail
2025/04/26
選擇一個簡單的習慣,每天執行,即使做得不好也沒有關係,持續30天就能看到改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比起為了自律而自律,或許更重要的是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真的喜歡自己現在正在做的事嗎?
Thumbnail
比起為了自律而自律,或許更重要的是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真的喜歡自己現在正在做的事嗎?
Thumbnail
追求完美,力求不犯錯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往往被期望和責任所纏繞,無論是在工作、家庭還是人際關係中,我們總是不斷追求完美,力求不犯錯。然而,這種過於嚴苛的要求往往讓我們背負著沉重的壓力,最終陷入身心俱疲的困境。適時的放過自己,其實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心靈的善待,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Thumbnail
追求完美,力求不犯錯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往往被期望和責任所纏繞,無論是在工作、家庭還是人際關係中,我們總是不斷追求完美,力求不犯錯。然而,這種過於嚴苛的要求往往讓我們背負著沉重的壓力,最終陷入身心俱疲的困境。適時的放過自己,其實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心靈的善待,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Thumbnail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我們從小被教育的觀念,所以大多數的人常常在很多事上對別人寬容,對自己嚴苛 這樣乍聽之下是一個寬容且自律的人,好像沒有什麼問題,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要學著對自己包容一些,因為人生能「從頭到尾」都陪伴我們的就只有自己⋯⋯
Thumbnail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我們從小被教育的觀念,所以大多數的人常常在很多事上對別人寬容,對自己嚴苛 這樣乍聽之下是一個寬容且自律的人,好像沒有什麼問題,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要學著對自己包容一些,因為人生能「從頭到尾」都陪伴我們的就只有自己⋯⋯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三、五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三、五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們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然而,卻忘了坦然接受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Thumbnail
我們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然而,卻忘了坦然接受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Thumbnail
佛洛伊德將人分成「自我」、「本我」跟「超我」,如果我們做事希望依靠自己的「意志力」,靠「自律」達到目標,大概率會失敗的情況比成功多 因為靠「毅力」這件事,本質上就是我們的「超我」一直在批判著「本我」,而「自我」在其中擔任協調的角色 長期來看,這其實是一種自我拉扯和分裂
Thumbnail
佛洛伊德將人分成「自我」、「本我」跟「超我」,如果我們做事希望依靠自己的「意志力」,靠「自律」達到目標,大概率會失敗的情況比成功多 因為靠「毅力」這件事,本質上就是我們的「超我」一直在批判著「本我」,而「自我」在其中擔任協調的角色 長期來看,這其實是一種自我拉扯和分裂
Thumbnail
努力是美德,正面挑戰困難的故事深深感人。然而很多人只相信他人的評價,並對自己抱持著不足的想法。努力和放棄同等重要,是時候瞭解何時該放下努力,尋找更有意義的事。過於執著只會束縛我們的生命,努力並非萬能,當我們經歷失敗和困難時,也應該給自己放下所有努力,重新轉向的機會。
Thumbnail
努力是美德,正面挑戰困難的故事深深感人。然而很多人只相信他人的評價,並對自己抱持著不足的想法。努力和放棄同等重要,是時候瞭解何時該放下努力,尋找更有意義的事。過於執著只會束縛我們的生命,努力並非萬能,當我們經歷失敗和困難時,也應該給自己放下所有努力,重新轉向的機會。
Thumbnail
既然問題出現了,我是不是應該要用另外型式來發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只是你能否發展出來
Thumbnail
既然問題出現了,我是不是應該要用另外型式來發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只是你能否發展出來
Thumbnail
在探討自律與自制力中,我們發現了許多關於心智與行為之間微妙關係的啟示。首先,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挫折與失敗,並學會以寬恕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非陷入無盡的罪惡感之中。當我們認識到失敗時,自我批判的聲音若隨之而來,我們便應該學會對自己給予信任、安慰、鼓勵和寬容,就如同我們對待朋友或學生一般…
Thumbnail
在探討自律與自制力中,我們發現了許多關於心智與行為之間微妙關係的啟示。首先,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挫折與失敗,並學會以寬恕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非陷入無盡的罪惡感之中。當我們認識到失敗時,自我批判的聲音若隨之而來,我們便應該學會對自己給予信任、安慰、鼓勵和寬容,就如同我們對待朋友或學生一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