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身為人類,有些人就能游刃有餘地自律。每次跌倒,都能重新爬起來;
有些人前一天宣告從此之後將是不一樣的自己,隔天又宣告搶救無效,從此再也沒有甦醒過。
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差別到底在哪裡?答案就是:只有同情自己的人才能夠自律。
人的內在需求沒辦法跳躍成長。生存與安全需求滿足之後,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尊重,就沒有辦法滿足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
如果每次經歷失敗,就認為沒有人會喜歡自己,甚至內化成自我批評。那麼,即使短期內雖然能夠發憤圖強,但如果沒有適當的壓力,久而久之又會打回原形。
人生不是要彌補童年,而是要超越童年。
出於彌補童年的自律,永遠只能爭取愛與尊重;只有在成年之後能夠成為自己父母的人,才能夠跨越匱乏,走向人性能達的境界。
成為自己的父母,只需要同情自己
同情自己,也叫做「自我關懷」、「自我關愛」、「自我憐憫」,英文是 self-compassion。我的理解是:
- 承認自己是個活生生的人,不是什麼超人。
- 想要變好很正常,做不好也很正常。
- 所有人都會有缺點、負面情緒,沒有人天天打雞血。
向讀者承認,即使是寫這類型文章的我,也不是每天都可以沒有情緒、懸樑刺骨。每一篇文章都是向自己提問,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已,並不是我天生就如此。
相較於肯定自己,同情自己會來得更穩定。因為肯定自己通常是在說:「我一定可以。」但如果最後還是沒辦法,信念崩壞就會像山崩一樣,拉著自我認同一起跌到谷底。
同情自己更能穩定發揮
北佛州大學的Allison Landgraf安排受試者參加邏輯考試。一組人被告知:「如果考得高,就代表你是聰明人;考得差,就代表你不太聰明。」另一組人就是單純來寫寫題目而已。
研究發現,考試結果如果跟自己的能力掛勾,普通人會比同情自己的人還要堅持得久。
但是考怎麼樣都沒差時,普通人會更快放棄。
為什麼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普通人反而更能堅持呢?
短期衝刺一項目標,可能是不想要被瞧不起的「外在壓力」,或是厭惡現狀的「內在壓力。」但不管是哪種目標,通常都無法持久。仔細想想新年立過的Flags就可以知道了。
更慘的是,只要失敗了就一定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廢物,責備自己沒有能力。
反之,同情自己的人堅持的時間都一樣長。因為同情自己的人不會鄙視自己,也不會放縱自己。僅僅是發揮自己現有的一切。
同情自己更能接納失敗
達成目標,不能只靠一次曇花一現,而是要靠滴水穿石的心態。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Breines和Chen給大學生一項超難的單字測驗,每一個學生都考很差。考很差之後,再把受試者引導成同情自己、提高自尊和沒有訓練的三組學生。
很有趣的是,可以同情自己的學生,準備時間比提高自尊(self-esteem boost)的人還要長。而且準備時間也跟成績表現呈正比。這個實驗呼應了前面的觀點:
想要繼續朝目標前進,比起肯定自己,或許接納自己的時候更能重新振作。因為
出錯、不成功和失敗不再是一件可恥的事,而是身而為人的都會有的可愛之處。
同情自己的方法
知道了為什麼要同情自己,接著就是要理解怎麼同情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寫小作文。
通常看到人家寫小作文,不是想到稀哩糊塗告白的時候,就是吵架爭論。總歸來說,寫小作文,就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情緒。
既然是抒發情緒,不同的目的都有不一樣的內容要寫。
同情自己的小作文怎麼寫
我們國小就學過「起承轉合」的結構,同情書寫也可以藉由「起承轉合」來釐清情緒。
一開始寫作,不需要寫得鉅細靡遺。就跟「廢到笑,但是持之以恆。拯救我的人生且終於改變多年失敗的習慣養成法[Reddit文章翻譯] 」這篇文章一樣,任何習慣都要從簡單開始。
我在寫這篇範例、文章甚至劇本的時候,都是從支離破碎的名詞、句子慢慢打磨。只要你寫下去,自然而然就會想要越寫越多!
結構+範例
起:理智怎麼批評自己(最常罵自己的詞)
它覺得我沒有寫作,是個廢人、沒用的傢伙、沒有人會愛我。
承:批評自己之後的情緒(你被罵也不想動的原因)
我覺得很無力。其實我本來是打算每週固定寫作,想說可以邊寫邊練。
沒想到最近文章有了一些流量,感覺不寫些什麼的話,我就會失去剛獲得的成就。只是我的文筆又不夠好,不值得承擔現在的流量,我怕繼續寫,大家會發現我是個冒牌貨!
不想要被發現不夠好的自己,所以我就不想要寫了。
轉:你覺得理智為什麼要這樣批評自己(發現它批評你的真實動機)
它其實想要寫作,不想要變回半途而廢的創作者。看到我快放棄,它想要鞭策我前進,但是它只會批評。
合:同情自己的難處,承認自己的慾望(同情自己的恐懼,結合真實動機,重構計畫)
其實寫到這裡,也沒有什麼漂亮的合題要寫了。因為我發現自己寫完之後,既不會討厭寫不好的自己,也不討厭不寫的自己。
不再害怕失敗,就是因為承認自己是人
雖然自律、自我成長是件很美的夢,就像幻想著夏日午後穿梭於城市上空,悠遊於白色巨型棉花糖裡一樣美好。但我們始終是雙腳站在地面上的人。
如果不懂得自我關愛,每當想起身而為人的事實,就可能沒有辦法接納站在地面上的自己,更會厭惡充滿想像力的自己。這樣的話,不是太可惜了嗎?
也許我們只是從小缺個鼓勵我們探索的環境,但是這不代表我們不能給自己一個。
就跟岸見一郎在多本書中提到的觀點一樣,放不下都是帶有一種目的:除非是為了不斷地向父母索取利益,所以放棄現在獨當一面的自己,否則,我們早就可以放過童年的自己和現在的他們了。
親愛的你,已經有能力從愛與尊重的匱乏中自由了。不再需要為了證明什麼而努力,不再需要為了變得更好而自律。
現在想要做些什麼嗎?
推薦閱讀
- Karen Horney《我們內心的衝突》方舟文化
這本書竟然有新的出版社再版,太感動了TAT。 - 岸見一郎《為愛徬徨的勇氣》
主要參考文獻
- Neff K. D. (2023). Self-Compassion: Theory, Method,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74, 19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