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勇氣心理學練習》第5篇
雖然《被討厭的勇氣》鼓勵我們擁抱自卑感、勇於追求卓越,
但如果你像我一樣,某天驚覺自己內心在默念:「人有無限的可能 → 所以我不能不行,我必須行!」
那你可能已經悄悄踩進了 優越情節 的陷阱,
把原本中性的「追求完美」搞成了 壓垮自己的自我逼迫。
📻 建議閱讀氣氛
可搭配輕柔的鋼琴曲,陪自己用溫柔心情細讀本篇, 因為這一篇,不是來審判你的努力, 而是幫你分辨 → 你的努力是 健康追求卓越,還是已經變成 不健康的優越情節。
在勇氣心理學練習02,我們聊過 自卑感標籤的重新定義。
在練習03,我們拆解了 優越情節如何悄悄加劇自我逼迫。
在練習04,我學到了哪些心態易成為自我設限的隱形牢籠。。
今天這篇文章,就用簡單的「自卑感全圖拆解」,
幫你一次釐清《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的各種自卑相關概念:
【健康自卑】:1.自卑感 → 健康、自我成長的推進力
自卑感是一種 「我還沒達到理想狀態」的自覺,
能夠激勵我們向更好的自己努力。
阿德勒心理學非常看重自卑感,因為沒有自卑感,人是不會進步的。
→ 健康的自卑感會驅動追求卓越。
👉 你是否能坦然看見自己的不足,並以此作為溫柔前進的動力?
【健康自卑】:2.追求卓越 → 自卑感的健康運用
追求卓越是指:「我希望變成更好的自己」,努力提升自己、貢獻於共同體。
它不是要比別人更好,而是要比 「昨天的自己」 更好,帶著貢獻的心前進。
👉 你最近的努力,是為了變成更好的自己,還是為了壓倒別人?
【補充背景】:3.目的論 → 行動來自於選擇的目的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哲學家強調:
不是過去的原因決定我們的行為,而是我們的行動有其「目的」。
→ 也就是說,自卑感本身不是問題,我們怎麼用它,才是關鍵。
→ 不健康的自卑會被用來「合理化退縮/合理化壓倒他人/合理化自我逼迫」。
👉 你是否有時用「我有自卑感」「我很不幸」來合理化自己選擇的不行動/過度逼迫/權力鬥爭?
【不健康自卑】:4.自卑情結 → 把自卑感變成自我否定
當一個人無法健康處理自卑感,
容易落入 自卑情結 → 認為 「我就是不行」「我永遠做不到」「我很差」。
結果是逃避行動、停滯不前,甚至陷入無力感。
👉 你是否常覺得 「我就是沒用」「我怎麼努力都沒用」,於是選擇放棄行動?
【不健康自卑】:5.優越情節 → 把自卑感轉化成壓倒他人的動機
另一種不健康處理自卑感的方式,是發展成 優越情節 → 急於壓倒他人,證明自己更優越。
《被討厭的勇氣》中特別指出:
優越情節是扭曲的自卑感,會破壞共同體感,讓人孤立。
👉 你是否常常需要在言語或行動上證明 「我比較厲害」?
👉 是否對他人的成功感到焦慮或酸意?
【不健康自卑】:6.炫耀不幸 → 用不幸來換取優越位置
炫耀不幸 是特殊形態的優越情節。
→ 不是以成功壓倒他人,而是用「我有多慘」來吸引注意與憐憫,進而在關係中取得優越位置。
書中指出:「以不幸為武器,是一種變相的權力鬥爭。」
👉 你是否常不自覺用自己的辛苦、不幸,來換取他人的注意或憐憫? 👉 是否有時無法放下受害者位置,因為這樣比較有存在感?
END:自卑感是成長的朋友,不是敵人
問題不在於你有沒有自卑感,而在於你是否懂得善用它。
→ 健康的自卑感 → 追求卓越 → 成長與貢獻。
→ 不健康的自卑 → 自卑情結/優越情節/炫耀不幸 → 破壞幸福感。
努力不是問題,方向才是關鍵。
願你能用健康的自卑感,活出更自在、更有貢獻感的人生。
📌 下一篇,我想邀請你一起來拆解:「當別人對你開玩笑時,如何判斷是真幽默,還是包著玩笑皮的攻擊?」我們會用勇氣心理學的視角,教你一眼看懂行為背後的目的,幫助你守住心理邊界,減少內耗,活得更清明。敬請期待!
【參考資料】
- 《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究竟出版,2014
- Adler, A. 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1931).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 Adler, A.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27).
- Dreikurs, R. The Challenge of Parenthood. (1958). Hawthorn Books.
- 岸見一郎《勇氣心理學講義》課程整理筆記,2021
- 相關概念延伸參考:
- 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
- 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
- 優越情節(superiority complex)
- 炫耀不幸(boasting of one’s misfortune)
- 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 / striving for betterment)
- 目的論(teleology)
- 共同體感(Gemeinschaftsgefühl / social interest)
註:本文觀點整理自《被討厭的勇氣》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並參考相關文獻與作者自我實踐心得,旨在提供讀者進一步覺察日常人際互動中「行為目的」的重要性,學會守護自我邊界,活得更自由。
📚 本文為📘【心理學練習】第5篇,想從頭閱讀系列文章 👉📘這本書讓我走上心理修復|勇氣練習01
你可能也會想看 📗【斷食日記01】這本書讓我開始療癒自己 📒當早療開始後|育兒日記01、📕寫給過去的我|乳癌與我01、📙當圓禿來臨|圓禿曲01、📓自我介紹|AI筆記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