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你是否也曾陷入「努力卻無感的焦慮」?
很多職場人每天都在加班、學習新技能,卻總覺得原地踏步。為什麼有些人升遷、轉職、創業順利,而你還在 Excel 表格裡打轉?這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是你缺乏一套高手級的「職涯操作系統」。
萬維綱在《高手思維》中說:「高手之所以是高手,不是因為他們知道更多,而是因為他們想問題的方式不一樣。」
本文將結合萬維綱在《高手思維》中的核心觀念,透過故事與實例,讓你從思維源頭開始,重塑職場成功的路徑。一、高手追求的不是效率,而是效果
「Don’t be efficient. Be effective first.」— Steven Bartlett
Jack 是某科技公司中階主管,工作認真,每天清晨六點打卡、週末還在學習 GPT 工具,但業績始終平平。他的同事 Anna,不但下班準時,還經常被客戶指名服務。為什麼?
因為 Jack 專注在「如何完成更多任務」,而 Anna 專注在「什麼任務最重要」。她花時間與客戶深聊需求,優化報價策略,一舉簽下高單價案子。
萬維綱說,高手的核心不是把事情做得更快,而是選對事情來做。這和 Simon Sinek 的「Start with Why」異曲同工:做對的事,勝過把錯的事做得完美。
二、高手擁有「知識結構」,而非資訊拼圖
「知識不是雜訊,而是能構建理解的結構。」— 萬維綱
在微軟,有一個常被內部引用的工程師學習範例:與其拼命學所有程式語言,不如理解「軟體架構的原理」。結果那些花時間建立知識框架的人,能迅速轉換技術、跨部門溝通。
Steven Bartlett 也說過:
「人生不在於知道一切,而是知道關鍵知識的架構,能用最少的認知資源創造最大決策效果。」
三、高手相信「底層邏輯」與「一手經驗」的力量
「讀一百本書不如做一個真實項目。」— 萬維綱
Lisa 曾經為了轉職產品經理,參加各種線上課程,背了無數模板。但她遲遲拿不到面試機會。某次,她主動幫朋友的電商品牌重新規劃用戶流程,用 Notion 做出 mockup,附上分析報告。一個月後,她靠這份「一手經驗」打動新創公司創辦人,正式轉職成功。
Simon Sinek 亦曾說過: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
高手之所以讓人信任,不是因為他們說得多漂亮,而是他們能拿出真實作品與真誠的動機。
四、高手擁有「思考模型」與「可複製的決策流程」
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 的「逆向工作法」(working backwards)就是思考模型的典範。他要求每個提案從「一封假設成功的新聞稿」開始,倒推產品開發。這套系統幫助 Amazon 精準聚焦用戶價值,而非無效創新。
同理可證,你也可以設計自己的職場模型,例如:
- 決策五步驟(目標 → 選項 → 評估 → 風險 → 行動)
- 學習三問法(我學了什麼?怎麼應用?有什麼意外收穫?)
五、高手擁有「元認知」:觀察自己怎麼思考與成長
「高手不是總有答案,而是隨時準備調整自己思維的人。」— 萬維綱
Ray 是金融業新鮮人,每次專案報告被主管退件後都很沮喪。但他開始寫「每週反思日誌」,記錄自己哪裡沒想清楚、問錯什麼問題、如何下次改進。一年後,他晉升為最年輕的副理。
我最喜歡的如何提問書籍之一 - 《學問-100 種提問力,創造 200 倍企業力》(Brian Stanfield 主編,台北市:開放智慧引導科技,2017.01)也提供「對今天的省思」,如何自我提問的架構?
O: 客觀性問題
(1) 我記得今天的哪些場景、事件、畫面、對話?
(2) 我今天做了哪些事情?
(3) 誰對我說了些什麼話?
R: 反映性問題
(1) 今天的情緒整體來說如何?我今天一整天比較像一隻充滿攻擊性的犀牛?還是像一條緩緩而行的河流?我會用什麼圖像形容自己今天的情緒?
(2) 今天精彩的地方在哪裡?
(3) 低潮又在哪裡?
(4) 我在什麼地方遇到困境?
(5) 那是什麼困境?
I: 詮釋性問題
(1) 我從今天學習到什麼?
(2) 我需要記住什麼今天獲得的洞見?
D: 決定性問題
(1) 我能將今天所學習到的用在未來哪些情況?
(2) 我會如何為今天命名 / 下標題?
(3) 今天還有哪些尚未完成的事情在明天必須繼續進行?
結語:高手的成功,是日常小決定堆出來的
你不需要一夜之間變成「天選之人」,只要從今天開始,重新選擇你的思考方式。萬維綱的《高手思維》,不是在教你走捷徑,而是教你如何不再盲目努力,打造屬於自己的職涯「操作系統」。
最後引用 Simon Sinek 的話作結:
「Success is not about being the best, it’s about always getting better.」
而「變得更好」的起點,正是你願意升級自己的「思維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