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因為某個同事默默完成工作,卻總能獲得主管青睞而好奇他做對了什麼?又或者,你曾感受到辦公室裡某些人「氣場很對」,不一定最出色,卻總讓人願意合作?
答案,往往藏在那些沒有人會明說,但每個人都在默默記著的細節裡。
而真正的職場高手,除了懂得在實力上令人信服外,更深諳在細節裡讓人放心。許多「職場微習慣」乍看微不足道,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它們會持續在他人心中建立一種「可以信任」、「值得尊重」的形象。根據「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人們對於初次印象會賦予不成比例的評價權重。當你一而再地展現出細心、禮貌、同理與紀律,就容易被標記為「可靠」、「成熟」、「值得託付」的職場工作者,而許多主管尋求的「完美情人」,是:
▍ 不在於能力是否超強,而在於超級好用;
▍ 不在於表現突然爆發,而在於持續穩定;
▍ 不在於情緒價值多寡,而在於讓人放心。
而要成為「職場理想型」,除了具備本職學能、專業含金量的硬實力外,工作時展現出來的「可靠」、「成熟」、「值得託付」的形象,更是沒人說,但超多主管在意的「小動作」。正如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說過:
「真正的管理,是對細節的掌握。」
以下這 18 件微不足道的職場小事,正是讓你在無聲之中被肯定、被提拔的祕密。
1. 跟主管開完會時,把椅子推回原位
這個動作可能不到三秒鐘,卻會在人心中留下「有教養」、「懂分寸」的印象。當主管結束會議回頭一看,發現你是唯一一個把椅子歸位的人,那股「這個人做事有頭有尾」的感覺就悄悄種下。
根據行為心理學中的「強化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正面的行為若持續被環境回饋,就會內化成穩定習慣。而這類小動作本身雖未必馬上帶來回饋,但卻會在無形中形成一種「責任感的習慣性表現」。
類似的小動作還有「撿垃圾」,即便有打掃阿姨,在走廊、會議室、茶水間等公共空間的地上,仍不免有小垃圾。你,會是那個會彎下身撿拾的人?還是視若無睹、刻意忽略的那位?
---
2. 不在辦公室裡放出影片或音樂的聲音
即使你播放的是工作相關影片,聲音仍可能干擾到他人專注。現代開放式辦公空間的共識是:用耳機是基本禮儀。
這與心理學中的「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有關。大腦會無法忽略突兀聲響,導致他人分心、情緒波動,甚至影響效率。你以為只是一段簡報影片,別人可能正因你的干擾,而多浪費 10 分鐘的思緒重組時間。
---
3. 在座位上講電話,即使是公事,也要控制音量
每個人的容忍度不同,不少職場紛爭都起源於「講話聲音太大」。根據「空間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研究,聲音的干擾會降低團隊信任度與幸福感。同時,這也關聯到「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機制。當我們聽到強烈語調時,大腦會自動模擬並產生反應,導致焦躁與排斥。
適度壓低聲音,不僅是為了尊重他人專注,更是一種情緒成熟的表現。特別是年輕員工,如果能自律控制音量,往往會讓人刮目相看。
---
4. 不要成為「有去無回的黑洞」-「已讀不回」超沒禮貌,簡短回覆「收到,稍後處理」 / 「謝謝您的建議,我們內部討論後回覆」等,已經強過一半人
莎士比亞跟賈伯斯都說:「簡勝於繁。」( Less is More. ) 但在通訊軟體應答時,我認為這是大忌。現在,請做個練習,打開你的通訊軟體,應該能看到這樣的「『收』對話」或者「『好』對話」,不是你對付別人,就是別人對付你。
先問你一個問題,你跟他人在真實口語中,會如此簡潔像下面這樣嗎?
媽媽:「晚上回來吃飯。」
你:「收。」
老闆:「報告請下週一給我。」
你:「好。」
不會吧,至少會多幾個字,像下面這樣吧:
媽媽:「晚上回來吃飯。」
你:「吃飯?今天週五狂歡夜耶,晚上要去夜店蝦趴,拍謝啦。」
老闆:「報告請下週一給我。」
你:「好的,我已經完成一半,下週一給你應該沒問題。」
別低估一句「收到,稍後處理」 / 「謝謝您的建議,我們內部討論後回覆」,表面上是多幾個字而已,但它其實是在告訴對方:「你交代的事我放在心上」。在職場中,回應不是負擔,而是責任的確認。
根據哈佛商學院研究,溝通中最讓主管不安的,不是執行慢,而是「石沉大海」、「無底黑洞」。而這樣的回應行為,其實也是一種「心理契約」的建立——對方感受到你願意承擔與互動。
---
5. 說早安,點頭示意也好。遇到「長官」說聲早,遇見「打掃阿姨」、「警衛」,亦然。
職場不是只看階層,而是觀察你如何看待「關係」。懂得打招呼,代表你有建立關係的能力,這對團隊合作極為重要。
這點牽涉到「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人際互動是一種互相觀察與回應的歷程。當你對每一個人都展現尊重,你也會被視為「值得尊重的人」。
---
6. 不要看同事的電腦螢幕,特別是老闆的!
這是一條「潛規則」。即使螢幕朝外,也不代表可以看。這關乎雙向信任的建立:若你讓同事覺得資訊有被「窺視」的可能,他就不再信任你。
根據心理學的「侵犯理論」(Invasion Theory),當個人感知到隱私被入侵時,會對入侵者產生長期戒備,即使沒有語言表達。人類對於「個人空間」有天然界線,螢幕就是數位時代的延伸疆界。跨界,就等於入侵。不僅不應該看老闆或同事的螢幕,即便大家一起看主管的筆電開會,倘若螢幕跳出一條信件或訊息通知,也完全不關你的事。如果,你有這樣的壞習慣,建議及早改掉。
我曾經聽過一個血淋淋的故事:一位實習生在茶水間和主管閒聊時,無意偷瞄主管開著的筆電畫面。這個行為讓主管留下「他不懂分寸」的印象,之後再無指派重要任務。
---
7. 打電話給別人問事情前,先詢問對方是否有空
涉世未深之前,有通電話對方接起後我劈哩啪啦就發表了三分鐘高見,對方卻只回了三個字:
「你是誰?」
永遠都不要失去對他者的尊重。
無論你多心急,無論多方的階級,永遠先確定對⽅是否有空,這不是禮數,只是明理。你的心急不等於對方的心急。你的時間不一定重要於對方的時間。請永遠以「不好意思,請問您現在有空嗎?方便給我 x 分鐘聊一下關於 y 的事兒?」
對你而言,這通電話的目的是要獲得對方的建議/認可/允諾/付出行動/提交資料等等等,你看過喬科維奇或費德勒打網球吧?拿到新球時,他們會先舉起球跟對方「示意」後,再把網球拋到半空中,準備重擊。
因此,把球發到對方的場子,請他們協助時,記得先「示意」,這不是禮數,只是明理。
「打電話給別人問事情前,先詢問對方是否有空」這個習慣,代表你懂得「尊重別人的時間」。在資訊焦慮時代,不顧他人是否忙碌,而強行通話,可能會打斷他人正在進行的重要任務,導致對方工作效率與情緒指數下降。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調查,突如其來的電話通話會讓人感到壓力,甚至產生防衛心理。當你說:「方便聊一下嗎?」其實是釋放出「我不是要命令你,我想配合你」的訊號。
舉例而言:在 Google,團隊協作中大量使用內部即時訊息工具(如 Google Chat),只有在彼此確認時才發起語音或視訊通話,避免打斷式工作流程。這種禮貌也被視為工程師文化中對「專注力」的基本尊重。
Bill Gates 曾說:「善用他人時間的能力,決定你能不能做一個好領導者。」作為中階主管,除非十萬火急,我不認為應該「對部屬隨傳隨到」,而會儘量提前約同事會議,雙方做足準備,談起來也更有效率。
現在公司表定工時是:08:30-12:15 / 13:30-17:00,若不是天塌下來或火燒屁股的事情,我約同事會議的 5 大原則是:
▍早上 09:30 後開始約會議,我不吃早餐 5 年了,但同事需要填飽肚子,到辦公室 Settle Down 一下,把早餐解決、沖杯咖啡,並不過份。心穩定了、肚子飽了,再開始談事情,不遲。
▍中午休息到一點半,喘口氣, 14:00 後再開始約會議。午休之後,大家都需要醒腦。腦醒了、心平衡了,再開始談事情,才有效率。
▍下午最後一班約會議的時間是 16 點,然後約束自己在 17 點前結束。雖然大家都不會這麼早下班,一般都是 18、19 點之類的,但讓自己跟同事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前,有 60-90 分鐘的「彈性時間」來復盤、清掃 Email 及趕報告死線,而不是陷溺在會議中,提心吊膽著自己還沒做完的 PPT,還蠻重要的。
▍週一早上原則上不約會議,渡過了野性或耍廢的週末,不免需要較大的力氣才能開機,或者有更多上週的「負債」要追趕。禮拜一中午前,除舊佈新,告段落;禮拜一中午後,新的一週,超展開。
▍約會議以 15 分鐘為單位,而非 30 分鐘。例如 10:00-10:45 或 15:45-16:30。所有職場工作者最寶貴,也最齊頭式平等的,就是「時間」。約會議約 1 個甚至 2 個小時,一來奢侈,二來鬆散,越緊湊越好。以「15 分鐘」為單位的會議,效果不錯。
---
8. 敲門
這不只是禮貌,而是對「邊界」的認知。在職場中,懂得在哪裡該停、該問、該等,是分寸感的體現。
心理學家厄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提出「前台 / 後台理論」,人有隱性空間需求,哪怕只是辦公室的半開門,也是某種「後台狀態」。貿然闖入,會讓人覺得你不會「看場合」。聽說在 Amazon,員工習慣在會議室門口等候,直到會議結束或獲得邀請進入,即便遲到也不打斷會議。這不是拖延,而是對團隊運作流暢性的尊重。
---
9. 用「我們」而不是「你們」來表達意見
這一點聽來技巧,但本質上是建立「心理共同體」。使用「我們」語言,會讓對方覺得你站在同一邊,而不是對立面。
根據行為語言學研究,主詞轉換能改變團隊動力與合作氛圍。使用「你們」容易造成切割與責任推卸感;而「我們」則創造共識與認同。
舉例而言,黃仁勳在 NVDIA 員工大會常說:「We are in this together.」這不只是一句話,而是讓所有人感受到:即使你只是實習生,也是這艘船的一份子。
---
10. 做完一件交辦任務後,主動回報「已完成」
Jeff Bezos 曾說過:「沒有回報的進度,不算進度。」
「主動回報」是責任感的體現,也是建立「可預期性」的重要步驟。主管最怕的是「看不到進度、問了才知道做完」,而主動回報能快速建立「可託付的人」形象。
心理學中的「透明效應」(Transparency Effect)指出,當人無法掌握他人狀態時,會產生焦慮感與負面想像。回報,其實是替主管解焦慮。
微軟內部 OKR 執行時,每週主管都會收到下屬「短報告」形式進度回報,哪怕只是一句「目前第 1 階段已完成」,也會成為主管對你信任感的一塊積木。
我一直認為,「主動回報」是一項超值得鼓勵的職場藝術。約好了明天早上 11:00 的會議,Team-Member 在今日下午 09:08 預先提供資料,這優化了明天會議運行的效率,是「主動回報」、「超前部署」的最佳實踐範例之一,很難不給讚啊。
〔工作能力差的人,有這5個特徵:承諾給很快,行動永遠不可靠〕(商業週刊)一文指出:羅振宇曾在《奇葩說》表達過一個觀點:職場最沒有前途的一種人,叫回報黑洞。什麼是回報黑洞?就是上級給他的任務、客戶給他的需求,他沒有及時回覆,也不會主動匯報工作進度,就好像所有的資訊都被黑洞吞噬。
即便是在過程中遇到困難,他也不說出來,把自己孤立起來。最後事情沒做好,他就說有這樣的困難、有那樣的困難。
主管對這樣的說法不滿意會批評他,因為遇到困難要及時說,這樣上級才能幫助他解決問題。但他卻覺得,主管是在刻意針對他,他也不認為沒有及時匯報有錯。這樣的人,工作能力太差了,他就像是一個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帶來驚嚇。
---
11. 寄信前,先確認有附件
這是一種責任細節的展現,避免「抱歉,忘了附檔」的小疏失,展現的是你對收件人的尊重與時間價值的體貼。
行為科學指出,「失誤」本身並不可怕,真正影響信任的是「反覆出現同樣的失誤」。
---
12. 寄附件前,先確認檔案是最新版本,是正確的、可開啟的、檔名清楚的
這延續第 11 點,但更進一步是「展現專業感」。當你發送的檔案清楚可讀、命名一致,別人就能感受到:你是個能信賴交辦工作的人。
在 Nvidia 的跨國會議上,簡報檔案會標記「版本號 + 作者縮寫 + 日期」,並附 PDF 備份格式,以防開不了 PowerPoint。這種細緻的備案習慣,被視為專業素養的一部分。
《輝達之道》的 P.23 說到,黃仁勳與員工的溝通風格是 - 直接、簡潔、關注大局。
一位輝達員工說,「電子郵件很多,黃仁勳提醒大家,『報告工作成果時,應該對看信的人抱持『同理心』。不要把所有東西一股腦兒地丟給他們,必須要以『能引起他們興趣的方式』呈現。當他們感興趣時,就可能追問更多細節。」
黃仁勳意在要求員工「謹慎對待彼此的『注意力』,如果想在大企業裡發揮影響力,切勿浪費他人的時間。」
這讓我反思在金融業撰寫報告與簡報的習慣。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交代完整細節」,卻忽略對方可能沒那麼多時間看。簡潔有力的重點傳達,是對他人時間的尊重,也是職場影響力的展現。越容易被理解的資訊,越容易被喜歡、信任。
打個比方,如果是寫給老闆的信,我自己的習慣,至少做到 6 件事:
▍ 清楚直接的標題 - 如【呈請核示】、【呈請同意】、【Updated Version】
▍ 點列示摘要 - 老闆可能不會看,但你可不能不寫好
▍ Highlight 重點 - 粗體、斜體、底色、放大字體的運用
▍ 「詳情請見附檔」?最好讓老闆不用開啟附檔就同意你,如何?
▍ 錯別字檢查、數字覆核
▍ 用字精準度調教,精益求精
---
13. 不需要在眾目睽睽下對下屬咆哮
這樣的行為不只損害團隊士氣,也讓你在管理中失去「威而不怒」的力量。
研究顯示,情緒管理能力是高績效領導者的關鍵差異點。憤怒會短期奏效,但長期破壞心理安全感與創新氛圍。
Satya Nadella 接任微軟 CEO 後,提倡「empower over control」的管理風格,並在內部推動「no yelling」原則。他認為領導者應該「修正錯誤,而不是羞辱人」。
---
14. 不要講八卦
Bezos 曾說:「喜歡談論別人的是非的人,通常成不了別人口中的話題。」
八卦會削弱信任,是破壞團隊的毒藥。你以為是交流情感,其實是傳遞不安與分裂。
心理學家指出,傳播八卦的人其實是在展示「我不會守口如瓶」。長期下來,你會被貼上「不可靠」、「搬弄是非」、「製造事端」的標籤。
Amazon 強調「disagree and commit」的文化,反對背後批評、不在正式場合提出意見。員工若在 Slack 或午餐時段散播八卦,會被視為破壞文化的人。
---
15. 勤勞地說「謝謝」、「不好意思」永遠不嫌多
這是人際潤滑劑,是職場中低成本但高回報的行為。
行為心理學指出,表達感謝會提高對方合作意願與好感度。當你常說「謝謝」,代表你有同理與尊重的能力;而說「不好意思」,代表你意識到自己對他人可能造成的影響。
---
16. 開會時,永遠帶上筆記本跟筆
黃仁勳說過:「你怎麼對待會議,就怎麼對待未來。」
這不只是記錄,更是一種「我有準備、我很專注」的態度表現。主管看到你帶著筆記本,就會認為你是來參與、而非旁觀。
這點反映了「意圖可視化(Visualizing Intent)」原則。你若什麼都沒帶,看起來就是不打算記;你有筆記本,哪怕只寫兩行,也是一種參與的展現。
在微軟某次內部領導培訓中,有人未帶筆記工具,講師當場提醒:「沒有記錄,就是沒有吸收。」自此成為團隊不成文規定。
--
17. 不公開批評同事
這裡的關鍵字分別是「不公開」及「批評」,我覺得「不批評」才是更重要的。畢竟不公開批評也沒有比公開批評高明到哪裡去。
但事實上,我們的確很常遇到「想批評」的同事,那該怎麼辦?〔《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讀後心得:改變人生的非暴力溝通法〕(瓦基│ 閱讀前哨站)提供了很好的解方,文中指出暴力溝通(像「豺狼」)和非暴力溝通(像「長頸鹿」)之間的差異在於:
一、觀察而不是評判。
長頸鹿型語言注重客觀的觀察,而不帶評價。如,長頸鹿型語言會說:「我看到你今天的作業還沒完成」;
豺狼型語言:「你總是這麼懶惰!」這句話就帶有強烈的主觀意識和批判。
二、表達感受和需求。
長頸鹿型語言強調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如:「我感到擔心,因為我希望你能成功。」
豺狼型語言則會忽略了感受和需求,直接批評或指責,例如:「你怎麼這麼不負責任!」
三、提出具體請求而非命令。
長頸鹿型語言會提出具體請求,如:「你能告訴我有什麼困難嗎?」
豺狼型語言則常以命令或威脅來表達,如:「你必須馬上完成報告,不然就別想下班!」
--
18. 主管請客,務必感謝,這跟巴結毫無干係,做人基本禮貌而已
我記得很久以前,某間前公司的某主管請全部門吃元宵,部門群組裡,只有某甲跟主管打了幾句謝謝的訊息。
結果?有 10 來個人針對某甲的訊息回了愛心。
所以這 10 來個人是對請客的人表達謝意了嗎?有這麼間接的喔?!
至於其他人呢?靜悄悄。
那就更加間接了......
周潤發說過:「我請客,是因為我把你當朋友, 不是因為我有錢。」
主管請客,當然更多的是慰勞以及感謝,絕對不是因為他有錢。他的錢,可以花在他自己,或是家人身上。
他不一定把你當至交,但絕對友達以上。
對於一個把你當朋友,請你喝珍奶、炫雞排的主管,表達感謝,有很難?
---
結語:在細節裡,打造值得信賴的自己
職場是一場沒有攝影機的選秀,每個看似不起眼的動作,都是別人評估你是否值得被託付的重要依據。與其大聲喊出「我很努力」,不如默默做到「我讓人放心」。
《原子習慣》作者 James Clear 曾說:「你不是靠一次性的偉大行為成功,而是靠日復一日的微小選擇贏得信任。」微軟創辦人,Bill Gates 也說過:「人們總是高估一年能做的事,低估十年能完成的事。」
這篇文章敘述的 18 個細節,或許不會讓你馬上升官加薪,卻會讓你站在「準備好被提拔」的海景第一排;正如西班牙文諺語所說-「沒有人是偶然闖進你的人生。」每一個試圖惹惱你的人,都是你的情緒教練或心靈導師,只要你對人對事不要「玻璃心」,重複打磨應該做的小事,刻意練習避開不應該引爆的雷包,你很有可能,正被標記為「可靠」、「成熟」、「值得託付」的職場工作者,遲早成為主管心中的「完美情人」。
本文 - 【這 18 件沒人說,你也以為沒人在意的職場禮儀或待人接物,第 6 點超多人踩雷!】,累計 6,104 個瀏覽數,後獲商業週刊轉載:沒人會教你,但同事都默默在看:被主管信任的18個小習慣-獨立觀點|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