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災害補償與技術生權益大解析】為自己也為未來多一分保障!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勞基法中的第七章與第八章,談的不是勞工權益的「附加條件」,而是當危機發生時,對你最基本的保障。今天,我們在文章中帶大家深入了解「職業災害補償」與「技術生相關規定」,不只是為了考照,更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

raw-image

第59條【職災補償的基本內容】

條文說明:

勞工因遭遇職業災害而致死亡、失能、傷害或疾病時,雇主應依下列規定予以補償。但如同一事故,依勞工保險條例或其他法令規定,已由雇主支付費用補償者,雇主得予以抵充之:

一、勞工受傷或罹患職業病時,雇主應補償其必需之醫療費用。職業病之種類及其醫療範圍,依勞工保險條例有關之規定。

二、勞工在醫療中不能工作時,雇主應按其原領工資數額予以補償。但醫療期間屆滿二年仍未能痊癒,經指定之醫院診斷,審定為喪失原有工作能力,且不合第三款之失能給付標準者,雇主得一次給付四十個月之平均工資後,免除此項工資補償責任。

三、勞工經治療終止後,經指定之醫院診斷,審定其遺存障害者,雇主應按其平均工資及其失能程度,一次給予失能補償。失能補償標準,依勞工保險條例有關之規定。

四、勞工遭遇職業傷害或罹患職業病而死亡時,雇主除給與五個月平均工資之喪葬費外,並應一次給與其遺屬四十個月平均工資之死亡補償。其遺屬受領死亡補償之順位如下:

(一)配偶及子女。

(二)父母。

(三)祖父母。

(四)孫子女。

(五)兄弟姐妹。

條文摘要:

當勞工因工作導致受傷、生病、失能甚至死亡,雇主要給付相對應的補償,包括醫療費、薪資補償、失能補償與死亡補償,不能逃避。若已依其他法令補償,也可以抵充。

條文舉例:

阿明在施工時從鷹架跌落,骨折住院兩個月不能工作。這段時間的薪水,雇主必須照付。此外,他的醫療費也要由雇主補償。

第60條【補償可抵賠償】

條文說明:

雇主依前條規定給付之補償金額,得抵充就同一事故所生損害之賠償金額。

條文摘要:

如果雇主已根據第59條給了補償,那這筆錢可以拿來抵後續的損害賠償。

條文舉例:

小美因工作傷害提告雇主求償50萬元,但雇主已補償她30萬元,法院可以認定剩下只需賠20萬元。

第61條【補償權的保護與時效】

條文說明:

1.第五十九條之受領補償權,自得受領之日起,因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2.受領補償之權利,不因勞工之離職而受影響,且不得讓與、抵銷、扣押或供擔保。

3.勞工或其遺屬依本法規定受領職業災害補償金者,得檢具證明文件,於金融機構開立專戶,專供存入職業災害補償金之用。

4.前項專戶內之存款,不得作為抵銷、扣押、供擔保或強制執行之標的。

條文摘要:

補償金兩年內不領就失效。即使離職也能領,還不能拿去抵債或被扣。若放入專戶,更是多一層保障。

條文舉例:

阿德領到職災補償後,債主想強制扣款,但這筆錢存在專戶中,依法不能動用。

第62條【連帶補償責任】

條文說明:

1.事業單位以其事業招人承攬,如有再承攬時,承攬人或中間承攬人,就各該承攬部分所使用之勞工,均應與最後承攬人,連帶負本章所定雇主應負職業災害補償之責任。

2.事業單位或承攬人或中間承攬人,為前項之災害補償時,就其所補償之部分,得向最後承攬人求償。

條文摘要:

如果是包商、轉包、再轉包,只要發生職災,所有層級都要一起負責,不可推給最底層。

條文舉例:

某建案三層包商結構,一名工人因未設安全繩跌落,總包、次包、末包都須負補償責任。

第63條【原事業單位連帶責任】

條文說明:

1.承攬人或再承攬人工作場所,在原事業單位工作場所範圍內,或為原事業單位提供者,原事業單位應督促承攬人或再承攬人,對其所僱用勞工之勞動條件應符合有關法令之規定。

2.事業單位違背職業安全衛生法有關對於承攬人、再承攬人應負責任之規定,致承攬人或再承攬人所僱用之勞工發生職業災害時,應與該承攬人、再承攬人負連帶補償責任。

條文摘要:

如果承攬商的工作場地是原公司提供的,那公司就得負責,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包商。

條文舉例:

某科技廠叫外包廠商維修設備,過程因氣體洩漏導致外包員工中毒,原廠也得連帶補償。

第63-1條【派遣勞工職災補償】

條文說明:

1.要派單位使用派遣勞工發生職業災害時,要派單位應與派遣事業單位連帶負本章所定雇主應負職業災害補償之責任。

2.前項之職業災害依勞工保險條例或其他法令規定,已由要派單位或派遣事業單位支付費用補償者,得主張抵充。

3.要派單位及派遣事業單位因違反本法或有關安全衛生規定,致派遣勞工發生職業災害時,應連帶負損害賠償之責任。

4.要派單位或派遣事業單位依本法規定給付之補償金額,得抵充就同一事故所生損害之賠償金額。

條文摘要:

不是只有派遣公司要負責,要派單位也要一起賠!有繳保險費也能抵充。

條文舉例:

小芳是派遣人員,在要派公司工作時被機器夾傷。兩邊單位都必須連帶賠償她的醫療與薪資損失。

raw-image

第64條【技術生定義與年齡限制】

條文說明:

1.雇主不得招收未滿十五歲之人為技術生。但國民中學畢業者,不在此限。

2.稱技術生者,指依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技術生訓練職類中以學習技能為目的,依本章之規定而接受雇主訓練之人。

3.本章規定,於事業單位之養成工、見習生、建教合作班之學生及其他與技術生性質相類之人,準用之。

條文摘要:

一般情況下15歲以下不能當技術生,除非已國中畢業。技術生是來學技能的,不是來當免費勞工。

條文舉例:

阿和14歲但已國中畢業,可以被汽車修理廠當作技術生接受訓練。

第65條【技術生訓練契約】

條文說明:

1.雇主招收技術生時,須與技術生簽訂書面訓練契約一式三份,訂明訓練項目、訓練期限、膳宿負擔、生活津貼、相關教學、勞工保險、結業證明、契約生效與解除之條件及其他有關雙方權利、義務事項,由當事人分執,並送主管機關備案。

2.前項技術生如為未成年人,其訓練契約,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許。

條文摘要:

簽訓練契約是保障彼此,內容要清楚,還要送主管機關備查。如果是未成年人,要家長同意。

條文舉例:

老王汽修廠招了一位16歲的技術生,依法需與他簽契約,並取得其父母的同意。

第66條【不得收訓練費】

條文說明:

雇主不得向技術生收取有關訓練費用。

條文摘要:

技術生來學技能,不代表要繳錢給雇主。不能說是教你東西就要收費。

條文舉例:

修車行不能跟技術生說:「來學就要付我兩萬訓練費」,這違法!

第67條【訓練期滿留用】

條文說明:

技術生訓練期滿,雇主得留用之,並應與同等工作之勞工享受同等之待遇。雇主如於技術生訓練契約內訂明留用期間,應不得超過其訓練期間。

條文摘要:

訓練完留下來工作,要給正常待遇,不能繼續用低薪或學生身份壓榨。

條文舉例:

小張訓練完後繼續在店裡上班,老闆應該給他與其他師傅相同的薪資。

第68條【技術生比例限制】

條文說明:

技術生不得超過勞工人數的四分之一;若不足四人,仍以四人計算。

條文摘要:

企業不能只用技術生當人力,要以培訓為目的。比例過高會違法。

條文舉例:

一間工廠有12名員工,只能最多收3名技術生。

第69條【準用相關勞動權益】

條文說明:

1.本法第四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第五章童工、女工,第七章災害補償及其他勞工保險等有關規定,於技術生準用之。

2.技術生災害補償所採薪資計算之標準,不得低於基本工資。

條文摘要:

技術生不是免死金牌,該休的要休,受傷也要補償,待遇不能少。

條文舉例:

技術生在實習期間跌倒骨折,也能依勞基法獲得職災補償。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著推動每間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友善、具社會貢獻與負責任的企業環境,並以創新管理策略促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

🤝 與讀者互動時間!

你在職場中,是否也曾遇過以下情況呢?

  1. 你知道如果工作中受傷,雇主應該負責哪些補償嗎?
  2. 你曾經或身邊有人當過「技術生」嗎?他們待遇如何?
  3. 你認為雇主與承攬制度的「連帶責任」有落實嗎?

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經驗或想法!

📲 想收到更多考照重點整理與職場法規解析?

快加入我們的 LINE@,第一時間掌握最新資訊!

👉 加入LINE@ 花果山成長基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花果山成長基地
10會員
142內容數
花果山成長基地致力於提供專業的職場知識與成長策略。我們專注於以下三大領域: ✅ 職業經驗分享|深入探討勞動法諮詢、人力資源管理、教育訓練等實務經驗。 ✅ 實用指南|手把手教你如何進行人力資源盤點、建立公司內部制度。 ✅ 個人成長|我們提供職涯規劃、職場軟實力提升的實戰技巧,助你打造更亮眼的未來!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其他內容
2025/06/19
你可能很難想像,一家老字號的塑膠地磚工廠,竟然能靠著數位轉型與綠色創新,一路站上亞洲第一,還外銷全球 30 多國,成為國際知名品牌背後的「隱形冠軍」。
Thumbnail
2025/06/19
你可能很難想像,一家老字號的塑膠地磚工廠,竟然能靠著數位轉型與綠色創新,一路站上亞洲第一,還外銷全球 30 多國,成為國際知名品牌背後的「隱形冠軍」。
Thumbnail
2025/06/18
在職場上,我們總談努力拚搏、追求成就,但最終每一段職涯都會邁向一個階段:退休。對於許多勞工而言,退休不只是離開職場,更關乎人生下一階段的保障。而對準備就業服務乙級證照的你來說,理解「退休制度」更是考場上不能忽視的一大重點。 本篇文章,我們將針對《勞動基準法》第六章「退休」的內容(第53~58條)
Thumbnail
2025/06/18
在職場上,我們總談努力拚搏、追求成就,但最終每一段職涯都會邁向一個階段:退休。對於許多勞工而言,退休不只是離開職場,更關乎人生下一階段的保障。而對準備就業服務乙級證照的你來說,理解「退休制度」更是考場上不能忽視的一大重點。 本篇文章,我們將針對《勞動基準法》第六章「退休」的內容(第53~58條)
Thumbnail
2025/06/17
企業在成長的路上,最常遇到的不是沒人可用,而是「用了不該用的人」。而更棘手的是──這個人,還是高層「欽點」的。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帶大家走進一個真實企業案例。你可能也曾經遇過類似的狀況:老闆一句「我看他不錯」,讓一位不適任的人被硬塞進團隊,結果從此麻煩不斷。
Thumbnail
2025/06/17
企業在成長的路上,最常遇到的不是沒人可用,而是「用了不該用的人」。而更棘手的是──這個人,還是高層「欽點」的。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帶大家走進一個真實企業案例。你可能也曾經遇過類似的狀況:老闆一句「我看他不錯」,讓一位不適任的人被硬塞進團隊,結果從此麻煩不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根據勞動部訂定的《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本文介紹了在災害發生期間勞工應出勤的規範,根據僱主和勞工間的協議以及相關勞動法規的解釋。
Thumbnail
根據勞動部訂定的《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本文介紹了在災害發生期間勞工應出勤的規範,根據僱主和勞工間的協議以及相關勞動法規的解釋。
Thumbnail
颱風天勞工執行職務可否行使退避權? 勞動法令只是最低基準,勞工的生命安全要用最高標準。這就是風險管理。 什麼是退避權?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 18 條第2項 勞工執行職務發現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時,得在不危及其他工作者安全情形下,自行停止作業及退避至安全場所,並立即向直屬主管報告。 綜觀法條有3
Thumbnail
颱風天勞工執行職務可否行使退避權? 勞動法令只是最低基準,勞工的生命安全要用最高標準。這就是風險管理。 什麼是退避權?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 18 條第2項 勞工執行職務發現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時,得在不危及其他工作者安全情形下,自行停止作業及退避至安全場所,並立即向直屬主管報告。 綜觀法條有3
Thumbnail
在台灣當上班族,通常要加保簡稱勞保的勞工保險,並提撥簡稱勞退的勞工退休金,但會有人分不清楚其中的不同,我用有趣的比喻說明,希望能搏君一笑......
Thumbnail
在台灣當上班族,通常要加保簡稱勞保的勞工保險,並提撥簡稱勞退的勞工退休金,但會有人分不清楚其中的不同,我用有趣的比喻說明,希望能搏君一笑......
Thumbnail
職業災害補償責任採「無過失責任主義」,補償應由僱主先進行,勞工確認領到保險給付後僱主可主張抵充。保費負擔的保險都能作為抵充,且團體保險加職業災害保險的給付,若高於補償金額,溢出部分屬於勞工。因此,一定要投保職業災害保險,可以有效分擔職災風險。
Thumbnail
職業災害補償責任採「無過失責任主義」,補償應由僱主先進行,勞工確認領到保險給付後僱主可主張抵充。保費負擔的保險都能作為抵充,且團體保險加職業災害保險的給付,若高於補償金額,溢出部分屬於勞工。因此,一定要投保職業災害保險,可以有效分擔職災風險。
Thumbnail
雇主未依規定為員工投保職災保險,員工職災死亡,後因雇主與遺屬達成和解給付400萬元,作為員工之職災死亡補償和解金,切結書簽署遺屬須拋棄對雇主就勞動契約與職業傷害所衍生之刑、民事、行政及勞動事件法等請求權。 問: 勞動法令相關補償或保險給付均在填補損害,而不在增加勞工、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之所得。即同
Thumbnail
雇主未依規定為員工投保職災保險,員工職災死亡,後因雇主與遺屬達成和解給付400萬元,作為員工之職災死亡補償和解金,切結書簽署遺屬須拋棄對雇主就勞動契約與職業傷害所衍生之刑、民事、行政及勞動事件法等請求權。 問: 勞動法令相關補償或保險給付均在填補損害,而不在增加勞工、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之所得。即同
Thumbnail
問題情境 員工車禍受傷。經醫院復工評估,員工有工作能力,需要公司需提供輔助。 後因員工主動提出,依據災保法第85條第1項第4款終止契約,雇主應給予資遣費。 後續處理疑義問題 勞工依據災保法第85條第1項第4款終止契約,是否需要按照就服法第33條列冊通報當地主管機關及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資遣通
Thumbnail
問題情境 員工車禍受傷。經醫院復工評估,員工有工作能力,需要公司需提供輔助。 後因員工主動提出,依據災保法第85條第1項第4款終止契約,雇主應給予資遣費。 後續處理疑義問題 勞工依據災保法第85條第1項第4款終止契約,是否需要按照就服法第33條列冊通報當地主管機關及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資遣通
Thumbnail
名訶要看懂才能處理實務。 職災勞工醫療費用補償。 原領工資補償。 一次給付40個月平均工資,免除工資補償責任。 一次失能補償。 《勞基法》第59條 勞工因遭遇職業災害而致死亡、失能、傷害或疾病時,雇主應依下列規定 予以補償。但如同一事故,依勞工保險條例或其他法令規定,已由雇主支 付
Thumbnail
名訶要看懂才能處理實務。 職災勞工醫療費用補償。 原領工資補償。 一次給付40個月平均工資,免除工資補償責任。 一次失能補償。 《勞基法》第59條 勞工因遭遇職業災害而致死亡、失能、傷害或疾病時,雇主應依下列規定 予以補償。但如同一事故,依勞工保險條例或其他法令規定,已由雇主支 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