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成長的路上,最常遇到的不是沒人可用,而是「用了不該用的人」。而更棘手的是──這個人,還是高層「欽點」的。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帶大家走進一個真實企業案例。你可能也曾經遇過類似的狀況:老闆一句「我看他不錯」,讓一位不適任的人被硬塞進團隊,結果從此麻煩不斷。

一場人資與總經理之間的「拉鋸戰」
故事發生在一家名叫 A公司的電子代工廠,從創業初期的五人小團隊,成長為有超過400名員工的大型公司,過去幾年業績蒸蒸日上,急需人才補強。某天,人資主管 H 接到總經理 D 的召喚:「H,來我辦公室一下。」
H一走進門,就看到總經理身旁坐著一位陌生人,D立刻介紹:「這位是B,是我之前跟你提過的那位碩士,很有潛力,你再幫我安排看看。」
H的臉色略顯難色,他其實早就聽說這件事。B之前參加了公司招募流程,面試表現普通,部門主管們也一致不推薦。但現在,總經理直接出馬,美其名是「請人資再評估」,實際上已經是「幫我處理好」。
總經理甚至還說:「制度是人訂的,不能僵化嘛!不如這樣,我們先讓他以專案名義進公司,之後再視狀況調整。」
為了配合高層,業務主管A順勢接話:「剛好我們業務部缺人,就讓B先來我們這邊吧!」
從高層護航開始的組織災難
B順利進了業務部門,學歷漂亮、人也自信,做起事來也算積極。但問題很快浮現──
他為了搶業績,頻頻繞過公司報價規則,私下給客戶低價;他搶單搶到自家公司同事的客戶都快沒了;而他始終認為:「我做得出成績就好了,別人說什麼無所謂。」
業務檢討會議成了火藥庫,其他同仁氣到不行:「你這樣報價,讓我的客戶跑到你那裡,還以為我們公司內部亂七八糟!」
但主管A不敢對B採取行動,因為大家都知道──他有「高層背景」。
整個部門的士氣一路往下掉,原本穩定的團隊氣氛,也被這樣的特殊人事安排搞得烏煙瘴氣。
企業怎麼辦?從這個案例學到三件事
1. 用人制度需要被尊重
企業一定會有例外時刻,但如果高層總用「彈性」繞過制度,那就等於讓制度失效。制度不是為了擋人,而是為了保護整體公平與組織健康。
2. 組織文化的信任感一旦破壞,很難修補
一位被特權送進來的人,會讓其他努力的人感到挫敗與憤怒。長期下來,會出現「反正拼再多也比不過關係」的心態,造成更深層的人才流失與文化腐蝕。
3. HR需要有「捍衛組織」的勇氣與智慧
面對高層的壓力,HR不是只會說「好」,而是要敢於表達專業判斷,並用具體數據、制度邏輯協助高層理解風險與影響。不是對抗,而是建設性的溝通。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著推動每間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友善、具社會貢獻與負責任的企業環境,並以創新管理策略促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
我們相信,組織文化的根基不在華麗制度,而在每一次「是否遵守原則」的選擇上。
💬一起聊聊你的職場觀察!
- 你有遇過「空降部隊」或「高層推薦人選」的案例嗎?最後發展如何?
- 如果你是人資,會怎麼處理這樣的高層任用要求?
- 你覺得企業在招募時,制度與彈性該怎麼平衡才合理?
📩 想建立屬於你們企業的用人規範與例外機制?
📲 歡迎加入我們的官方 LINE,讓我們一起找出適合你組織的解方:
讓制度保護人,而不是成為人情壓力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