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核心思維,喚醒你的內在力量: 33個心靈強化練習,告別焦慮&調適壓力,培養積極心態!》
作者: 池羅英

【前言】
作者池羅英醫師是韓國女性,年輕時候毫無計畫飛往美國闖盪,在美國接受精神科培訓,後來在美國執業並替許多病人看診,也在美國結了婚。本來以為人生從此平安順遂,卻因為生了場大病,不得不回韓國靜養。但是作者卻沒有因此感到氣餒,而是在痛苦中找到能夠做的事情,一點一滴地往好的方向發展,最後成功克服病魔,也順利回到職場上,並且經營自己的Youtube頻道,分享自己的經驗好幫助更多的人。這本書是作者從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分享一些如何在逆境中堅持下去的辦法。也許我們最終無法戰勝痛苦或病魔,但是在「現在」這一刻,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如何去面對自己所面臨的困境,並且選擇要做哪些事情。在逆境中沉淪,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緒漩渦中,不會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好。想要停止負面循環,就必須靠自己做出改變,有勇氣地去嘗試各種可能性。
【本書中最有印象的幾件事】
1. 本書在提到某些論點時,其實我常常想到之前看的《被討厭的勇氣》。
(1) 你也許無法改變某些事情已經發生的事實,但你仍有選擇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像是在說過去的經驗無法決定我們的現在一樣,我們現在的選擇,賦予了過去經驗的意義。
(2) 不用太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也不用為了迎合他人而改變自己。這就像是在說我們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活出自我,做自己生命的主宰。如果因為做自己而讓對方敬而遠之,那也是對方的課題,真正的朋友不會因為你做自己就離開你的。
(3) 對別人或社會做出貢獻,可以讓自己感受到活著的意義。這點跟《被討厭的勇氣》裡面說的很類似。我們常常在問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但是又得不到什麼確切的答案,於是在困惑中前行,不曉得自己要做什麼事情。有餘力就對他人付出,或者奉獻社會,是一種為自我賦予意義的方法之一。透過給予,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著,重點是要有付出的貢獻感,而不是被幫助的人會給予我們什麼回應。就算對方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恩將仇報,我們也不必為此感到生氣。
2. 作者池醫師儘管面臨病痛的折磨,仍然選擇樂觀面對。
在面臨苦難時,要保持樂觀其實很不容易。尤其面對難以治癒的疾病,或者處在化療期間,嚴重身體不適之時。生理的痛苦會影響心理,讓情緒跌到谷底,然後心理又會影響到生理,讓身心狀況陷入負面循環當中。
作者認為在苦難的當下,其實我們還是能夠有些選擇,儘可能從小事做起,讓自己的身體慢慢地適應,同時也是為了轉移身體痛苦的注意力。如果什麼事都不做,任由痛苦侵蝕自己的心理健康,很容易會因為熬不過而離死期更近。
我們也要學會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保持感恩的心情,感謝我還活著,感謝我還能走動,感謝我有愛我的家人,感謝我還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感謝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它讓我們能夠珍惜當下,專注在我們還擁有的事物上。它讓我們得以繼續前行,就算前面等待著我們的是死亡的終點,我們仍然能夠選擇笑著面對。
3. 作者不會因為自身缺點而感到自卑,反而會將自身的劣勢轉為優勢。
作者池醫師很幸運,有不會隨便指責作者行為,尊重她的決定的父母。作者從小罹患ADHD(過動症),所以行為常常很脫序。但是她的父母不會隨便指責她,強迫她要和正常人一樣。也許生長在那樣的環境,所以作者學會尊重自己的劣勢,不會因此感到自卑。反而利用自己的劣勢,去專注在她能夠掌握的事情上面。
如果你本身有些缺陷,不管是生理上或心理上,人際關係或成就上,雖然多多少少會擁有自卑感,認為自己比不上別人。但是也不要因此陷入自卑情結,認為自己再努力也徒勞,所以就躺平擺爛不努力了。我們能做的就是專注在我們還能夠做的事情上面,一點一滴地改變。我們本身的劣勢並不一定會阻礙我們繼續前行,能阻礙我們前行的,只有我們自己不願前行的心。
【我從本書中學到的三件事】
1. 擁有「I Choose To~」(我選擇)的思維,而不是「I Have To~」(我必須)的思維。
有些事情你可能覺得我沒有選擇,事情發生了就必須去面對。但是這種習得無助的思維,只會讓我們陷入痛苦當中。其實,我們還有許多選擇,只是我們不願意去承擔這些選擇的後果。既然我們已經選擇這樣做了,那這就是我們的決定,而不是被強迫的結果。
維克多·法蘭克博士曾經待過納粹集中營,是猶太人大屠殺的倖存者,他的家人也只有妹妹倖存下來,母親、新婚妻子、兄弟都被殺害了。儘管在這樣的苦難之下,博士仍能堅強地面對,並為心理學做出莫大的貢獻。
擁有「I Choose To~」的思維,讓我們能夠專注現在,努力解決問題或者適應問題。我們必須先處理負面情緒的問題,才有能力去追求下一步的幸福。
就算所剩時日不多,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在剩餘的人生中,想要賦予它們什麼意義。是在自怨自艾中度過餘生,還是盡可能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讓生命綻放出璀燦的光彩。這個選擇,始終掌握在我們手中。
2. 勇敢放棄你覺得不重要的事。
生命有限,我們沒有辦法常常面面俱到。這時候你就必須做出選擇,去選擇那些你覺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或者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我們常常在意其他人的看法,或者看到別人做什麼就想要跟著做什麼。或者常常為了一堆小事情而忙碌,然後常常感嘆自己時間不夠。其實如果你靜心下來想想,有很多事情對你而言是可有可無的,有很多事情其實不去做也可以。減掉無所謂的忙碌,除了能夠贏回我們的時間,減輕我們的壓力,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將時間和心力聚焦在那些我們真正想要關注的事物上面。
什麼是真正值得做的事情? 想要做的事情並不一定是真正值得做的事情,因為也許它們不適合自己。只有自己真正嘗試過,經歷各種跌跌撞撞、起起伏伏的過程,才能夠判斷這些事物適不適合自己。
雖然常聽聞成功的人在喜歡的事物上,努力其實不會太費力的說法。也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天職,比較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除了少數天才,大部分的成功人士也是歷經各種跌跌撞撞的過程,才一路走到如今的地步。能夠在不斷失敗中重新站起來然後繼續前行,憑藉的不是他們的天分,而是熱情與毅力,以及專心做好重要的事情。
3. 將自身劣勢化為優勢。
我們所擁有的某項缺點或劣勢,也許會成為你本身的優勢。例如你如果為某項疾病所苦,那麼你可以分享自身的抗病經驗,讓更多人能夠更瞭解這項疾病。同樣地如果你為了外貌所苦,例如身高很矮,你可以分享你是如何走到現在的。也許我們所處的社會對於這些社會邊緣人不聞不問,感覺很冷漠。但大部分的人其實是沒機會瞭解,而不是真的漠不關心。如果能夠讓他們有協助他人的機會,我想大部分的人都願意伸出援手。
正視自己的缺點或劣勢,接受它們的存在並且與它們和平相處。雖然這樣做不會讓這些惱人的東西消失,但是卻能夠賦予它們不同的意義。如書中作者所說,如果要給她一次機會,讓她回到患病前的狀態,作者其實是不願意接受這個機會的。不是因為她透過將自身劣勢化為優勢,打響了自己的知名度,而不願意放棄這個功成名就的機會。而是因為她歷經苦難後,才能夠瞭解生命的真諦。
我們活著,不是為了那些苦難或失敗而不斷哭哭啼啼,怨嘆自己不幸而活著的。我們活著是為了尋找幸福,就算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我們仍然可以找到微小的幸福,讓我們的生命散發光彩。
【總結】
本書提到所謂的正向思考,指的不是什麼事情都必須用正面的角度去解讀,假裝自己很樂觀。而是坦然接受不可控的事實,然後專注在自己能夠掌控的事物上面。學習與不幸共處,並且從身邊能夠做的小事做起,這是我們在面臨苦難時,必須學習的課題。
如果你覺得現在過得很苦,沒有活下去的希望。那麼就想想你現在還擁有什麼? 如果你還能夠走動,那你可以感謝。如果你還有愛你的家人或小孩,那你也可以感謝。如果你還能夠看還能夠聽,那麼你也可以感謝。光是還活著就足以感謝了,不過我們常常會把目光聚焦在那些得不到的事物,或者已損失的事物上面,而忽略了那些我們還擁有的事物。
珍惜手中還擁有的事物,感謝我們度過的每一天,可以讓我們在不幸中保持開放樂觀的心態。儘管未來仍充滿許多變數,但我們是活在當下的生物,未來的事情,就交給未來的我們去煩惱就好了,沒必要現在在這邊過度擔憂,提早去品嚐不幸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