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演講 1 小時,他開出 196 萬年薪的 Offer Letter
196 萬年薪是多是少,每人看法不同;但如果只是提供一小時的真摯演講,最後卻演變成將近 200 萬的「大場面」,真的十分有意思。
N 年前,我受邀一場短講,原因是原本的講師 COVID-19 確診,我成了天選之人。
接到電話的時刻,是週五晚上 19:30,我正在 Louisa 外帶一杯小農鮮乳特製 Flat White,對方說,他們需求的演講時間,是「隔週二的下午 3-4 點」,地點在蘆洲,一個非蘆洲人幾乎不會去的地方。而我那時工作的地點,在內湖,單趟車程約莫 45 分鐘,意味著,答應邀約,就要請半日特休。但,我不以為意。
隔週二,為了提前到場,反正都請了特休而且路徑不熟,我乾脆 1 點就從內湖出發那也是,我第一次把精心準備的「職場溝通」的題目,搬到台上。
因為是一小時短講,我特地把 70 幾頁的 Deck,濃縮再濃縮。客戶當天的會議行程臨時變動,而因為我提前到場,被要求提早上陣。
但,我不以為意。
現在想起來,那個下午,我的心態、心情跟狀態都很好,幾個進入「心流」的瞬間,自己清楚、明白:
🚀 我在舞台上與人群間自由穿梭;
🚀 講具體性感的故事與慘不忍睹的溝通失敗教訓;
🚀 引用數據與研究資料,讓聽眾全神貫注;
🚀 拿出最擅長的笑料與幽默,爆笑聲與掌聲不絕於耳;
🚀 我也不忘適時跟老闆、老闆娘、學員互動,讓他們更有參與感。
原本談妥的一個小時,講了 100 分鐘,台上台下依然欲罷不能,全場掌聲不斷,老闆娘說這是她「聽過最精彩的演講」。
你好奇我賺了多少?講師費維持原本談好的 6,000 元,儘管大獲好評,並沒有增加。
但,我不以為意。
後來,怎麼了?
隔週的星期一,老闆親自聯繫我,希望我幫忙規劃一系列的「內部講師訓練」,總時數一口氣定下 12 個小時,鐘點費也提高 15%。
跟魔術一樣,將原本的 6,000 元,放大了 14 倍。
後來,怎麼了?
許多晚上,我跟這位「老闆」經常在 Line 上徹夜長談 - 經營哲學、公司願景、IPO 規劃、人員管理、頂尖服務與門市裝潢。
隔年,這次換老闆從蘆洲開車到內湖找我,開出了一紙 196 萬年薪的 Offer Letter。
跟幻術一樣,將原本的 6,000 元,放大了 327 倍。
196 萬年薪是多是少,每人自有判斷;但時隔多年想起來,起初僅僅是提供一小時的真摯演講,最後卻演變成將近 200 萬的「大場面」,真的十分有趣。
這件事送給我的啟發是:
▍目光放遠,關係拉長,你不必在第一次就計較太多
▍選題正確,明白客戶需求,你的價值,在於你能夠提供合作對象什麼價值
▍準備十分,你的底氣來自於備戰的時數
▍火力全開,上了場,你就是當天的王者,你要告訴自己,在那個片刻,你是在場最懂的那個人
更重要的是,說把好話,把話說好,溝通表達帶來的正面影響力,甚至意外的變現價值,可能超乎你的想像。「職場溝通」不是日常的攀談,也不一定是一對一,可能是一對多(如演講、報告場景),甚至多對一(如參與面試),可能是在極不舒服的情境(如被檢討業績落後、年度考績約談等),「說把好話,把話說好」是我闖蕩職場十幾年一直兢兢業業,每一刻都想磨練的技術,那你呢?
———————ʕ·͡ˑ·ཻʔ♥︎ ʕ·͡ˑ·ཻʔ♥︎ ——————
這次,當「天下學習」的窗口,分享我謝馨慧老師開設的《閱讀空氣+洞察人心的溝通課|從合作、領導到影響力》這堂課時,我十分興奮。畢竟,這本來就是我熱愛的題目,而且,也能拿來校準自己多年來對溝通的直覺與盲區。因此,我們再次以「純互惠、零報酬、不過稿」的方式合作,這是一門結合策略、感知與實務的高階溝通課,涵蓋從個人風格到組織領導、從橫向協作到向上管理的完整脈絡,無論你想理解如何閱讀空氣,溝通深度及效益,學習向上、向下溝通、跟 Z 世代溝通,並放大溝通的影響力等,這堂課,值得你探索:
(輸入課程折扣碼【elvis500】,可折價500元,折價券期限至2025/9/30。註記:此篇撰文是以純互惠、零報酬的方式進行,沒有收取任何稿費。)
儘管興奮,但最近的我,特別迷戀「思考」這件事,因此要進入這堂課前,我給自己的「儀式」反而是-慢慢來,不疾不徐地先想想自己過去跟這堂課主題(溝通)的連結、經驗、失敗,自己對於這個主題的匱缺與不足是?想獲得甚麼?因此,我想用以下幾個關於「學習」跟「思考」的 13 個金句提醒自己:
🚀 張綺:「你學到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改變你看世界的方式。」
🚀 萬維綱 「輸入的數量,決定你能輸出的層次。」
🚀 劉潤:「學習的本質,不是填鴨,而是結構。」
🚀 羅振宇:「知識變現最快的方式,是改變你的認知結構。」
🚀 張綺:「真正屬於你的知識,是你能教給別人的那一部分。」
🚀 萬維綱: 「所謂聰明,就是用更高的抽象層次去理解問題。」
🚀 劉潤:「不是信息過載,而是篩選能力不足。」
🚀 羅振宇:「學習的本質,是構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模型。」
🚀 張綺:「學會思考不是為了讓你成為評論家,而是讓你做更好的決定。」
🚀 萬維綱 「真正的高手不是學得多,而是建構出了能夠理解世界的認知框架。」
🚀 羅振宇:「向外索取的,是信息;向內掘掘的,才是智慧。」
🚀 張綺:「思考的目的,不是找出正確答案,而是打開可能性。」
🚀 萬維綱 「高手的心法是建立模型,然後反覆驗證。」
———————ʕ·͡ˑ·ཻʔ♥︎ ʕ·͡ˑ·ཻʔ♥︎ ——————
前言:溝通不是表達能力,而是關係的設計力
10 幾年前,初接管理工作時,我曾遇過一個新進同仁,他總是非常安靜,開會時點頭如搗蒜,交辦事項也不吭聲,只以「收」或「好」來回覆。起初我以為這是內向,後來才發現,他不是不回應,而是「不知道怎麼表達」。而我,也不是不知道他的「慣性沉默」對我們雙方合作關係以及團隊氛圍的負面影響,而是「不知道如何打開他」。
那時我深刻體悟到:溝通不是單向的技巧堆疊,而是一種「設計關係的能力」。而謝老師的這門課,不只是「教你怎麼說」,而是教你在不同情境中、對上不同人的時候,該說什麼、該怎麼說,甚至在某些片刻沉默是金,「不說」反而更有威力。
———————ʕ·͡ˑ·ཻʔ♥︎ ʕ·͡ˑ·ཻʔ♥︎ ——————
一、溝通能量有限,先盤點再聚焦
謝馨慧老師在課程一開始就拋出一個觀念:「你不需要跟每個人都溝通得很好。你只需要先知道,誰是你應該優先投入能量的人。不要錯置了你的溝通能量。」
她用「360 度溝通雷達圖」來提醒我們,與其分散能量,不如有策略地溝通。這讓我想到自己早期在管理時常陷入的迷思:每件事都要跟每個人講清楚,最後卻搞得自己筋疲力竭。
後來,我學會像畫影響力同心圓一樣,先圈出「核心溝通圈」:我的直屬團隊、跨部門的主要協作窗口、以及關鍵決策者(小老闆)。這三圈人是我投入溝通能量的 80%。其他人,則建立最基本的信任機制即可。
老師說得好:「溝通是選擇題,不是填滿題。」學會分辨誰值得投入,是溝通的第一智慧。
———————ʕ·͡ˑ·ཻʔ♥︎ ʕ·͡ˑ·ཻʔ♥︎ ——————
二、每個人都有一份「溝通說明書」
這堂課最讓我有收穫的一章,是關於「溝通風格」。謝老師引用 Emergenetics 系統,將人分為四種溝通類型:
- Why 型(使命驅動者)
- How 型(細節控)
- Who 型(交際家)
- What 型(邏輯派)
我立刻想到幾年前的一段合作經驗。我當時帶領一個專案,與另一部門的主管合作。他是那種極重邏輯、討厭空話的人——也就是典型的 What 型人。我那時為了激勵士氣,一開會就說:「我們這次一定要打破過去的紀錄,把市占率往上推 20%。」沒想到他回我一句:「這數據怎麼來的?依據是什麼?」
我們卡關數週,直到我調整說話方式——「改用數據開場、列出目標拆解,再談願景與鼓舞。」那位主管才開始跟我敞開心胸,直白互動。我的心得是:你要溝通順利,真的要了解對方的「性格」、「痛點」、「溝通偏好」與「慣用語言」,真的不是你自己在那邊講爽的、自 HIGH。
謝老師建議我們寫一份「自己的溝通說明書」,讓團隊知道怎麼跟你有效對話。我反過來理解為:「也要學著閱讀他人的說明書,才溝得動。」
———————ʕ·͡ˑ·ཻʔ♥︎ ʕ·͡ˑ·ཻʔ♥︎ ——————
三、真正厲害的「閱讀空氣」,不是討好,而是判斷時機
有一次,我和供應商在討論一項延遲的出貨計畫。我心急如焚,忍不住打電話催促,對方語氣冷淡、不太想多談。我掛掉電話後冷靜思考了一下,突然意識到:也許他正面對某種內部壓力或高層施壓。
隔天,我改用 LINE 傳了一句:「昨天電話感覺你有點忙,我們找時間再細聊,也希望你一切都還好。」對方這才主動打來、娓娓道來困境。我們一起找出替代方案,甚至建立了更好的合作關係。
謝老師說,「閱讀空氣」不是溫良恭儉讓,而是對情境有覺知。她拆解了「人、事、時、地、物」的五維觀察法,幫助我們判讀現場的訊息。
例如:
- 人:對方今天的狀態?
- 事:此事對他有多重要?
- 時:現在是適合溝通的時機嗎?
- 地:在哪個場合說,對方比較願意接?
- 物:他有足夠資源支持這件事嗎?
這些提問,讓我重新理解一句話的力量不在內容,而在語境。謝老師提醒:
「溝通,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對方接收了什麼。」
這個五維觀察法也跟我自己提倡的一個觀念——「執著溝通,但不執著於溝通成效,先確認哪裡打結」息息相關,例如當我們發現某個部屬跟你溝通不良時,可以從人事時地物五維度去檢視:
▍人:這個部屬只有跟你這樣?還是跟所有人都這樣?你跟其他人也有這樣的狀況嗎?還是其他人不會?
▍事:這個部屬只有跟你互動此次專案這樣?還是運作所有專案都是這個習慣?
▍時:你有給他足夠的作業時間嗎?
▍地:你有換個地方(例如茶水間、尿尿時、抽菸時、咖啡廳)試著跟他溝通看看嗎?
▍物:你有提供足夠的資源以及 Coaching 嗎?
———————ʕ·͡ˑ·ཻʔ♥︎ ʕ·͡ˑ·ཻʔ♥︎ ——————
四、情緒爆炸時,溝通只會變成放話
我們常說「有話好好說」,但現實是——當我們最想表達時,往往就是最不適合說話的時候。
我有一位朋友—Kevin,在一間中小企業擔任主管。他個性積極,做事拚命,年紀輕輕就帶領 11 人的團隊。有一次,他氣沖沖地跑來找我:「Elvis,你有沒有遇過那種主管,什麼都不管、只會冷靜地旁觀?」
他描述那位主管永遠冷靜如冰、面無表情,無論你如何情緒激動,他都回以「先冷靜一下;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樣;我建議你多蒐集資訊」這種法官式語氣。最後,Kevin 在一次衝突中爆炸了。大聲責問對方為何不處理人事問題,不料那位永遠冷靜如冰、面無表情的老闆還是回覆那套「罐頭話術」:「先冷靜一下;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樣;我建議你多蒐集資訊。」
幾天後,那位主管邀請 Kevin 進辦公室,分享了 3 個觀點:
1. 情緒來時,先從一數到六,或數六位 NBA 球員、六道你最愛的食物。數完後,你大概氣消了 50%。情緒穩住了,大家才想聽你說話。
2. 溝通要在「維持關係的前提下達成目的」。昨天你爆氣我,我知道你很生氣,所以我 Hold 住了,但我也不爽了。所以,你達成目的了嗎?沒人想跟盛怒的人對話。
3. 溝通前建議先蒐集完整信息,先檢視人事時地物,分析評估再開始談。
情緒管理,並不是忍耐,而是延後反應的選擇。謝老師也在課程中提醒:「溝通不是當下的反射,而是延遲的策略。」擔任管理職這幾年,我儘量壓抑「怒急攻心」的惡習,也學會了一件事:當對方盛怒時,不要急著澄清或說理,只需問一句:
「你還好嗎?要不要先喝杯水、休息一下?我等你準備好再談。」
———————ʕ·͡ˑ·ཻʔ♥︎ ʕ·͡ˑ·ཻʔ♥︎ ——————
五、語言轉換,是立場的轉變:「你們」vs「我們」
謝老師提到一個細節,卻極具力量:「用『我們』代替『你們』,是讓對方知道你跟他站在同一邊。」這讓我想到一次跨部門會議的插曲。
當時,行銷部專案延誤,營運主管在會議中直接說:「你們行銷部這次真的影響整體進度,這樣我們很難收尾。」場面瞬間凝結,行銷部同仁面露不悅,會議進入僵局。
我打破沉默,說:「這次『我們的』進度確實受到影響,『我們』一起來看看哪裡可以提速,哪些支援還不夠。」光是把「你們」改成「我們」,氣氛就像針刺氣球那樣,瞬間軟下來。
謝老師說:「語言是心理距離的縮放器。」這點與行為語言學一致:主詞轉換影響歸屬感與責任承擔。
就像黃仁勳在 NVIDIA 大會常說的:「We are in this together.」不是因為他需要口號,而是因為他知道:領導人永遠不能把失誤推給「你們」。
陳修平老師也在短視頻中提醒「溝通的藝術」:
🚀 將這個有「問題」,調整為-這個和我想的有「差距」
🚀 多用「我們」、「一起」,取代「你你你你妳」、「去去去去去」
🚀 強調「目標」跟「未來」,不要糾結於過去的「錯誤」
所以我在內部對話中也練習轉語氣,從「你弄錯了」改成「『我們』是不是哪裡搞錯了?」語言的微調,是立場的轉換,也是關係的建築。
———————ʕ·͡ˑ·ཻʔ♥︎ ʕ·͡ˑ·ཻʔ♥︎ ——————
六、主動回報,是建立「心理契約」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人?交代事情後音訊全無,問他才說「正在做」,但你永遠不知道何時會完成。這種人不是沒做事,而是「沒說事」。謝老師提醒:「簡略不是效率,是溝通陷阱。」莎士比亞說「Less is More」,但在職場通訊裡,「Less is NOT ALWAYS MORE.」。《哈佛商業評論》指出:「主管最怕的不是慢,而是『沒有消息』。」這就是心理學的「透明效應」:
「人無法預測時,會預設最壞。」
在一次新專案啟動後,我有位新人夥伴很努力,任務也執行得不錯,但他不太回報進度。直到一次簡報日我們發現有段資料空缺,才發現他那塊任務根本還沒動工,卻從未說明。我們不是因為他能力差而失望,而是因為「不確定」讓人焦慮。後來,我導入簡單的「主動回報更新公式」,讓同事在低負擔的狀況下反饋:
1. 只回報 3 個最關鍵的任務
2. 給一個燈:綠燈代表順利,黃燈代表卡卡,紅燈代表落後
3. 明天的具體行動方案,但必須 30 個字講完,言簡意賅即可
貝佐斯說過:「沒有回報的進度,不算進度。」主動回報,是讓他人知道你「放在心上」的方式。不是討好,而是責任。
———————ʕ·͡ˑ·ཻʔ♥︎ ʕ·͡ˑ·ཻʔ♥︎ ——————
七、向上管理的本質,是解碼對方的 KPI
課程中一章談「如何聰明面對老闆的無理要求」,讓我想起自己職涯早期的一次錯誤。當時接到主管一項任務,他要求我三天內完成一份市場分析報告。我內心嘀咕:「根本不合理,他又不懂細節流程。」但我表面答應,三天後交出初稿,卻被退件三次。
直到我後來問他:「這報告是拿來內部參考,還是對外簡報用?」他回:「是董事會簡報用,我想用這份說服總公司撥款。」那一刻我才懂,他要的不是報告,是「工具」——一份能說服上層的、目的性「武器」。
謝老師提醒我們:「主管的語言中,常藏著 KPI 的密碼。聽不懂這些,就永遠在做表面功夫。」
我後來學會,每次接到任務前,都主動詢問 3 個關鍵問題:
1. 這件事背後,你最擔心什麼?
2. 你最想說服誰?
3. 你希望我幫你解決哪個難題?
這不是質疑,而是「同步地圖」。領導者要的從來不是任務執行者,而是情境理解者。當你開始能解碼他的 KPI,你就不是下屬,而是夥伴。
關於「向上管理」,我也有過另外一個慘痛的經驗:我曾經在奈米公司擔任營運總監,當時沒有看清賽局,因此,才剛報到,還沒摸順老闆的毛,就傻傻教育老闆、勸說老闆、想改變老闆,後果當然傷身、傷心、傷腦筋。甚至一時半刻被「對公司的愛」沖昏頭,愛過了頭,比老闆更愛公司,問題超大......。我忘記公司是他的,不是我的。經過一、兩次衝突,我學乖了,一開始基於專業跟職責,我依然盡力提出對公司運營有利的建議或者行動方案,但溝通到一個點上如果無法被買單,我就踩煞車,照著老闆的意思執行。因為,公司是他的,不是我的。「順著老闆的思維走,責任讓他扛,把任務接好、做好,就好,也是另類聰明溝通。」就像謝老師在第 11 章提到的:
「不要玻璃心。老闆才是負『總責任』的人。不管如何,結果他要揹。你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當老闆是做決定的人,你必須 Leave It;當老闆做了決定,你就支持他的決定。」
最後,關於「向上管理」,要絕對避免「無謂的細節溝通」——老闆能夠做到那個高位,應付投資人、董事會,管理幾百位或幾千位員工,就是因為他「抓大放小」、「大格局」,許多決策動輒得咎,也使得他經常能預知許多事情的後果。對他而言,每一秒鐘、每一席談話、每一次會面都會造成莫大的影響,這使得老闆對於下屬要講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走心在所難免。因此,我對於「向上管理」的最真摯建議是——「溝通時講重點,別輕易進入細節。」
———————ʕ·͡ˑ·ཻʔ♥︎ ʕ·͡ˑ·ཻʔ♥︎ ——————
八、向下領導,不靠權威,而靠節奏與空間
在這世代,Z 世代不吃「你是我主管就得聽話」這一套。他們要的是尊重、理解與協商空間。我曾對 Team 說過這段話:
🚀 我的想法很多,但我可能是錯的,如果你說服了我,我們就照你說的做;
🚀 我的想法很多,即便我可能錯了,但若你說服不了我,我們就照我說的做。做錯了,我會扛下責任;
🚀 我的要求很多,但不是每一項都非常急,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先後順序;
🚀 我的要求很多,但不是每一項都是金科玉律,如果你說服了我,我們可以不做。有時候,減法管理更為高明;
🚀 我的意見很多,但有時候你比我專業,我可能是錯的,我期待你反將我一軍;
🚀 我的時程很緊,但也許我沒有顧全到你還有其他更緊急的事情,請務必跟我討論。在舒服的節奏上做事,很重要;
🚀 我的時程很緊,那是根據當下的賽局判斷,但我們要有動態思維,隨時調整,因為世界不一定會跟你納許均衡。
這不是自我貶低,而是我學會「留出溝通節奏」,讓部屬感受到彈性與共創。
謝老師提醒:領導是教練,不是將軍。教練懂得「情境式領導」:根據部屬的成熟度與任務難度,調整介入方式。有時要介入,有時要放手;有時要引導,有時要沉默。好的領導,不是只有會交代指令,而是透過大量而頻繁的溝通,互相信任,與部屬一同成長。
———————ʕ·͡ˑ·ཻʔ♥︎ ʕ·͡ˑ·ཻʔ♥︎ ——————
九、不要放棄溝通,但也不要執著於溝通成效
這堂課最讓我反思的一句話是:
「說服,不是讓對方接受,而是讓對方願意同行。」
在過去,我常常急於解決矛盾,總想一次把話講清楚、說到底。但後來我發現,有些對話,真的不急,暫時按下延遲鍵,反而更好。
有一次,我和某同仁在一件專案上意見不合,情緒明顯不對,非常敏感。我先問自己:「這是一時半刻的狀況,還是持續性的問題?」「是我的問題嗎?是那個專案的問題嗎?還是都不是?」
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家狀況、私領域、人際難題、工作壓力,會不會是——
▍親人生重病?
▍孩子逃學?
▍免疫系統失調?
▍與女朋友分手?
▍專案管理能力經驗不足導致對自己沒自信?
在繼續跟對方溝通之前,我們也許能換個途徑嘗試取得更多背景資訊?先暫緩溝通、停下溝通,不要這麼堅持,明天,再說。
執著溝通,但不執著於溝通成效。
當你選擇不堅持,而是尊重、觀察與等待,才可能讓真正的對話出現。
———————ʕ·͡ˑ·ཻʔ♥︎ ʕ·͡ˑ·ཻʔ♥︎ ——————
結語:比你更用力溝通的人,還在比你努力、在意每一次溝通
總結來說,這堂課讓我重新理解了溝通的本質。不是講得多,而是說得剛剛好;不是說服對方,而是走進對方的處境裡。謝老師從個人風格、情境判斷到組織領導,系統性地幫我構築了「溝通智能 CI」的底層邏輯。以上這 9 個收穫,成為我日常工作中最常回想與應用的 9 個溝通錨點。如果你有興趣,歡迎探索謝馨慧老師的《閱讀空氣+洞察人心的溝通課|從合作、領導到影響力》:
(輸入課程折扣碼【elvis500】,可折價 500 元,折價券期限至 2025/9/30 。再次註記:此篇撰文是以純互惠、零報酬的方式進行,沒有收取任何稿費。)
最後的最後,正如成功絕非偶然一樣,謝老師作為一位溝通達人,絕非偶然。我聽過一句話:「比你優秀的人,還在比你努力」;同樣地,比你更用力溝通的人,還在比你努力、在意每一次溝通。願我們在表達中帶著理解,在沉默中醞釀力量,在空氣中練習真正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