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瞬間,都是人生。
我是真心會記得,這段孩子還需要我們的時光,每週總有 1 天、2 天、甚至 3 天,我到安親班,接孩子放學。
明明才 8 小時沒見,卻有如久別重逢:微 I 人的葛格,總是在走廊等著,看到我,立即書包上肩,朝我飛奔而來;頗 E 人的妹妹,總是低著頭畫畫,看到我,第一句話總是:「把拔我好喜歡你來接我。」每一個瞬間,都是人生;這樣的瞬間,充滿光亮。
這三個月,我比過去職涯 16 年的任何一季,都還要「好好下班」。
一個禮拜,至少有 3 天可以「好好下班」:
接孩子回家後,陪打 30 分鐘的桌球,陪孩子吃晚餐後,一邊摧寫功課、催洗澡、催吃水果、催喝鮮奶、催刷牙;一邊洗衣服、摺衣服、收便當袋、簽聯絡簿。等總司令到家,孩子準備上床,我換裝開啟「跑完人生」。
昨天晚上 23:20,洗完澡坐在客廳滾滾輪放鬆時,我跟太太說:
「下班日子跟以前差好多,以前都會繼續工作到凌晨,現在終於知道要好好放鬆。」
43 歲這一年,為了要當孩子的超級英雄,我儘量準時下班;我也終於明白,每一次下班,都是儲蓄隔天上班的能量與情緒價值。
好好下班,是對好好上班的尊重。
儘管沒有打開電腦寫 Email,儘管沒有坐下來趕任何報告的進度,儘管沒有研讀市場調研,但我沒有在放空,反而更「用力思考」。而這樣的狀態,反而是我最靠近自己的一種方式。
這樣的片刻,或許是跑步中、洗澡時、騎 Gogoro 通勤中、下樓倒垃圾、甚至睡前的十五分鐘。看起來沒有任何產出,但內心其實在打磨許多模糊、沉澱許多想法。我開始明白,那些「沒在工作的時候」,其實也可以是人生中最具價值的時刻之一。
我下班後的「大腦使用說明書」,長這樣:
⭕ 毋須特別開工,但最好思索工作的大小事情;
⭕ 毋須煩憂心愁,但確實可以想想人生的走向;
⭕ 毋須做出抉擇,但務必蒐集關於決定的資訊。
——————————ʕ·͡ˑ·ཻʔ♥︎ ʕ·͡ˑ·ཻʔ♥︎ —————————
🔍 所以,不工作的時候,我們能「用力思考」什麼?以下是我歸納的五種方向,與你分享:
1. 🎯 想清楚:我的長期目標與短期行動一致嗎?
工作忙起來,我們很容易陷入「忙,但沒有方向」的狀態。你可以在放空片刻,問問自己:
- 我現在做的事,離我想要的人生更近了嗎?
- 這個月的努力,是否對準了我的三年目標?
- 我是不是為了效率,犧牲了意義?
那是一種像打坐一樣的自我提醒。目標不是做完工作,而是走在正確的方向。
•┈┈┈┈┈┈୨୧┈┈┈┈┈┈•
2. 🧘♂️ 整理情緒與節奏:我的能量來自哪裡?又流失在哪裡?
工作讓我們高度連結他人,但往往忽略了與自己對話。
不在工作的時候,你反而可以問問自己:
- 「是什麼讓我最近情緒不穩、易怒?」
- 「我哪個時段最有精神?有在善用嗎?」
- 「有沒有什麼情境是我總是感到焦慮的?」
- 「今天我有哪個時刻感到快樂/卡住?」
有時候,思緒的雜訊會在靜止時浮現,情緒的卡點也才會被看見。
•┈┈┈┈┈┈୨୧┈┈┈┈┈┈•
3. 📚 回顧學習與成長:我最近吸收了什麼?有真的用上嗎?
在職場上,我們追求「一直學習」,但往往沒有好好「整理學過的東西」。不工作的時候,是你「打補丁」的好機會:
- 最近有沒有一個知識點,我學了但還不懂?
- 我上週看的那篇文章,有什麼觀點值得複習?
- 我哪個專案中,學到一個小技巧,可以變成 SOP?
知識的沉澱,不會自動發生,它需要被有意識地「想起」。我自己的做法是「大量輸出」:藉由反思、消化、組裝、產製、整頓想法,輸出後,更可以檢視成效,或者是否能引起共鳴。
•┈┈┈┈┈┈୨୧┈┈┈┈┈┈•
4. 💡 捕捉靈感:生活中有哪些小發現值得記下來?
不少創意工作者都說:「最好的點子,不是在會議室,是在浴室。」因為你終於沒有在執行,你的腦袋開始進入聯想與連結的狀態。
試著留意:
- 「今天的對話中,有沒有人說了讓你眼睛一亮的話?」
- 「路上看到的一個畫面,有沒有讓你想起一個創意主題?」
- 「河道上某個讓你感動或好笑的貼文,可以怎麼轉化成內容或專案靈感?」
•┈┈┈┈┈┈୨୧┈┈┈┈┈┈•
5. 🗺 思考人生設計:那些與工作無關,卻很重要的事
🧭 Elon Musk 曾說:「我會把人生分成幾個大塊,回頭看哪一塊在拖累我。」
有些決定不會寫進 OKR、也不會出現在 KPI,但卻深深影響你接下來幾年的人生路徑。
不工作的時候,也可以想想:
- 我希望自己一年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五年後呢?
- 要不要趁今年做一次 solo travel?轉換一下節奏?
- 我是否該開始規劃理財、房子、孩子的教育問題?
——————————ʕ·͡ˑ·ཻʔ♥︎ ʕ·͡ˑ·ཻʔ♥︎ —————————
分享完我個人「用力思考」的面向,我們接著談「如何思考」。「如何思考」,其實在扣問:
「我怎麼看世界、做判斷、下決定?我的思考方式是怎麼形成的?有沒有盲點?可以更好嗎?我的思維框架是什麼?我如何考慮利弊得失以及目標效益?」
以下整理幾個關於「思考方式」的洞見與觀點,你不妨參考看看:
💡 一、思考不是找答案,是釐清問題
“The formulation of a problem is often more essential than its solution.
——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許多人以為思考是「找答案」,但真正厲害的人,是善於定義問題。問題問得不準確,答案再多也沒用。
問對問題,不只是前置流程,而是核心能力。首位獲得「電視包裝界奧斯卡」(Promax Asia Awards)的台灣設計師,羅申駿老師說:「我們花在提問的時間,應該比執行更多。」過去專案常會卡在執行期突然轉彎,往往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一開始問錯問題。 我聯想到之前策劃的一檔跨界節目,專案一開始因為雙方期望不一致,導致初期溝通混亂。若能更早透過「5W1H+Why鏈式提問」,釐清雙方對節目的核心期待,應可節省大量溝通成本。 劉潤說過:「學會拆解問題,是邁向高手的第一步。」例如,在談「如何做決策」時,應該先分清「目標」、「方案」、「資源」、「風險」四個模塊,再逐一分析。 萬維綱在《高手思維》中也說:「高手之所以是高手,不是因為他們知道更多,而是因為他們想問題的方式不一樣。」 羅申駿、劉潤、萬維綱這些「高手」都不用而同將「提問技術與思維」供上神壇,我們,還不快跟上?
至於如何問問題?「麥肯錫的 5 Whys」分析法,也許是一個解方。「五個為什麼(5 Whys) 分析法」是一種用來尋找問題根本原因的工具,它通過連續追問 5 次「為什麼」來深入挖掘問題的本質,直到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1. 定義問題:: 首先,清楚地描述你所觀察到的問題或現象。
2. 開始提問:: 針對這個問題,問第一個「為什麼」。
3. 持續追問:: 針對上一個問題的答案,再繼續問「為什麼」,直到你深入了解問題的根本原因。
4. 尋找根本原因:: 不限於五次,直到你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5. 制定對策:: 找到根本原因後,就可以制定相應的對策來解決問題。
一個例子:「你負責公司一個 App 產品的維運,假設過去 App 獲客成本 CPA 僅 $75,最近一季突然飆升 3 倍」,可以這樣用「五個為什麼」分析:
- 問題:App 獲客成本 CPA 最近一季突然飆升 3 倍。
- 第一個為什麼:為什麼 CPA 最近一季突然飆升 3 倍?
(可能答案:因為 App 拉新獲客的行銷活動不吸引人。
- 第二個為什麼:為什麼 App 拉新獲客的行銷活動不吸引人?
(可能答案:因為競爭對手推出新的 App 功能)
- 第三個為什麼:為什麼客戶被競爭對手新的 App 功能吸引?
(可能答案:因為競爭對手新的 App更吸引人?)
- 第四個為什麼:為什麼我們的 App 功能不如競爭對手?
(可能答案:因為我們沒有及時更新跟迭代。)
- 第五個為什麼:為什麼我們沒有及時更新跟迭代?
(可能答案:因為研發團隊缺乏資源,且流程不夠高效。)
通過這五個為什麼,我們發現「App 獲客成本 CPA 最近一季突然飆升 3 倍」的根本原因是研發缺乏資源,且流程不夠高效,既不是行銷的問題,也不是我們自己 App 有什麼功能面的弱化,因此可以針對研發端的狀況,研擬相應的解決方案。
總而言之,「麥肯錫的 5 Whys 分析法」可以透過「問五次什麼」,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從而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୨୧┈┈┈┈┈┈•
💡 二、思考是系統,不是情緒
“Thinking, fast and slow.”
——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
對於思考,Daniel Kahneman 區分了兩種思考系統:
- 系統一(快思考):直覺、快速、自動反應
- 系統二(慢思考):深度、省思、刻意思考
遺憾的是,我們大多時間都在用系統一。真正困難的問題(生涯選擇、商業決策、人際衝突)則需要系統二的冷靜與結構性思考。有一句話說:「快思慢想」。遇到情緒激動時,不下決定,設定「思考冷卻期」;對重要抉擇,寫下思考清單(風險、替代方案、關鍵假設)。
這段期間,我覺得我的情緒控管變好了。我問自己:「發生什麼事了?為什麼我不在生氣了?是我不在乎了嗎?是什麼改變了我對外界的敏感程度?」
▍ 騎車被按喇叭、被瞪,我選擇深呼吸,讓對方先過,我停路邊,等 3 分鐘再啟動;
▍中午在自助餐餐廳盛湯被人撞翻,她沒道歉,我放慢速度清理、擦拭後,選擇深呼吸,不與對方視線接觸,開始啃雞腿;
▍遇到吵雜不講理不喜歡的人,我選擇深呼吸,先主動降噪,隔絕她的聲音,後刻意想起女兒的燦笑,心情也燦爛了。
是我的情緒控管變好了嗎?發生什麼事了?為什麼我不在生氣了?是我不在乎了嗎? 是什麼改變了我對外界的敏感程度?
我想是我明白,生氣的成本與後座力太大;我想是我明白,年紀告訴我: 「歲月要靜好,脾氣得控穩。」我想是我明白,那些血淋淋的過往叮囑我:「沒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就別放縱自己的情緒。」
怎麼紓緩怒氣?我的心法是「息怒數六法則」─好氣好氣的時候,從一數到六,或數六個 NBA 球員,或數六道你最愛的美食。從一數到六,怒氣應該可以削減 50%。
爆炸前的三秒鐘,你看到自己 --呼吸變急了、肩膀緊了、手掌開始發熱、拳頭硬了,然後,選擇不馬上反擊。
也許先離開現場,也許練習說一句話:
「我現在需要冷靜一下,我們等等再談。」
這不是「修養好」的表現,而是你正在學會用新的方式,練習做人。
•┈┈┈┈┈┈୨୧┈┈┈┈┈┈•
💡 三、思考不是孤立,是對話與輸出
“How do I know what I think until I see what I say?”
—— E. M. Forster(小說家)
很多人卡住,是因為思考只停留在腦中,沒有外化。說出來、寫下來、跟人討論,才會幫助你澄清想法與進步。
我現在輸出的奢侈,是無論數百字串文、 或數千字長文,我都沒有要「怎麼樣」─沒有要獲利,沒有要賣貨, 沒有要出書,沒有要受邀演講或授課。就寫好寫滿而已。因為沒有從「寫東西」這件事獲得一塊錢收入,它完全不配稱為副業或斜槓。至於旁人的反應,正如楊絳說的: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因此,一個愛心或兩個讚,一萬個愛心或數十萬個瀏覽,都不會動搖我的生活,與心緒。漂亮數字固然令人開心,網友正面回覆雖然令人珍惜,但隔天起床,又是全新的一天;無人認同的文章固然讓人覺得可惜,酸民無腦攻擊令人疲憊,但轉個身,我就可以再來一篇爆長文。
這幾年,網上有一股鼓吹發現老闆爛、工作鳥、薪資低,就「帥氣離開有毒環境」、「放下一切」、「勇於追夢」的論點,我尊重,但不認同。工作鏈接的人、事、時、地、物,永遠有值得我們成長、學習、覺察、翻轉的。對我而言,正因為有一份令人滿足的工作,我能盡忠職守外,對每一天互動的同事、廠商、專案都處處留心、刻意用力;下了班,又能無後顧之憂、純粹為了興趣、溫習跟復盤、為了給別人有一些方向,盡情寫作跟輸出。這成了純度很高的興趣 - 可以獲得滿分快樂與紓解。更重要的是,因為對話與輸出,我們經常可以斬獲新的世界觀跟發展全新的視角,收穫最多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୨୧┈┈┈┈┈┈•
💡 四、好的思考者,是對自己誠實的人
“Clear thinking requires courag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
—— 湯瑪斯·索威爾(Thomas Sowell)
思考常常不是沒能力,而是「不想面對真相」:自己的恐懼、盲點、利益衝突、過去的錯誤。誠實地看自己,是高層次思考的入口。這也沒有很困難,就是以時間軸來想想過去、現在與未來——
▍思考自己「過去逃避哪些問題」?造成了什麼傷害?
▍思考「禮拜一早上」首先要完成的 3 件事,寄信提醒自己
▍思考「禮拜一整天」要完成的 7 件事,寄信提醒自己
▍思考「下週整週」最重要的 7 個工作重點 / 要開的會議 / 要見的重要的人,寄信提醒自己
▍思考「今年」接下來的工作重點
▍思考中段的人生;想像你 3-5 年完成的志業
▍你可以思考很遠的人生,想像你的 Ikigai——「我想到退休後,4-9 月住巴黎,10-3 月住台灣。」
•┈┈┈┈┈┈୨୧┈┈┈┈┈┈•
💡 五、思考的深度,來自思維模型的多樣性
“The key to better thinking is to have a latticework of mental models.”
——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
蒙格主張,厲害的思考者不只靠直覺,而是擁有一整套跨領域的「思維工具箱」:經濟學、心理學、機率論、生物學、工程學等等。
許多傑出的作品或創新方案,總是源起於思考。希娜・艾恩嘉(Sheena Iyengar)在近期的著作--《破框思維的技術》中提出的「創新 6 步驟」是:
1. 選定一個值得解決的大問題
2. 打破舊有框架,尋找替代性角度(破框)
3. 擴展選擇集,累積多元靈感來源
4. 組合再創造(combinatory play)
5. 選擇並深化有潛力的構想
6. 敘事化,讓他人看見你看到的願景(narrative framing)
羅申駿老師在《問對問題,設計你的解決方案》這堂網課中,則是提到透過問問題結合思維邏輯的重要性──
🚀 Ask Question成了一個重要的方法、一座橋樑,幫助我們建立更清楚的Brief。
🚀 做任何事情之前,也應該向自己提問,去定義問題,才能讓投入更具價值。
🚀 所有的細節和做法,都要回扣最初目標。
🚀 要問很多的問題,沒有笨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是好問題,問錯問題都沒有關係。
你可以這麼開始:
- 閱讀跨領域知識(例如:心理學的認知偏誤、設計思維、行為經濟學)。
- 每當做判斷時,問自己:「我是否只是憑感覺?能不能用一個模型重新看待?」
- 腦力訓練總是有意義(或有趣)的,每遇到一個問題,用「麥肯錫的 5 Whys 分析法」反覆質詢自己,進行拆解
•┈┈┈┈┈┈୨୧┈┈┈┈┈┈•
💡 六、思考需要環境設計與習慣累積
你不能靠「靈光一現」來養成思考力。你需要打造思考的條件與儀式感。
這邊有 3 個好方法:
- 為自己保留「無手機的沉思時段」。
- 每週一次進行「反思寫作」練習,例如:這週學到什麼?有哪些判斷值得再檢討?
- 將頭腦最清楚的時段,保留給「思考」──例如:「起床後的 15 分鐘」、「吃完晚餐散步 15 分鐘」
——————————ʕ·͡ˑ·ཻʔ♥︎ ʕ·͡ˑ·ཻʔ♥︎ —————————
✨ 結語: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思考才是
有時候,我們要給自己的腦袋一點空間,讓它做真正重要的事:復盤過去的苦痛與挫敗、看清楚現在的賽局與利害關係人、連結未來、整合內在、設計人生。
不工作的時候,不等於什麼都不做。你正在思考,正在重組,正在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走。這樣的你,正在為人生做最深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