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往生論講記」是淨空老法師於 1994年10月在美國達拉斯 及 1994年12月在台灣彰化講解 天親菩薩著作《往生論》的講稿。這篇講文,參考了曇鸞法師的註解來演講,是留給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想在這一生當中,念佛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為非常難得的參考資料。
- 《往生論》天親菩薩著 論文
- 「往生論講記」淨空法師講 共十八篇:第一篇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篇
《往生論》講記 第十三篇
~ 天親菩薩著論 | 淨空老法師講解
末後這一條:
【論】莊嚴一切所求滿足。
【解】這就是佛家常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一句話也是真的。你求,求不到,有很多人求,求沒有感應,那是什麼原因?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說有求必應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看,求成佛、求往生都能求得到,這是大事,這個世間裡面這些名聞利養,那雞毛蒜皮,小事,哪有求不到的道理!沒有一樣求不到。
問題出在哪裡?出在你的求不如理不如法,就是你在理論上錯誤、方法上錯誤,那你就求不到了。那理論方法都沒有錯誤,求的時候求不到,就是業障太重,你有障礙,你能把業障消除,你所求的它就會應,有求必應。
這個話不少年了,我是二十六歲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就依他老人家的這個教誨,認真修學,我這一生當中,證明了這一句話,有求必應。我這個求願,從來沒有一次是失望的,沒有。但是感應時間長短,有,有的很快就滿願了,有的要等好多個月、等到半年才感應,這個事情是有的。但是決定有感應,這是有求必應。
【論】偈言。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解】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求願立刻就圓滿,為什麼?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不像我們這裡,還要自己去消業障,那個地方,不需要消業障,阿彌陀佛威神幫助你,這個有願,立刻就能得到。
「彼國人天」,人天就是說明帶業往生的,煩惱一品還沒有斷的,像我們這樣去往生的人。「若欲願往他方世界無量佛剎,供養諸佛菩薩,及所須供養之具,無不稱願」,這是舉一個願大的。見佛,這個不是容易事情,一般人見不到佛,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也見不到佛。只有法身大士,想見佛的時候,可以見得到,不是法身大士,想見佛見不到。何況六道凡夫,哪有那麼容易見佛?
可是西方世界的人,想到他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不是見一尊佛,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佛我統統都要見,統統都要去禮拜、供養、聽佛說法,這個願大,沒有比這個願更大!到佛那個地方去,總還要帶一點禮物,去供養,這不能空手去。所以要帶供養具,所須供養之具,你帶什麼東西去供養佛,經上常常舉的例子,幢幡、寶蓋、香花,這些都供佛之具,到那裡去莊嚴道場、去供佛。你所想要供養佛的這些禮物,隨心所欲,無不稱願,你想什麼就現什麼。
同時去供養無量無邊諸佛,諸位想想,如果不能分身,你怎麼能遍供?你曉得你能分多少身嗎?佛無量無邊,你這個分身,就無量無邊,不止千百億。千百億,那個數量太小、太小!所以,到達西方世界,我們就有能力,分無量無邊身,天天去供佛。
供佛是修福,那個福報多大,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所以很容易就圓滿了,圓滿就成佛了。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容易,時間很短,不要很長的時間,就是因為他修福、修慧,這個緣太殊勝了,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很快的福慧就圓滿。福慧滿了,就是二足尊,歸依佛,二足尊,福滿足了,慧滿足了,這就成佛了。這就舉這一條,最不可思議的這個願,都能夠滿,其他那個小的願,那就不必說了,那太容易了。
「又欲向餘國生,修短自在,隨願皆得」,這是第二個,又舉一個例子。假如你想到他方世界,去度化眾生、去示現,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示現這個身相,住在這個世間壽命長短自在。
「修」就是長,壽命長,「短」就是壽命短。他壽命是自在的,是願力住持的。不是像我們,我們現在這個壽命,是業力住持,壽命到了,不能不死。這佛菩薩示現的,他沒有壽命,他願意住多久,就住多久,什麼時候想去,他就可以去得了,生死自在。
我們是生死不自在,迷惑顛倒,生,不知道從哪兒來的;死,也不曉得到哪裡去,迷惑顛倒,這就苦、就可憐了。西方世界的人,倒駕慈航,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他知道他從哪兒來,他從極樂世界來的,到這兒來幹什麼事情,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來度化眾生的,度化眾生,事做完了,他喜歡走就走了,所以得大自在。
「未階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議。」實在講,像我們這些人往生的,有沒有得自在位?沒有。自在位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叫不動地,得自在了,七地菩薩還有退轉,不自在,八地以上才自在。
我們是凡夫,與八地菩薩距離太遠、太遠了,可是生到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威神一加持,我們那個能力,智慧、能力、神通,跟八地菩薩沒有兩樣,所以這是很不可思議。
到這個地方,是把這個十七種,這種類十七類,把西方依報的環境,這是舉出十七類,這十七類的莊嚴功德成就,就簡單介紹到此地。
我們看了西方世界的狀況,仔細想一想看,我們應不應該去?跟這個世界做一個明確的比較,這個世界,我們還要不要再住下去?西方世界真的去得了,人人都去得了,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去。肯去的話,沒有一個去不了。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論】 示現自利利他。
【解】「彼淨土功德無量,非唯十七種也」,這是總結。實在講,西方極樂世界莊嚴成就,是無量無邊,就像《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沒有人能夠說得盡。菩薩在此地,為我們介紹,把它歸納成十七類,特別告訴我們,不只這十七類,無量無邊,這是舉幾個例子而已。
「雖曰利他,自利之義,炳然可知」,炳是清楚、是鮮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裡面真實的利益,我們能夠看得出來。
底下一段:
【論】入第一義諦。
「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解】這一段,我們留在後面再講,後面第十七面,第二十九段,「略說入一法句」,這一段裡頭,再詳細說明這個意思。
這是從理論上講,顯示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真實不可思議,與《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完全相同。所以古德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你把這個意思搞清楚了,你就能夠深信不疑。
這是總說西方依報的環境,就是一般生活狀況。
下面這是入第二個大段,介紹正報。正報是什麼?正報是人。前面是講生活環境,現在也介紹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裡面,分兩段,第一段介紹老師,導師阿彌陀佛;第二段介紹同學,就是菩薩。
所以這個小科裡頭,「(一)觀佛,(二)觀菩薩」,菩薩是我們的同學伴侶。西方世界除這兩種,沒有第三種人,所以它清淨、它不雜。不像他方世界,有菩薩、有聲聞、有緣覺、有六道眾生,西方世界沒有。菩薩裡面,還有權教菩薩、實教菩薩,種類差別多多。西方世界,只有一個普賢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普賢菩薩。
我們看第十七段:
【論】云何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八種相。應知。
【解】這都用歸納。其實佛的相,這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也是沒有法子說得出來的,都用歸納的方法為我們略說。這下面就有八種,從第一「莊嚴座功德成就」,到第八「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這一共有八條。這個地方是介紹的名目,我們把它省掉。
看底下,底下一條一條都為我們說出來。
【論】何者莊嚴座功德成就。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解】這是說佛的寶座。佛的寶座,沒有列在依報上,在我們一般講,這是我們享受的環境,應該是算我們這個物質的受用,沒有列在物質,而是列在正報上,這個意思就不一樣了。
為什麼說它是正報?因為這個座,是阿彌陀佛願力變現的。這個寶座,妙用無窮。這個座,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不是真正的像一個臺、一個座,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這個座它能放光,光中又化佛,佛又為一切眾生說法。所以,要不是他變現出來的,那個座怎麼會有這麼奇妙,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無量大寶王』,這是說寶座,這個座是無量寶成就的,這個寶,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性德的顯露。
『微妙淨華臺』。這一段,諸位如果要想知道詳細一點,這個底下有,底下這個「身業」,這兩段第一、第二。「若欲觀座、佛身,當依觀無量壽佛經」,你在這個《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裡面,觀想佛的寶座,觀想佛身,《觀經》裡面講得詳細,這個地方就省略掉了。
【論】何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解】阿彌陀佛,身相高大。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觀無量壽佛經》上看到,西方世界的寶樹,這個七寶行樹,高大,佛的身相也高大,我們從這個比例上來看,你就會感覺到,那是很正常的,從比例上看。如果說樹有幾十由旬那麼高,這個身,像我們這個人身這麼大的樣子,在比例上來講,我們比螞蟻還小,簡直變成微生物了,要用顯微鏡才看得見,否則看不見。
西方極樂世界的樹,如果我們照我們這個常識來衡量,它那個樹在地球上,那個樹,會到月球都不止,已超過月球了,所以可以架一個橋到月亮上去了,它的樹有那麼高。由此可知,它世界之大,世界大,這個果報太殊勝了。
人的身相也大,阿彌陀佛,你看經上講的,好像是六十億由旬,那個一由旬,小由旬也是我們中國的四十里,你就想想看,那個身多高。讚佛偈裡面講的,「白毫婉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那個佛的相多大!白毫是眉毛當中一根白毫,旋轉像一個珠子一樣。實際上它不是個珠子,是一根白毫盤起來的,在兩個眉毛當中。那個白毫有多大?五座須彌山那麼大。
所以,佛的相現在我們面前,你怎麼會看得見?看不見的,比地球還大。所以必須要那麼大的身相,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身相,跟阿彌陀佛的相一樣大,才能見到佛。
『相好光一尋』,這個「一尋」在我們中國度量衡裡面,是八尺,還不到一丈,八尺叫一尋。那八尺的光太小!另外一個意思,這個一尋,是一個人把手張開,這個長度就叫一尋,用這個意思來說,就比較上好講。
阿彌陀佛的佛光,這是講身光,常光,不是放光,阿彌陀佛平常這個身體的光明就一尋。所以我們現在畫的佛像,畫這個佛光就照這個比例來畫的,就是佛兩隻手撐開的時候這光明,我們現在講輻射,有這麼遠的距離。他的色、相超過一切眾生,不但超過一切眾生,我們在經上所得到的那個真實相,超過一切諸佛,這釋迦牟尼佛,讚歎的「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可見得阿彌陀佛的色相,超過諸佛如來。所以,這兩段諸位要想知道詳細,參考《觀無量壽佛經》。
【論】何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解】這是佛的『口業』。佛的音聲,為一切眾生說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法音遍滿十方世界,盡虛空遍法界,彌陀的音聲,沒有達不到之處。
我們要問,為什麼我們沒有聽到彌陀說法?實實在在說,佛的光明遍照,西方世界,妙香也是普薰,法音圓滿,沒有達不到的處所。因此,有一些有緣的人,見到佛光,聞到寶香。這個聽到佛說法音聲的人,那個大概功力要高一點。像歷史上所記載的,天台智者大師在定中,聽到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是定中聽到的。
所以,我們要想聽阿彌陀佛說法的音聲,一定要得念佛三昧。你念佛功夫成就,得念佛三昧了,大概你無論坐在哪個地方,想聽阿彌陀佛說法,應該是聽得到。這就是音聲普聞。我們聽不到,這心不清淨,是自己本身有障礙,不是佛的光、音、香有障礙,是我們自己本身業障,這業障深重,見不到佛光,聞不到寶香,聽不到佛法。
所以,從這個地方,應當要生慚愧心,要認真努力去修學。修學修什麼?消業障而已,沒有別的。業障消除了,我們本性裡面圓滿的德能,自然就顯現了。何況這個法門,還得佛的加持,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加持的。
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要專修、要專弘,決定不能夾雜。覺明妙行菩薩講得是真好。這一夾雜,我們要想消除極重的業障就很難,業障不能消除,就得不到感應,得不到感應,這一生還是受業力支配,那才叫可憐。
由此可知,我們能夠專精,依教奉行,專修專弘,得佛力加持,佛力超過我們的業力,這樣一來就變成什麼?就變成跟西方世界乘願再來,沒有兩樣,我們不受業力的拘束。功夫稍稍得力一點的人,也是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往生,就可以什麼時候往生,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功夫稍稍得力了,就行了。
我在台中,得李老師的啟示很多。當年,省政府剛剛搬到中興新村不久的時候,中興新村有一些念佛的人,他們組織一個念佛會,請李老師每一個星期到那裡去,給他們講一次經,這個講經的地點,就在中興大會堂,在那裡講經。我們是李老師的常隨眾,他到哪裡,我們就跟到哪裡。
有一天,他在這個中興大會堂當眾說,他說他自己,他說他有把握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我聽到這個話,我想他決定不是妄語,因為妄語,這叫大妄語,大妄語,是墮阿鼻地獄的罪業,他一定有這個本事。所以回來之後,我就找周家麟、徐醒民,我們一班同學來研究,老師有這個本事,那我們希望他常住在世間,不要快快的走了。
那怎麼樣常住?這想來想去,請他講《華嚴經》。所以請講《華嚴經》,我們八個人發起,我是其中之一。請他講《華嚴經》,《華嚴經》不講完,他就不好意思走。所以找一部大經給他講。他講《華嚴經》那個本子,經本,《疏鈔》那個本子,是我供養老師的,那是線裝書,那一套本子非常好,我供養他一套書,請他講《華嚴經》。
他也曾經說過,他說,「我一定把《華嚴經》講圓滿,再講一部《阿彌陀經》,我就往生了」,我聽了很歡喜。有同學到台北來找我,他說老師在講經的時候說過了,他要《華嚴經》講圓滿,再講一部《彌陀經》再往生,問我大概老師能住世多久?我算一算,他講經這個進度,他講多少年了,一年講多少,我大概知道,我算了一算,他應當要活一百三十歲,他的這個經才能講完。我說,「早!老師要活一百三十歲才能往生,要不然他講不完」。那最後不曉得是什麼因緣,沒講完他就走了,他經沒講完,講了一半沒講完,他要統統講完,應該要到一百三十歲。當然,老師不是說假話,這個裡面必定是另有原因,我不在台中,我也不願意打聽這些事情。
只是在老師晚年的時候,我來看過幾次,我是從國外回來之後,我一定要來看看他。他有兩次飲食中毒。這是人家供養他,他喜歡吃麵,麵食,大概那個麵,可能是乾的麵條,乾的那個麵條都有防腐劑。可能時間放久了,那個味道就不對了,做的人不小心,拿這個去供養。老師吃東西是很小心謹慎的,他聞那個味道,他就曉得不對了,不對,他很慈悲,你看人家熱心供養,他一定要當面吃給人家看,讓人家生歡喜心,他是這麼個個性。吃了之後,他就覺得不對,他的醫道很高明,所以他就用解藥。第一次飲食中毒,他用解藥很有效,那個毒解掉了。過幾個月又碰到一次,這個第二次吃的時候,他用解藥的時候來不及了,那個毒擴散得太厲害了,所以病了三個多月。我每一次見他,他第一句話就說,「吃東西要小心,絕對不要上館子裡吃」,他跟我講了十幾遍,我記得很清楚,決定不要到館子吃東西,吃東西要小心謹慎。所以到第二次這個毒就深了,他體力已經很弱了,已經沒有什麼抵抗力。這個是緣,這不是真正的因,真正必定是另有原因,這個只是增上緣而已,必定是另有原因。
所以這是如來的口業,就是說法利生。李老師一生講經說法,我們希望他多講幾部經,把他留住,結果還是沒能留住,他九十七歲往生,也算不錯了,在台中住了三十八年,沒有像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這少住了幾年,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所以我們自己身心清淨,如教修行,就能得感應。
底下一段:
【論】何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
【解】合前面,身、口、意,這個心就是意,三業功德成就。
【論】偈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無分別者。無分別心故。
【解】這個心就清淨了。佛的心,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凡是有念頭,那個心就不是真心,就是妄心。真心裡頭沒有念頭,沒有妄念,當然這是很高的境界。真心要現前了,就是你這個妄念沒有了,煩惱沒有了,妄念沒有了,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心、平等心。
只要你心能夠達到清淨平等,你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就是法身大士,你超過了阿羅漢,超過辟支佛,超過權教菩薩,那就是入了法身大士。《無量壽經》在經題上,就把這個修學的標準告訴我們,所以我們的修學標準,是清淨、平等、覺。用什麼方法修行?老實念佛。只要你肯老實念佛,你就能達到這個標準,達到這個標準,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那個往生的確是得大自在了。
實在講,自在往生,不需要那麼高的標準。功夫成片裡面,也有三輩九品,上三品的功夫成片的功夫,就可以自在往生,在這個世間,想住多少年都可以做到,隨時想走,隨時就走得了。所以,像李老師這樣的功夫,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
如果講得清淨心,那就不容易,不是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得到的。上品的功夫成片,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自在往來對我們來講,不是難事情,只要你真正肯幹,你對於淨土三經或者淨土五經的道理,通達明白,方法能夠正確的運用,你就可以做到。
「凡夫眾生身口意三業以造罪。輪轉三界,無有窮已。是故諸佛菩薩莊嚴身口意三業,用治眾生虛誑三業也。」這一段,是敘說十方諸佛剎土六道眾生的狀況。
六道眾生,之所以輪迴三界,就是因為這個三業造罪,造罪受報,受報的時候又造罪,於是因果循環,永遠沒有出離之時,所以說無有窮已。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給我們做一個榜樣,教導我們怎樣才能夠脫離生死輪迴。所以這莊嚴三業,像前面所講的身業、口業、意業,這個心業就是意業。
「如是等眾生,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是等眾生,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三業。」這一段,敘說的這個眾生,跟阿彌陀佛有特別的因緣,如果沒有緣就遇不到。遇到了而不相信,不能夠發願念佛,那是緣不成熟。
所以這個法門,雖然說難信之法,這個難信裡頭,緣非常重要。正如同《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我們遇到阿彌陀佛,能生信心,能歡喜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善根就不少。善根多少的標準在哪裡?就在《無量壽經》上。
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就像阿闍王子他們那一幫人,佛說了,過去生中無量劫裡,曾經供養四百億諸佛如來,善根還沒成熟。諸位想想,供養四百億諸佛如來,這個善根沒成熟,遇到這個法門只是動了一個念頭,希望我們自己將來成佛,像阿彌陀佛一樣,往生淨土這個願還生不起來。由此可知,遇到這個法門,你真正肯發願求生淨土,就證明你過去生中,這個善根福德因緣,超過阿闍王子,也就是說,你過去供養諸佛如來,不止四百億,一定超過,你才會有這個善根。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那是真難,不是假難。這一樁事情,誰都幫不上忙,一定要過去累積深厚的善根。
你遇到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阿彌陀佛的平等光在哪裡?這一句就是指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叫《清淨平等覺經》,這個《無量壽經》第一次在中國翻譯,漢朝時候的譯本,經名就叫《清淨平等覺經》。所以這一部經就是阿彌陀佛,平等光照。
現在我們得到這個會集本,更是圓滿、更是究竟。所以這個本子,在這個短短的,還不到十年,李老師往生之後,這個本子我們才推出來,不到十年,已經弘遍全世界了。我最保守的估計,這個本子,這些年來所印的,應該有三百萬冊了,流通到全世界。這是任何一部經典,流通這麼快速,這樣受人歡迎,可以說過去沒有見過,我們不敢講絕後,真的是空前,過去沒有過這個現象。
為什麼有這樣殊勝的樣子?這決定是彌陀跟十方諸佛的加持,否則的話,不可能有這樣的盛況出現。所以,我們遇到這一部經,讀到這一部經,就是阿彌陀佛,平等光照。你一天念一遍,這個佛光就照一次,念十遍,佛光就照十次,所以你常常念,念個三年五載,你的業障自然消除了,佛光照著,業障可以消除,智慧可以增長。所以讀誦《無量壽經》的感應,非常不可思議。
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是等眾生,皆得解脫。前面是遇,這個地方是聞,在程度上講不一樣,遇是你遇到,聞,這就入進去了,契入。這個字就是菩薩的三慧,聞慧、思慧、修慧。
在《無量壽經》上得到慧解,我們一般講,或者是讀經、或者是聽經,開悟了,這個聞,就是開悟的意思,聞思修三慧。那這個阿彌陀平等意業,你就得到了。所以他能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三業,他的身語意業,就跟阿彌陀佛很接近。這是修行真實的利益,無比殊勝的境界。我們能不能得到?給諸位說,能得到,而且人人都能得到。
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如教修行?你能夠如教修行,你就能得到,得到這一個境界,往生就自在了。像前面跟諸位報告的,可以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也不礙事,就是我們常講的,生死自在,可以達到這個境界。
具體這個修法,到底是怎麼樣子的?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勸一般同修,依照《無量壽經》修行,首先要把經念熟,經不熟不行,要熟透;換句話說,要能背誦,而且背得很熟。這一部經裡面,每一句經文,隨時隨地都在腦海裡頭,能夠清清楚楚的顯示出來,要熟到這個程度,這是第一個階段。
熟透之後,再第二個階段,要求解,這個經裡頭,字字句句的意思,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如果經義不清楚、不明白,我們沒法子修行,所以一定要求解。
明瞭之後,要把它做到,那叫修行,所以修行是在第三個階段,你這個經不熟、不明白、不了解,你怎麼修法?行就是行為,思想、見解、言語、造作,這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有錯誤,前面講了,我們的行為是造罪業,你所想的、你所思的、你所說的、你所造作的,全是罪業。
今天我們要依照佛的標準,把我們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使我們自己對於宇宙人生一切的想法、看法、處事待人接物,種種做法,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阿彌陀佛在哪裡?就在《無量壽經》上。你能夠依照經去做,經就是自己的思想行為,自己的思想行為就是《無量壽經》,你將來往生,一定是上上品往生。為什麼?你跟佛的氣分沒有兩樣。所以你得,平等三業。
「凡心有知,則有所不知」,這是凡人,凡人的心有知,你知道的不少,有知,有知就有所不知。那個有知是什麼東西?叫妄想。不要以為你真的有知,妄想,不是真智慧。
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那個病根就是妄想、執著。妄想是什麼?就是有知,執著是什麼?執著就是有欲望。所以有知就是所知障的根源,有欲,這個欲望就是煩惱障的根源。我們常講二障,所知障跟煩惱障,這二障從哪兒來的,我們要清楚。所以,諸佛菩薩他無知、他無欲,他沒有欲望,他沒有知。無知,所知障沒有了;無欲,煩惱障沒有了,二障破了,圓成佛道。
「聖心無知」,聖人的心無知,所以他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無知而知,知即無知」,無知之知。無知之知,那個知是怎麼來的?眾生有問題請教他,隨問隨答,這是有知;眾生要沒有問題問他,他無知。所以即使有人問他,答覆出來的話,還是無知,為什麼?
他沒起心動念,沒有想想,你這個問題問我,我應該怎麼答覆你,沒有這個念頭。就像我們敲這個磬一樣,敲得重,它就響得大;敲得輕,它就響得小,你敲下去,它沒有說想一想,我應該怎麼樣應你,它沒有念頭。所以真心離念,聖心就是真心,凡心就是迷心、妄心,妄心裡面有知,真心裡面無知。
所以,世尊當年說法,在一切經裡頭,《般若經》講的時間最長,二十二年講般若。說法總共四十九年,講《般若經》就用了二十二年。在現在收集的經典當中,《般若經》部頭最大,有六百卷,六百卷《般若》說的什麼?給諸位說,只說了四個字,「無知無得」,就說這四個字。這四個字,世尊說了二十二年,我們還沒搞清楚,怎麼知道沒搞清楚?我們還是有知、還是有得,這就是二十二年講的,我們還是沒搞清楚。
《心經》是大般若的綱領,大般若的綱要,《心經》末後總結也是「無知亦無得」。那我們想求知,念念想求有所得,這個就是造罪業,這就是輪迴的根本。只要你心裡頭有知有得,你就免不了輪迴。在這個狀況之下,如何能夠了生死、出三界?
只有念佛求生淨土,這叫帶業往生。
帶什麼業?帶有知、有得,帶這個業往生。如果不是從修念佛法門,有知有得,就決定出不了三界,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依舊在六道之中,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像我們這種根性,這個境界達不到,達不到那就要曉得,一定要依靠阿彌陀佛,一定要依靠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橫出三界。
>> 續… 往生論講記 第十四篇
相關: 參考《往生論》註解節要
* * *
回向發願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往生淨土要訣 : 信願持名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