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失望,自己會知道,
但能不能覺察到別人的?或者說透過別人的感受、顯現,
再回來同時理解與體會、而有了將心比心的機會。
當孩子在描述失望的情境時,已經可以辨別出表情、
事件、以及自己在當下的諸多感覺。
而能夠被提出出來,似乎更是一種自我觀察的機會。
我覺得要給孩子這樣的距離,才能用更高的角度去看看見自己。
雖然這對大人來講已經是不簡單的,
更何況是孩子。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因為孩子堆疊的沒那麼多,
因此簡單、引導、給他方法跟思考,
有時候比大人轉化的更快。
覺得孩子很有趣,
我們其實就是坐下來討論一些議題,
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其實也差不多,
但他們常常不想下課,還想要延長時間。
但我覺得這樣就好,這樣就夠。
許多事情課堂都好解決,
比較困難回到問題的當下,
如何把課堂上思考過,討論過已經有練習過的結論,
放到生活中去體驗,好像才是重點。
但老師也允許孩子出錯,
我不會用一種說法去告訴孩子「你都學過了,怎麼還做不到」。
大人也常常這樣,小孩當然也可以這樣。
我常常樂觀其成的告訴他們知道了就好,有機會修正更棒。
帶領他們進入這樣子的觀點與角色中。
時間一拉長,心理肌肉也會長高長胖長壯。
不過需要時間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