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有沒有可能,眼前正在生氣的這件事,只是一個導火線,而真正在氣的事是**「對方沒在聽我說過話」**?
最近有位來談者分享生活中和伴侶的摩擦經驗,他想探討他和伴侶溝通問題。在這段關係裡,他和伴侶交往約半年,彼此還在磨合生活的習慣與界線,每當女友來到他的空間時,總有一些看似小事的舉動讓他感到不舒服——例如:女友比較隨性,東西隨意亂放、沒有收拾、最讓他不舒服的是,女友會把出門用的後背包或穿過的衣服擺在床上,他形容:「這個舉動讓自己感受到全身上下的毛都起立立正」。
聽到這裡,我心裡突然亮起燈來,因為這個我也不行!(教練心裡的跑馬燈)
他說,第一次發生時,他覺得人非聖賢誰能無過,不要反應過大,況且女友也不知道自己在意,所以發生當下,他馬上拿起包包放在別的地方笑笑的說,「包包不能放床上,因為包包攜帶出去有可能放地上或任何地方,但床是睡覺的地方要乾淨睡覺才舒服。」當下他的女友也沒說什麼!
來訪者繼續說….「隨著交往的時間增加,自己開始覺得焦躁,雖然包包事件只發生二次,但有時總有其他東西會出現在我的床上,或有些東西會亂放,這件事情讓我很焦慮,因為我的地方不大,太亂自己會不舒服。」而他的女友仍不以為意,因為這不是女友的生活習慣,所以就在會談前一個月,發生了一件事情,他內心的怒氣就像警報器一樣被觸發。
他回想起那次爆炸場景,剛好隔天他們要去旅遊,女友在整理東西時,「我一直盯著女友、擔心她放東西或包包在床上,即使女友說這洗過了,他還是覺得不舒服,最後就氣炸了,其實自己也不想因為生活小事讓關係受損,但他更不想感覺到:「我的床被弄髒了的焦慮感。」
於是在我們的對話中,我陪他一起梳理了這些看似瑣碎、實則充滿線索的事件。
透過我的提問,
「整齊、衛生」你想守護的是什麼?
你提醒女友你在意的事件,但又再次發生,對於女友的行為,你心裡感受到什麼?
他開始意識到:
- 「整齊」不只是表面的習慣,而是一種讓他心安的秩序感。
- 他的「生氣」不只是因為亂或髒,而是因為**「我說過的話沒有被聽見」**。
- 他想捍衛的是**「這是我的空間,我希望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他在說的時候,很誠實也很清楚:「這不只是關於袋子,也不是要別人完美,而是……我希望我的話有被聽見與尊重,還有,這是我的地方,我希望你能看見這對我很重要。」
這些生活中的摩擦,當說出來時,可能有些人會說:「你是不是太敏感?不就一個袋子嗎?」但對這位來訪者來說,那不是小事,因為他在乎的「床」與「整潔空間」,是在說,請尊重我而劃出的「界線」。
在教練對話裡,我不會急著判斷誰對誰錯,而是慢慢往下問:
- 當你生氣時,在捍衛什麼?
- 當你說出「我不喜歡這樣」時,你希望被對方怎麼對待?
- 如果你願意停下來看看這股情緒,你會發現它在保護你內在某個重要的價值觀或信念.
所以,每一次生氣,都是一次內在對話的機會,都是讓自己價值觀能浮現的機會!當你開始願意探索自己的情緒,你就更有機會,教會身邊的人怎麼理解你、怎麼靠近你,也怎麼尊重你。
- 分享一個自我教練提問:
下次你感到生氣時,不妨問自己:
「我這麼在意的,真的是這件事本身?還是我在乎的某個價值、界線或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