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2/12/31起,陸續在方格子這個創作園地發垃不少的讀書心得,因為數量太多,所以我就分門別類地整理如下:
書名:《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
卡密拉(CAMILLA PANG)在八歲時被診斷出患有廣泛性焦慮症 (GAD)二十六歲時被診斷出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註2)。她從小就不太能理解別人的感受,跟人家不一樣,從小就被排擠,很難自然融入於人群中。她有感覺到自己跟其他人都格格不入,於是天真的她五歲時問媽媽:「媽媽,有沒有什麼人類使用說明書啊?」人類模稜兩可,時常相互矛盾,她難以理解!人生充滿不一致性,不可預測性,有隨機傾向,生活也不是二元分化!。但科學不一樣喔,它清楚明瞭,不說謊,值得信賴,不會掩蓋真意,也不會背後說人閒話。
https://vocus.cc/article/63afec81fd89780001ccb38f
書名:《我們與動物的距離-在動物身上發現無私的人性》
我們知道猿類族群並沒有發展宗教。命題一:「假如上帝真的存在,上帝無所不能,那麼牠們因為從未接受宗教教化,所以應該沒有神來指導道德行為吧」。命題二:「人類與巴諾布猿(BONOBO)的基因相似度達98%,那麼到底咱們的人類祖先在沒有宗教出現之前,是否就已「道德」性?換言之,道德是後天來的嗎?需要藉由宗教來啟迪嗎? 假如可以從靈長類身上找到證據的話,那麼似乎可以推論道德、同理心、感情連結是先天就俱有的。如果是先天就擁有這些基因,那麼後世發展的「宗教的出現與存在」仍有意義嗎? 它是否仍然有助於道德的展揚嗎? 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說過一句話:「人只是上帝無心釀成的錯誤嗎還是說,上帝人無心釀成的錯誤?」。
https://vocus.cc/article/63b0e2fefd89780001d3c606
書名:《隱藏的人格面具》
人一定存在很多「不同的面具」,為什麼呢?在社會化下,人都需要交際,人要有足夠的面具去適應各種境,在適當的情境下顯現出合宜的面具,坦白說,人至少都有雙重性格,那也是演化下保護自己的機制之一。在真正生活中,面具會一直轉化,一個面具表現出來,另一個面具就會做出反應,一個接一個轉化,這是「面具鍊」。
https://vocus.cc/article/63b0ea4dfd89780001d3ec85
書名:《群眾的幻覺》
人們喜歡說故事,更喜歡聽故事,這本書中就只歸納了二類敘事,分別是「恐懼敘事」與「貪婪敘事」。既然是幻覺,就代表其事件,最終無法通過科學的一致性檢驗。但渲染過程卻引發人類瘋狂著迷的失序,結果是身心受害或血類斑斑。為什麼要建議大家讀這類像是歷史的書呢?就是希望鑑往知來,透過理解,一旦覺得自我有快要瘋狂情緒時,冷靜下來,想想這本書告訴我們的道理,多多少少,或努力降低諸如不理性行為。
https://vocus.cc/article/63b153f0fd89780001d7b6cc
書名:「生存的12條法則」: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對混亂生活開出的解方
在龍蝦的世界中,爭地盤,強欺弱,被打敗的龍蝦有了創傷經驗會一輩子畏縮,終生在龍蝦群體邊緣游離。想不到人類的大腦與龍蝦的小腦神經化學機制幾乎一模一樣。天啊!我們人類還自稱是高等動物!這個老生物的權力階層已存在五億元了,在贏者通吃的世界中,在龍蝦在人類均同,金字塔頂端1%人口財富跟底層50%的總財富一樣多。而曾經有被類似霸淩經驗者,容易用防衛性的卑躬保護自己,避免與別人四目相視,被被解讀想去挑戰支配權。萬一形成憂鬱,若困在惡性循環中,在群體生態中,恐會退縮更退縮。於是作者提出十二項法則,法測一:「站直、抬頭挺胸」。
https://vocus.cc/article/63c02418fd8978000169a441
書名:《十種人性 – 我們與善、與惡的距離,各有多遠?》
想想看,我們人類的發展史也有好幾百萬年了。人類有情境盲梘原則(Rule of EffectiveInvisibility),我們有時侯會視而不見,有時會同情認同是,但我們又會無意識的躲避;有人是「放逐者」,我們也學會群體化的社會控制手段,會避開會排斥孤立甚而驅逐群體會成員。人類又花很多間去思量別人的想法,感受到他人的傷痛,這是「感痛者」。又人類對所屬群體忠誠,肯為群族利益而犧牲自己,這叫「結夥者」。有時侯,人類會策略性的使用暴力,保護自己或團體利益,此時為「攻擊者」。有時侯呢,人類也會出手搭救他人,心裡也期盼他日別人也回報,此時又化身為「搭救者」等等。
https://vocus.cc/article/63c7f4a8fd8978000137ed1d
書名:《安静,就是力量》
一般刻板印象中認為外向性格為" 文化理想 " 例如哈佛商學院專門"製造或"培育",善於交際,長袖善舞之領導人物,或者有名的激勵大師東尼.羅賓斯的熱情擁抱䆁放內心能量。但作者提出反思:難道內向個性者就無法產生大人物嗎? 非也,例如企業經營目標是追求利潤極大,CEO無關內外向個性。作者甚至提出安隆醜聞案CEO的詐欺曾是美國最大破產案。 作者認為強調外向主義有"魅力領袖的迷失" ,過度强調" 個性的文化"。
https://vocus.cc/article/63b56839fd89780001e24b45
書名:《悲欣交集~ 人生溫柔安靜的力量》
作者認為悲欣交集(BITTERSWEET)就是「悲痛」(Sorrow)與「渴慕(Longing)」並存且交錯。悲痛是當下剌傷自己的深刻反應,渴慕有觸及延長之意,編織著未來的美麗期許。悲欣交集特別地對時間流逝敏感,伴隨著光陰,相伴相依,相生相滅。人生旅途中,一路上伴隨著、交錯著「黑暗與光明」、「生命與死亡」、「苦難與甜美」。若頓悟人生不必刻刻美好,於起落之間,成就或躓踣中渡過。我們到底能不能面對世界苦痛時,快樂地參與其中?參透了相伴相依,像一把「心靈鑰匙」般,打開一扇通往美好生命之門,產生了質變,將人類的苦難轉化成無限的創造力量、超越昇華、以及愛。
https://vocus.cc/article/63b56b55fd89780001e2674d
【書名】:愛情,不只順其自然~主動、被動,不如有技巧的互動
愛情啊!不知道它是什麼? 當來時,它就來了,高興到半夜都在想伊!但它走了,又是令人痛不欲生。談情說愛,似乎是動物本能,但要談一段較有品質的愛情,似乎不是第一次碰上就能完美闡釋。看來,愛情這件事,跟自己、與對象、對雙方的生活圈、時空距離、彼此家人、朋友之間存在干擾因素,二人相處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相關。
https://vocus.cc/article/63cf6df1fd89780001e7fb62
書名:《脆弱的力量(Daring Greatly)》
傳統的社會文化是競爭中獲勝才能得到更多的資源,社會中迷漫著英雄主義,自小就被教育成要「勇敢面對各種嚴厲挑戰!」。約莫十年前,開始有了多元化的聲音浮現:「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堅強?為什麼要追求完美?為什麼我們害怕讓別人知道我們的不完美?」
https://vocus.cc/article/63d0f4fdfd89780001f2b47f
書名:《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
“死亡”這件事可不可怕?相信多數人都會害怕去面對,並且不願意提前去思考這個議題!當面前死亡議題時,內心應該只想多留更多時間在世間,以便享有更多滿足自慾的需求,根本是捨不得放手放掉一切。
本書作者張明志醫師,因為長期在安寧病房工作,看盡病人面對死亡前的恐懼、病人家屬間的爭爭吵吵,因更有感觸,而有心得,故寫下有闗面對死亡的系列書籍。
https://vocus.cc/article/6871cae1fd8978000108fa1f
書名:【都是基因惹的禍】
人腦從來不是順從的奴僕,它有自己的意志。而且很有可能最終人腦總是贏家。這本書就在談「我們每個人都跟內在壞胚基因爭戰,而這些基因都是極其精明的狡猾對手,它們是人體本能慾望的高手,藉由滿足感、疼痛和歡樂來遂行其操控目的」。
https://vocus.cc/article/6827f12ffd89780001b020ec
書名:「幸福學:學幸福」
這是一位大學教授所寫的書(可被認定為一本教科書),本書內容豐富,達400餘頁,引用之參考文獻,多達數百個,可說是集知識於大成。依作者的看法:「幸福」是一問學術,幸福是需要學習的。既然是問課程,就要有理論根據,所以在本書中洋洋灑灑地羅列出闡述之架構,從幸福的定義開始,到習慣的改變到定著、幸福既非天生而來是需要溝通與練習(溝通的學理與方式)、談信念的啟源與解讀,談正向的價值觀。為了要達到幸福,還需要設定目標與規劃時程。最後,作者提到家庭是一個人類的心靈歸屬,書中亦提到如何經營美溝的家庭。由於作者本身是學理學博士,其引用之論文皆多以管理學方面的專著、書籍,且本身是基督徒,亦多引用宗教之觀點來描繪幸福。
https://vocus.cc/article/67cd308ffd8978000111029e
閱讀心得:《反脆弱~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這世界充滿了隨機,不確定性,重點還是不知道哪一天會碰上一個未曾見過的超大性傷害。就實際觀察9999次的小波動,我們都習以為常,我們都害怕受傷,就那麼1次的超級大到我們無法承擔的大傷害,非死即重傷!但作者想要闡述的是,若能挺得過去,這些傷害會化成養分,茁壯成長,使我們更強大。
https://vocus.cc/article/6651207dfd89780001563bde
閱讀摘要:【書名】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
個人覺得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要顛覆傳統上認為非得用心、憑藉毅力、奮發圖強才能成功的觀念。反而建議可以用較輕鬆自在的方式,不需要把自己逼的那麼緊,不要過度要求完美,只要像個凡人,相信簡單,才能走的長遠。
https://vocus.cc/article/6640839ffd89780001f496cd
閱讀心得:【書名】男言之癮~那些對女人說教的男人
什麼是Mansplaining?本書翻成“男言之癮”,它是英語的複合詞,由man與splaining組合而成,經常帶有貶義,意指「以居高臨下的說教姿態向他人解釋,且認定對方所知甚少(或不把對方的見解當一回事)」,有時又特指男人向女人解釋她已知的事物。
https://vocus.cc/article/662e35b6fd8978000132408b
閱讀摘要:書名「解讀者」
所謂「解讀」,不是都先認定凡事都理所當然。需要內心先提問很多很多有待釐清的諸多問題!也許煩雜,也許混亂;所有洞見,似忽強調靈光一現? 但不可能是如此,那是存在於自己很多經驗的累積,需要抽絲剝繭,需要步驟地逐漸明朗。問對人、查對資料,才能獲得有價值的資訊,但問題是你問對了人了嗎? 你查的資料是攸關的嗎? 會不會誤導方向? 會不會搞錯因果,或者倒果為因,更錯怕的是根本沒有因果的偶然。要解決的不一定是問題本身,而是背後造成問題的原因? 有時,給自己挑戰!解讀,需要不與他人彈同調,反而要有不同凡「想」。能看見人家所看不到的,這是洞見的解讀能力,日常的線索,這些資料轉化成經驗值,養成解讀的能力。
https://vocus.cc/article/65ec23b0fd89780001d2ea0f
閱讀心得 l【書名】:最高睡眠法
什麼是睡眠負債:本書作者使用這名詞取代睡眠不足。例如若要還清40分鐘的睡眠負債,就必須連續三周,每天躺在床上14小時才行。躺在睡眠不足會累積,一旦沒來得及償還,便會周轉不靈,最終身體不聽使喚,導致「睡眠破產」。在美國與日本有慢性失眠的病人約佔20~30%。
https://vocus.cc/article/648e6916fd89780001b777fd
閱讀心得 l 書名:推力(Nudge)
首先說明「什麼是Nudge呢」?原意是使用手肘輕推或輕戳肋部,被當形容是一種「提醒或溫和地警告別人」。若在事件中,有時侯關鍵的一個提示或設計,這種小小推力的設計,就可以產生大大的效果。那麼為什麼需要Nudge呢?因為人有惰性,經驗習慣,自然無意識的行為,這時有一股推力就能推出習慣領域(舒適圈)得到新的體驗。如此,在行銷策略中,在國家政策中等都能產生槓桿效果,或者簡稱小兵力大功之宏效。
https://vocus.cc/article/645e29f0fd89780001b24c7b
【書名】: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
本書所談的中國,是作者探討從1253年至1985年之間,橫跨700年,由西方人所寫的書籍中字裡行間,堆累出中國的印象,由作者爬梳從馬可波羅以降到二十世紀,描述中國在西方人士心中形象之流變,以整合及批判之集合。
https://vocus.cc/article/63d7c189fd897800012d4b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