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公司賺的錢,員工也要有感」?
在許多企業裡,分紅或利潤分享往往被視為額外的獎勵,但其實它背後蘊藏著更深的管理哲學。當員工不只是「領薪水的人」,而是能分享公司成果的「夥伴」,那種心理上的歸屬感與責任感,會直接反映在工作投入度與組織績效上。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利潤分享」這個制度:它的法律基礎、實際案例、以及為什麼它能成為提升員工向心力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工具。
利潤分享的法律基礎
根據《公司法》第 235-1 條的規定,公司必須在章程中明訂,依照當年度的獲利情況,拿出一定比例或定額來分派員工酬勞。如果公司還有累積虧損,則必須先彌補。
這些分配可以是現金,也可以是股票,通常要經過董事會決議,最後再報告股東會。目的很清楚,就是避免公司單方面忽略員工的貢獻,確保獲利成果能被合理分享。
換句話說,這不是「公司要不要給」的問題,而是一個制度性的保障,讓員工和股東的權益取得平衡。
為什麼利潤分享能提升員工向心力?
過去的研究顯示,當企業願意分享利潤,員工會更有「心理擁有感」。他們不再只是「替公司工作的人」,而是覺得自己和公司是一條繩上的夥伴。這樣的心態會讓員工展現更多主動性的「組織公民行為」,例如自願幫助同事、提出改善建議,甚至在關鍵時刻願意付出更多努力。
特別是當利潤分享與「員工參與決策」搭配時,效果更為顯著。因為員工不僅享有成果,還能參與過程,這種雙重參與會讓組織更有凝聚力,也對財務績效產生正向影響。
產業案例:從科技龍頭到傳產服務業
利潤分享最早多見於科技業,例如台積電、大立光、鴻海等,每年分紅金額動輒數百億元。以台積電 2018 年為例,獲利超過 3,500 億元,光是員工分紅就達 471 億元,平均每位員工領到近 110 萬元!這種獎勵方式,對人才吸引與留任的效果非常明顯。
不過近年來,利潤分享已經不再是科技業的專利,金融、餐飲、製造業也逐漸導入。甚至在中國的華為,公司會直接透過股權與紅利制度,把利潤的 35% 拿來回饋員工,確保核心人才能持續與公司共進退。
推行利潤分享需要注意什麼?
利潤分享雖然有助於激勵,但並非「一套公式走天下」,需要考量幾個要點:
- 產業特性:高獲利或研發導向的產業,通常效果最明顯。
- 公司體質:若公司長期獲利不穩,利潤分享反而可能讓員工產生落差感。
- 透明度:分紅計算過程需要公開透明,否則容易造成內部不滿。
- 搭配制度:最好能結合員工決策參與與績效考核,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小結:利潤分享是「共好」的最佳實踐
利潤分享不是單純的「多給獎金」,而是一種讓員工和公司站在同一陣線的方式。當員工感受到「我的努力真的和公司成果有連結」,那麼組織凝聚力與長期績效自然會提升。對企業而言,這不只是獎勵工具,更是一種打造永續競爭力的管理策略。
🌸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著推動每間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友善、具社會貢獻與負責任的企業環境,並以創新管理策略促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
💬 與你互動的三個問題
- 你覺得如果公司把獲利分享給員工,會對你的工作動力有影響嗎?
- 你認為利潤分享應該「人人平等」還是依「績效表現」分配?
- 如果你是主管,你會選擇用現金還是股票分紅?為什麼?
📩 想知道怎麼設計一套符合自己企業文化的利潤分享制度?
📲 歡迎加入花果山官方 LINE,和我們聊聊你的想法: https://lin.ee/isv4RJ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