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更期間】轉職外商投信,重新定位所思所想。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距離上次發布內容,已 3 個月有餘。

休更這段期間,其實我的人生階段變化很大,辭了工作、換了職場,也重新思考很多事。

這篇文想稍微紀錄一下,關於休更、轉變,以及未來的書寫。

為何休更?

最開始寫部落格,主要想記下,自己在專業領域的探索和學習。

不管是財經雜誌見聞、採訪幕後,又或後來的總經投資、數位產品行銷、線上課程等。

然而,今年開始,卻一度懷疑自己學習陷入停滯,不管是工作或投資,我都在依循既有框架和方法。儘管持續有收穫,卻不知道自己還能往哪成長、能分享什麼新東西,甚至陷入一點迷惘。

與此同時,我好像也有更多在意的主題,關於人生意義、心理學等等。

也在此時,下定決心思考辭職與轉職,也想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甚至部落格的定調。

職涯轉變?

老實說,離開前公司真是艱難的決定。

前公司是總經投資新創,不只有自由的環境、友好的團隊,薪水也相當有競爭力。但苦於自己想突破的迷惘,還是毅然決然 6 月辭職。

當時一直在想,我待過財經媒體、投資研究機構,還有什麼想多看看的?

如果從資本市場角度來看,媒體或研究機構,是加速傳遞與催化的中介。

然而,那些手握真金白銀、動輒管理上兆資產、真正的買方——投信,我卻是相對陌生:到底投信怎麼看 View?ETF 和基金如何改變現代人財富?

循著這條線索,加上自己的幸運,辭職一週後,就有獵頭遞來投信機會。

歷經兩個月面試,現在加入一間台灣 AUM 不小的外商投信,也得以一窺管理兆元資產的公司,參與到基金的業務與行銷,於我來說是很新奇的體驗。

然也因投信內規甚嚴,如今就算看到經理人每天晨會分享,反而不適合寫太多投資類主題,這也扣連到我的休更原因。

未來寫什麼?

如果未來不以投資 / 財經為核心,該寫什麼?

這陣子思考結論是,與其侷限單一主題,我似乎更在意,如何有效擴大認知,包括向內深化自我理解、向外拓展世界認知,而這也更契合,我現階段的人生焦點,包含以下。

向內理解:人生、心理學

向外拓展:職涯、投資、行銷、閱讀

  • 人生|找尋人生意義與原則,實現長期目標。
    鄰近 30 的現在,其實很常探問,人生意義、幸福、終極答案為何。持續建立清晰的人生指南與原則,工作、生活、關係也才有意義,仍在路上努力中。目前很喜歡的書:《與成功有約》、《納瓦爾寶典》。
  • 心理|自我覺察與行動,邁向個體化的人生。
    如果人生最終目標是幸福,心理學恐怕比任何商業、賺錢技巧更重要,先穩固內在,才有餘裕向外探索。我很喜歡榮格的理論,談陰影、人格面具,以及人追求「個體化」歷程。唯有覺察、接納自己每個部分,才能活出完整且滿足的人生。
  • 職涯|文組畢業,如何轉職、獲取更好報酬。
    在台灣,人文科系是相對辛苦的職涯起點,自己也一路跌撞轉職至今。想分享,關於轉職打怪心路歷程,如何突破百萬關卡。職涯無法只循人而行,只有擴大內在與外在理解,找出利基賽道才是答案。
  • 投資|以總經為依歸,ETF 和基金配置邏輯。
    金融業這段期間,必須誠實說,我認為多數人,若非本業相關或有特殊 Edge,長期投資基金 / ETF 仍是最佳選擇。至多搭一點總經判斷、配置技巧,這或也是我將來分享的主題。
  • 行銷|善用行銷,放大個人品牌和影響力。
    不論產品再好,被看見才有意義。紀錄行銷工作所見所聞,如何用數據決策、用內容創造價值、用策略規劃長線賽局,在個人品牌與產品行銷路上前進中。
  • 閱讀|每月 1 ~ 2 本書,探索更多未知領域。
    閱讀是當代最低成本學習管道,目前維持每月讀 1 ~ 2 本書的習慣,分享從書本看見的學習與體悟,好的書值得更多人看見。

總言之,這些是我現階段聚焦的人生主題,也許未來仍會變化,但希望持續記錄並寫下。或許我的成功或失敗,能夠成為某人路途中的借鏡。

也期待繼續用文字,與有緣看到的你交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羊羽的備忘錄
223會員
119內容數
關注自我成長|職涯|財經|閱讀,書寫不為人所道的學習反思。目前任職於外商投信,曾經待過財經雜誌記者、金融新創,關注基金與 ETF。持續向外探索、向內叩問,希望找到更多人生答案。歡迎聊聊:devinwang17@gmail.com
羊羽的備忘錄的其他內容
2023/04/20
雖然這樣講很老套,但往往回過頭來看,每段經歷、每個選擇、每一份累積,都有意義,儘管很多時候,這些選擇和你一開始所想差異非常大,當下也不知道它代表什麼。 誠實地說,跨入財經記者,一開始從來不是我的選項。 記得大一上紀實採寫課時,當時的老師海蘭,就說,當記者後,必須選一條專精的線路,並養成知識和人脈。
Thumbnail
2023/04/20
雖然這樣講很老套,但往往回過頭來看,每段經歷、每個選擇、每一份累積,都有意義,儘管很多時候,這些選擇和你一開始所想差異非常大,當下也不知道它代表什麼。 誠實地說,跨入財經記者,一開始從來不是我的選項。 記得大一上紀實採寫課時,當時的老師海蘭,就說,當記者後,必須選一條專精的線路,並養成知識和人脈。
Thumbnail
2023/04/15
之前,一位從事業務的厲害姐姐,在得知我過去三年都在當記者後,很疑惑問我,究竟為什麼要做記者?這行不是超累嗎? 確實是啊,有無數週末、夜晚,我得在咖啡廳趕稿度過;有無數清晨,得拖著根本還沒甦醒的身子,搭上第一班前往東部或南部的列車。 但也是這份工作,帶我到了許多從未想過的地方,與從未想像的人對談。
Thumbnail
2023/04/15
之前,一位從事業務的厲害姐姐,在得知我過去三年都在當記者後,很疑惑問我,究竟為什麼要做記者?這行不是超累嗎? 確實是啊,有無數週末、夜晚,我得在咖啡廳趕稿度過;有無數清晨,得拖著根本還沒甦醒的身子,搭上第一班前往東部或南部的列車。 但也是這份工作,帶我到了許多從未想過的地方,與從未想像的人對談。
Thumbnail
2022/10/10
重點先行: 對財經記者來說,掌握財經大事、記者會,是跑線、結識人脈、寫稿根本。 對事件型交易投資人來說,掌握產業事件、提前佈局個股,也至關重要。 以下資訊平台、工具,有助於你掌握線上財經大事。
Thumbnail
2022/10/10
重點先行: 對財經記者來說,掌握財經大事、記者會,是跑線、結識人脈、寫稿根本。 對事件型交易投資人來說,掌握產業事件、提前佈局個股,也至關重要。 以下資訊平台、工具,有助於你掌握線上財經大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全新轉職投入新產業後,才逐漸意識到工作之於社會責任對我而言,佔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也從不斷反思、自我辯證的過程,更認識自己、也更了解心之所向。
Thumbnail
全新轉職投入新產業後,才逐漸意識到工作之於社會責任對我而言,佔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也從不斷反思、自我辯證的過程,更認識自己、也更了解心之所向。
Thumbnail
我發現,我紀錄下了離職前後的心境,也把如何判斷離職、好好離職寫成文章來提醒自己。隨著諮商告個段落,也透過文章來為諮商劃下句點。 但是過往將近九年的人資生涯,似乎沒有好好地梳理,只有進入休息狀態,陪伴家人兩週後開始旅行,把自己放置到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當中。 於是,想透過這篇文章,簡單地為自己整理過
Thumbnail
我發現,我紀錄下了離職前後的心境,也把如何判斷離職、好好離職寫成文章來提醒自己。隨著諮商告個段落,也透過文章來為諮商劃下句點。 但是過往將近九年的人資生涯,似乎沒有好好地梳理,只有進入休息狀態,陪伴家人兩週後開始旅行,把自己放置到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當中。 於是,想透過這篇文章,簡單地為自己整理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價值和對工作的期許,並對未來提出了一些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價值和對工作的期許,並對未來提出了一些思考。
Thumbnail
三個多月前,我辭職了。離開讓人感到內耗的地方,我充滿對未來的期待。然而此刻我發現,離開只是解決一部分的問題,而新的挑戰和困難也隨之而來。我的計劃執行狀況乏善可陳,需重新審視並持續執行。
Thumbnail
三個多月前,我辭職了。離開讓人感到內耗的地方,我充滿對未來的期待。然而此刻我發現,離開只是解決一部分的問題,而新的挑戰和困難也隨之而來。我的計劃執行狀況乏善可陳,需重新審視並持續執行。
Thumbnail
2024/2/29-告別了人生第一份正職工作
Thumbnail
2024/2/29-告別了人生第一份正職工作
Thumbnail
提離職後的第一個月,心靈的放鬆與對未來的焦慮參半;第二個月,充滿期待、每天都多采多姿地持續往前;第三個月,我卻陷入了一種「散散的」失落狀態。 其實有點掙扎要不要分享這樣的不適狀態?會不會讓讀者更恐懼辭職? 而且,我目前還在嘗試,沒有完全走出這樣的心靈低潮。 但又想想,我確實很厭倦社
Thumbnail
提離職後的第一個月,心靈的放鬆與對未來的焦慮參半;第二個月,充滿期待、每天都多采多姿地持續往前;第三個月,我卻陷入了一種「散散的」失落狀態。 其實有點掙扎要不要分享這樣的不適狀態?會不會讓讀者更恐懼辭職? 而且,我目前還在嘗試,沒有完全走出這樣的心靈低潮。 但又想想,我確實很厭倦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