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想忙得左支右絀?你也可以從從容容
大家早,我是最愛和你一起讀商業好書的老查。你可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同事在走廊上攔住你,請你幫忙完成一份報告。朋友傳訊息來,想借用你的車子幾天。很久沒見的親戚來電,想在你家叨擾幾天,需要你花時間接待。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願意說「不」
你心裡閃過一連串念頭:「我很忙」、「這會打亂我的計劃」、「但如果拒絕,會不會顯得我不夠義氣?」於是你猶豫了,支支吾吾,試圖在「想幫忙」和「該保護自己時間」之間找到平衡。最後,你很可能說了「好啊,沒問題...」,但心裡卻隱隱不安。你沒有意識到,答應的當下,就是在對你手邊更重要的事情說「不」。當你為了別人的請求而犧牲了自己的核心任務、延誤了專案,或是導致績效下滑時,才發現:當個「好人」的代價,遠比你想像的更昂貴。
相信你一定聽過:時間是最稀缺的資源,一旦流逝,就永遠消失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系統化的方法,來判斷什麼時候該對別人的需求說「是」,什麼時候該堅定地說「不」。缺乏原則地隨意答應請求,最終只會導致:
- 過度承諾 (Overcommitment): 疲於奔命,但沒有一件事能做到最好。
- 優先順序混亂: 自己的核心目標不斷被他人的「緊急」事項打斷。
- 耗盡與倦怠 (Burnout): 長期處於非自願的付出狀態,最終影響身心健康與工作效率。
建立承諾時的決策框架:七個關鍵問題
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 Bridgewater」 創辦人雷達里歐在他的書《原則》裡這麼說「原則是一種途徑,藉以應對現實,獲得人生所求。可反覆應用在各種類似的處境,達成各種目標。」面對別人對你提出的請求,你不需要每次都憑直覺或內疚感做決定,可以嘗試為自己訂下評估的原則。
如果沒有訂出原則,在回應每天諸多突如其來的請求時,將會被迫個別且不假思索地因應,彷彿是第一次經歷。若有妥善幫自己評估這些情境的優質原則,就能更加迅速地做出高品質的決策。以下七個問題能幫助你快速評估,做出符合最佳考量的選擇。
問題 1:「這件事有急迫性嗎?」
不是所有請求都需要立即回應。
請求者可能希望你馬上幫忙,這是人之常情,沒人喜歡等待。但真正的問題是:這件事真的必須現在做嗎?
同事請你幫忙修改文案,說「越快越好」。但仔細詢問後,你發現實際截止日期是下週三。這表示你可以在完成手邊工作後再處理,不需要立即打斷現在的節奏。
可以這麼做:務必問清楚真實的截止時間,不要被「盡快」或「越快越好」這類模糊字眼綁架。如果不是真正緊急,你可以說:「我下午 5 點之後可以幫你,這樣可以嗎?」
這種做法既幫助了對方,也保護了自己的計畫與節奏。
問題 2:「我有餘裕嗎?」
餘裕不只是時間,還包括精力、專注力和心理空間。
朋友請在家上班的你幫忙照顧孩子幾小時,剛好是你有重要線上會議的時候。表面上看,你可能覺得「應該可以兼顧」。但現實是:你能一邊開會一邊確保孩子安全嗎?你能在孩子吵鬧時保持專業嗎?
可以這麼做:評估你的餘裕,不要高估自己的多工能力。人的專注力是有限的,同時處理多件事只會讓兩邊都做不好。
如果你已經感到疲憊、壓力大,或是手邊有急迫任務,就該誠實地說:「我現在真的沒有餘力,但我可以幫你想想其他解決方案。」
問題 3:「我的時間取捨是什麼?」
時間就像銀行帳戶,每一筆支出都意味著你放棄了其他選擇。
假設同事請你幫忙審核一份 30 頁的報告,預計需要 2 小時。這 2 小時原本可以用來做什麼?也許是完成你自己的專案進度,也許是提早下班陪孩子吃晚餐,也許只是讓自己好好休息。
可以這麼做:在答應之前,先寫下你需要犧牲什麼。把取捨權衡具體化,你會更清楚這個請求的真實成本。
問題 4:「我會為自己做這件事嗎?」
如果你不會為自己這麼做的事,顯然也不該答應別人。
就我自己的例子來說,該排隊、該預先申請的事,我都覺得該遵守遊戲規則,即便我認識經辦人,也許可以討個方便,但我不想濫用交情。假如有人拜託我給他差別待遇,顯然我也不應該答應做我都不願意為自己做的事情。
另一個例子:如果你平常會花錢請設計師做視覺設計,那當朋友請你就你的專業免費幫忙提案時,你可以合理地回答:「這個我通常是接案處理的,但可以給你友情價。」
可以這麼做:問自己「如果角色互換,我會這樣要求對方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也沒必要答應。
問題 5:「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最糟情況會是什麼?」
樂觀是好事,但做決策時需要考慮風險。
你的朋友請你載他去機場,預計來回 2 小時。但如果遇到塞車呢?如果他的班機延誤呢?如果你的車子在高速公路上拋錨呢?最糟的情況可能讓你錯過下午的重要會議,或是讓你整個傍晚的行程全部延後。
舉例:假設客戶請你「順便」額外提供一項服務。表面上看起來只是小事,但如果這項服務出問題,可能影響整個合作關係。這時候你對最糟情況的評估就變得至關重要。
可以這麼做:問自己「如果過程中事情出錯,我能承受嗎?」如果最壞情況會造成嚴重後果,就該三思。
問題 6:「這個請求是否與我的原則有所衝突?」
每個人都有不能妥協的底線,即使是最好相處的人也一樣。
你的底線可能是:
- 晚上 8 點後不處理工作訊息
- 週末是家庭時間
- 不借錢給任何人
- 不讓他人使用你的專業設備
舉個例子:同事因為家裡有事,希望週末你替他值班,但如果你已經答應了孩子一起出遊,對孩子守諾是你的原則,那麼你勢必要拒絕你的同事。
可以這麼做:花點時間釐清自己的原則,並且把它們寫下來。當有人的請求觸碰這些界限時,你不需要感到內疚,因為這是你早已設定好的原則。
問題 7:「請求者是否別有目的?」
有些請求表面上是一回事,實際上卻是另一回事。
同事約你討論專案,但實際上是想趁機推銷他的創業想法。朋友說想請教你的專業意見,但其實是想免費獲得你的顧問服務。客戶說只是「簡單諮詢」,但最後變成要你免費提供完整方案。
這不一定是惡意,但確實會讓你付出超出預期的成本。
可以這麼做:如果對方的請求讓你覺得不太對勁,你可以先問清楚:「你具體需要什麼幫助?」或是「這大概會需要多少時間?」如果對方回答得含糊不清或不斷擴大需求範圍,這就是一個警訊。
實際應用:建立你的決策原則
現在你有了這七個問題,該如何實際運用呢?
步驟 1:建立快速評估表
把這七個問題記在手機備忘錄或筆記本上。當有人提出請求時,快速過一遍這些問題。如果有三個以上的答案讓你感到不舒服,那就是該說「不」的訊號。
步驟 2:練習說「不」的技巧
說「不」不等於冷漠或自私。你可以這樣說:
- 「我理解你的需求,但我現在真的沒有餘裕。」
- 「這週我的時間已經排滿了,下週可以嗎?」
- 「這不在我的專業範圍內,我可以介紹更適合的人給你。」
- 「我需要優先處理家人的事情,無法答應你。」
關鍵是:堅定但友善,不需要過度解釋或道歉。
步驟 3:設定預設的自動化回應
對於常見的請求類型,你可以事先準備好回應範本。例如:
- 對於工作時間外的請求:「我晚上不處理工作事務,明天上班時間我會回覆你。」
- 對於免費諮詢請求:「我的專業諮詢是付費服務,我可以先給你一些初步建議...」
- 對於臨時邀約:「我的行事曆通常需要提前一週規劃,這次恐怕來不及。」
延伸思考:建立互惠的人際關係
說「不」不代表你不願意幫助別人。相反地,懂得適時拒絕,才能讓你在真正有能力時提供更好的幫助。
健康的人際關係是互惠的。對方尊重你的時間和界限,你也同樣尊重對方。如果有人因為你的拒絕而生氣或疏遠你,那可能反映的是這段關係本身就不平衡。
此外,你可以思考:
- 建立「幫助清單」:列出你真正願意且有能力提供的幫助類型,讓你的界限更清晰。
- 培養互助網絡:當你無法幫忙時,可以連結其他能提供協助的人,這樣既幫助了對方,也維持了關係。
- 定期檢視:每個月檢視自己說「是」的決定,評估是否符合你的優先順序,這能幫助你持續優化決策品質。
結論:保護你的時間,就是保護你的人生
所謂的機會成本就是:每一次你說「是」,都意味著你對某些事情說了「不」。
這七個問題是為了幫助你成為一個更有原則、更懂得自我管理的人。當你能夠清晰地評估每個請求,你會發現:
- 你有更多時間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 你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健康,因為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
- 你減少了內疚感,因為你的決定是基於理性評估,而非情緒反應
下次當有人向你提出請求時,不要急著回答。拿出這七個問題一一檢視,答案會給你信心,讓你知道什麼時候該堅定地說「不」。
從今天起,將你的時間主導權,從別人的請求中收回來。建立你的原則,你就能成為一個更有分量、更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因為你的每一個Yes,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高品質承諾」。
你通常直覺會拒絕哪類請求?
---------------------------------------------------
我是 vocus 週三的官方主題專家老查,歡迎追蹤我的沙龍「與老查一起讀商業好書」
💡 vocus 近期主題活動
💡想成為官方主題專家?歡迎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