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快速變化的勞動市場中,企業面臨著勞動力短缺,以及科技(如 AI)可能取代基礎勞力工作和專業人才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個人必須具備能夠應對多變環境的 「全才」或「多職能化」能力。
過去的訓練模式通常側重於專業技能,導致許多人只能掌握片段的工作內容,缺乏全面性的思考。然而,未來的企業需要的是能夠全面性思考的人才,未來的企業缺的不是人而是人才。
1. 職能轉型的趨勢:從專才到全才
專業能力固然重要,但專業能力與管理能力是兩件事。專業只能讓人材在基層或特定領域專精,難以成為領導者或管理者。對於企業而言,特別是中小微型企業,由於規模較小,對員工多職能化的要求更為迫切。
當個人希望往上晉升時,能力的需求也隨之轉變:
• 在基層,需要的是專精的技能。
• 到了基層主管,則需是 通才,最好能懂三種職能。
• 到了中階主管(如 CEO),則必須成為 全才 或 多職能者(陳宗賢教授提出管理者有八大職能要精通,包括行、人、生、財、研、總、資、管),因 CEO 的職責是帶動、決策與總體經營目標規劃,過於專精將無法進行整體規劃。
多職能的養成同時能幫助企業 去除組織慣性(僵化的思維),這是源於過度依賴經驗法則,可能導致本位主義、部門對立和排斥的現象。
2. 核心思維:當責主義與自我價值創造
在個人層面上,「帶得走的能力」的核心在於 觀念與心態。具備 當責主義 (Accountability) 是精英人才的關鍵特質。
• 當責 (Accountability) 等於 負責乘以績效,其中「負責」代表態度(價值觀),「績效」代表貢獻(實施分權管理之績效)。
• 具備當責概念的人,會把一份工作視為 「自業」(自己的事業)來看待。當人把工作當作自業,他會熱愛工作、會不斷精益求精、尋求變革與提升,進而創造出更高的價值效應。
每個上班族都必須創造 可被重用價值,這樣雇主才不會持續用低薪壓抑員工。這個價值不是靠學歷、年資或專門技術,而是靠對工作的投入度、變革度與精進度。
3. 關鍵軟實力:管理、溝通與談判
除了專業技能和多職能發展,以下軟實力也極具轉移價值:
• 專案管理與邏輯思考:
◦ 專案管理的核心是 「以終為始」(〈與成功有約〉書內建立之觀念),即從結果反推達成目標的步驟。
◦ 專案管理是一項技能,包含進度管理、成本管理、團隊管理與自我管理。
◦ 邏輯思考是所有職場技能的基礎。在決策時,需透過 慢想 來梳理邏輯,因為 快思 想出的結果約有八成是錯誤的。
• 溝通說服與談判:
◦ 談判技巧被認為是 CP 值最高的投資之一。
◦ 談判、溝通與說服能力是主管必備的,著重在 溝通協調、進度控管、待人接物 等。
◦ 談判應著重在建立思想,技巧只是輔助,重要觀念如不應該以二元論思考,以及贏者不全營、輸者不全輸等等。
• 寫作技巧:
◦ 寫作能力對於傳達想法和觀念至關重要,也是一種能快速提升說服力的方式。
◦ 在職場上,多數溝通需要透過文字(如 email、公文),因此寫作功力與溝通的品質有很大相關性。
--------------------------------------------------------------------------------
貳、 個人的能力訓練與培養方式
能力的養成不僅需要企業的系統性投入,更需要個人自發性的學習與實戰。
個人必須具備 終身學習 的觀念,不能只依賴學校學到的知識。
• 從實戰中學習(做中學):
◦ 工作中有源源不絕可學習的事物,重點是克服自己的弱點。
◦ 應將重心放在工作上的核心事務,避免下班後才想唸書彌補不足,這屬於本末倒置。
◦ 對於新手主管,應將任務 切碎,讓新人花一點努力就可以執行,從完成小事開始累積成功經驗,著重於下屬的教育訓練是最重要的,除訓練下屬的能力之外,還要訓練自己教學的能力。
• 在位訓練與指導:
◦ 主管應主動發現員工弱點,並進行針對性的在位訓練,每天只需 5 到 10 分鐘即可。
◦ 與其讓新人從頭開始長時間培訓,不如一開始就進行簡短的針對性指導,讓員工慢慢步入正軌。
• 模仿與學習:
◦ 成功是建立在巨人的肩膀上。應虛心求教前輩,可以很快學會別人幾十年的經驗。
◦ 學習技能是一種習慣,透過觀察和模仿可以複製別人的技能。
• 刻意練習與突破瓶頸:
◦ 不能只憑本能做事或重複一成不變的練習。
◦ 當遇到瓶頸時,需要 從側面的方法 來提升能力,而非繼續用老方法埋頭苦幹。例如,跑步遇到瓶頸可以改為重訓或衝刺,寫作遇到瓶頸可以學習行銷、平面設計等。
• 將工作轉化為資產:
◦ 最好的資產是人力資源,因為人是無法被輕易搶走的。
◦ 將工作轉化為資產的另一個方法是 寫作。透過寫作可以將專業知識系統化,作為未來的素材累積。
--------------------------------------------------------------------------------
參、 精進能力的個人策略與心態養成
要成功在職場上精進,需要具備策略性的思維,並專注於 「自動自發」 地創造價值。
1. 掌握決策權與時間管理
上班族應學習 折疊時間 的概念,讓時間產生複利效應。
• 創造時間而非消耗時間: 應勇於創建能夠創造時間的項目。例如,培訓員工成長是 創造時間,而替員工做決定則是 消耗時間。
• 自動自發與抓重點: 成為一個自動自發的人,關鍵在於能表現出有 「抓到重點」,知道老闆真正關心的是什麼(通常是賺錢與公司未來發展)。
• 專注貢獻: 工作的目標在於 貢獻,如果無法勝任高難度任務,至少要避免客戶投訴到老闆頭上,讓老闆安心,即是幫他爭取時間和空間。
2. 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在職場中,應盡量爭取當主管的機會。如果目前領域已達到 10% 的專家等級(例如有專業證照或當上小主管),此時跨領域才有意義。
• 跨領域學習的門檻: 跨其他領域時,至少要達到該領域 的強度才夠用。例如,理工科背景的人,寫作功力只要比旁邊的人強就夠用,主要幾個技能的專業度至少達到該領域的前25%,才較能產生加乘效果。
• 挑戰困難與讀書: 在職涯早期,應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在 困難的事情 上。讀困難的專業書籍是職場的捷徑,因為能夠改變思維,讓看事情變得清晰且精準,考取專業證照也是主要的捷徑之一。
• 溝通的精準性: 溝通的藝術在於讓對方能夠聽得懂。專業人士需要學習如何 把困難的事情講得簡單,將行話轉化為易懂的語言,除了聽懂之外,多多練習口語表達也是重要的。
3. 職場上的個人修煉
• 放下身段與謙虛: 不必要的自尊心是進入職場後該快速磨掉的個性。自尊心過強的人很容易被激怒和被利用。謙虛和放下身段,能夠讓你學到更多。
• 角色扮演與彈性: 職場是一個 秀場。應該扮演對自己最有利的角色,將工作與個人生活切割開來。
• 打破框架: 質疑職場中既有的框架(如年齡、性別、資歷的限制),並透過一個月內用盡全力來測試這個框架是否為真。打破框架後,應回頭制定 屬於自己的規則。
• 避免成為慣員工: 培養硬實力(如專業技能和高獲利價值技能),讓老闆不敢隨意交付低產值工作,專心做真正有價值的事情。
--------------------------------------------------------------------------------
結論
在職場的旅程中,成功的關鍵在於 態度、學習與實力。專業知識僅能讓人勉強生存,要「活得好」,必須懂得待人處事與職場的潛規則。
個人應專注於 創造可被重用價值,並以 多職能者 的方向發展。透過 刻意練習,持續精進 管理、溝通、決策 等核心能力,才能在職涯上不斷躍遷,從而掌控自己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