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敬、清淨、平等、慈悲,這就是正法。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 . 二卷 ... 十卷 ... 二十卷 ... 三十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九卷
~ 淨空法師講述
請看第七十七面,科題是「合頌後三願」,第二個小段,「分頌三願」。這兩首偈是別頌,「常隨佛學」:
【經】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講】這是第一首。
【經】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講】這兩首偈含義非常的豐富,而且也非常的精闢。前面一首是隨現在的佛學,後一首偈意思非常明願,是隨未來佛學,現在的佛好懂,未來佛就難懂了。我們要學現在、未來,當然也就包括了過去,所以是三世諸佛。
經文當中特別提出要「修習普賢圓滿行」,「行」這個字念去聲,當動詞講,就是行持、思想、行為,當作動詞來說。普賢行就是說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整個經裡面都是普賢行。所以本經自始至終,經一開端,我們看到是普賢菩薩,經到最後圓滿的時候,也是普賢菩薩,普賢代表圓滿,所以本經有圓滿的理論,有圓滿的修行方法,也有最圓滿的境界。如果能夠依照這部經修行,在過去一般講,都是屬於圓頓大根性的人。這是一點都不假的,確確實實圓頓大根。
可是這部經實在是太大了,在本省除了李老師在台中講了有二十多年,他老人家是從民國五十四年或五十五年講的,整整講了二十年。在台北從民國六十年開始,我也講這部經,也是一直講到現在。南老法師也講過一個時候,都沒有講圓滿,這是經文太長了。所以這部經講圓滿不容易!要能聽到圓滿的當然更不容易。即使從頭到尾聽一遍,我們對於普賢行才不過有一個皮毛的概念而已,談不上圓滿。
實在說,如果真正講修普賢行,至少也要把這部經,從頭到尾聽上個十遍。說實在話,今天我們福太薄了,我們沒有機會來常講、來常聽,這是福薄。在從前講這部經,多半都是在叢林寺院裡面,它不是對外講的,它對內講的,一個寺院裡面住眾多則三、四千人,少也有四、五百人,從前寺院叢林,它就像個學校一樣。
根據我們這麼多年的經驗,我們估計一下這部經,從頭到尾講一遍,大概需要二千五百個小時到三千個小時,如果每天講八個小時,一年圓滿;要講四個小時,兩年圓滿;要講兩個小時,四年圓滿,每天講兩個小時,四年可以圓滿,所以這部經就相當的難得。今日之下,我們要想聽一部圓滿的,實實在在不容易,沒有法子聽圓滿的,實在講就是聽一座、就是聽一次都不容易,畢竟它是圓教一乘。
所以,在目前這個環境之下,我們只能夠選讀、選修,採取這個辦法。在選修當中最完善的,當然是《四十華嚴》,末後《普賢行願品》全部的經文四十卷。實際上這也相當可觀。再沒有時間,那就是這一章,就是我們現在念的這一本。
這一本詳細的註解是《別行疏鈔》,經文完全相同,註解註得詳細,而且《別行疏鈔》是權威的註解,是全經精華之所在,我們有這一部也就夠了。但是這一部自己去看,我覺得看的遍數是愈多愈好,一遍兩遍是決定不夠的,二十遍、三十遍這是勉強,能夠把它看上二百遍、三百遍,你必定有悟處。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了,熟透了的時候,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往往有不思議的悟入,他能入這個境界,可見得熟很要緊。所以一定要多讀,要常常讀誦。這是我們講到修習普賢菩薩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所謂是過去、現在佛,怎麼樣供養法?我們在前面都講過,長行文裡講過,供養裡面最重要是修行供養,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那是真正的供養。
如果更能將這一部經,發心宣揚流通,那就是更為殊勝的供養了。這樁事情我們現在也都在做,可是做得不太積極,若有若無。我們講堂裡面講經,這是供養,我們印經與大眾結緣,也是供養,怎麼說供養得不夠積極?我們沒有把全部的精神,用在這上面來學習,果然能夠學習,那就是真實的供養。這一首講過去、現在佛。
下面一首,「未來一切天人師」,天人師就是佛,這是講未來佛。未來佛是誰?就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當作佛,現在他雖然迷惑,幾時覺悟了,他就是佛。佛與凡夫只有迷悟不同,所以將他安立一個假名叫佛,叫眾生,其實無佛也無眾生,悟的時候叫他做佛,迷的時候叫他做眾生,因此佛界與眾生界是不增不減,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如何隨未來一切諸佛學?長行文說得明白,長行文裡講得很仔細,講的隨佛、隨菩薩、隨聲聞、隨緣覺、隨六道眾生,一切眾生只要有一點小小的善,我們就應當要隨喜、要隨學,何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善學的人,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都能成就自己。一切眾生有善的這面,我們隨他學,我們隨著學習;如果是惡的那面,我們見到、聽到,我們能夠深深地反省,自己不做惡,那也是隨學。換句話說,順逆都是增上緣,就看你自己會不會。
實在,在這品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示現的固然有許多是順境,也有許多是逆境。換句話說,有許多是善人,也有不少是惡人。像我們讀過的,大家還能記憶的,勝熱婆羅門就是個外道,愚癡;甘露火王瞋恚,惡人,魔王,殺人不眨眼的,瞋恚心極重。伐蘇蜜多女貪欲重,遍行外道,這都是示現的逆境,示現的惡行。
你看,善財去參訪,他們也是善知識。換句話說,無論在順境與逆境裡面,學佛的人學什麼東西?諸位總要記住一個原則,我們在境界裡面修誠敬,我們以真誠、恭敬待人接物,這就是禮敬諸佛,前面跟諸位說過。以誠敬之心,修我們自己的直心 (就是平等心),修清淨心、修大慈悲心,這就是普賢行,普賢菩薩誠敬、平等、清淨、慈悲,就學這個。
「一切意樂皆圓滿」,這句是講學所因 (前面是講所學的),我們要跟三世諸佛來修學,你把一切眾生都看作未來佛,你的誠敬心才能生得起來,誠敬是性德,而後你所修學的,就是大經裡頭常常讚嘆的「稱性起修」。如果我們將誠敬的心失掉了,不管你修什麼行,就不稱性。不稱性的行不是圓滿行,稱性的行是圓滿行。
我們以布施做個例子,你布施一塊錢很少,可是你稱性,你這一塊錢的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圓滿的。所以不在布施的多少,在你布施的心,它能把你這個事遍滿虛空法界。如果不稱性,你布施得再多,一千萬、一憶萬,它落在數量裡頭有限,這個功德不大,是有限的,稱性是無限的。所以你要會用心。一切意樂皆圓滿,這是學所因。
末後是結成隨學,「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末後這句是果報,也就是我們隨學的目標之所在。在《大疏》裡面講,我們通常稱《別行疏鈔》為《大疏》,「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三惡道迷得太重,業障太重,發菩提心不容易。所以唯有人天兩道能發菩提心,能修十善業,能得四果,能得無上正等正覺。可是,這地方又必須要跟諸位說明,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在西方極樂世界完成,這是不可不知的,也是本經最殊勝的義趣之所在。
請翻過來看下面第九願,「頌第九願」,就是恆須眾生。
【經】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講】這是第一首。
【經】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講】這兩首是頌恆順眾生。說到眾生,特別是閻浮提眾生,我們在《地藏經》許多次的經文裡面看到,所謂「剛強難化」。菩薩若不能恆順眾生,不但要順,要恆順;偶爾順容易,恆順就不容易。而且這個恆順不是一生一世,是生生世世。
我們的修學,不是在一生一世就成就,而是多生多劫才能夠成就。多生多劫在六道裡面,我們住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諸佛如來真正慈悲到極處,從來沒有捨離過我們。我們在人天,他在人天教化我們;我們在惡道,他在惡道誘導我們,沒離開我們。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是自己的業障習氣太重了;佛順我們,我們幾時要能順佛,我們就成功了。說佛順我們,我們不肯順佛,所以不能成就。今天要是果然覺悟了,我們從今天起發心順佛。
順佛怎麼個順法?依照這部經典修行就是順佛。這部經典教我們怎麼做?教我們現在要修十大願王,要修禮敬、要修讚嘆、要修供養、要修懺悔,乃至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一直到普皆回向。我們修學這些的目標,統統歸到西方淨土。我們能發這樣的心,努力去做,這就叫隨順佛了。這一隨順佛,我們這一生必定成就,一往生之後,那個功德利益大家都曉得,我們一三五常常在這裡討論《彌陀經》,《彌陀經疏鈔演義》說得太詳細了,這種功德利益不可思議。這個大義明瞭了。
我們看經文,「所有十方一切剎」,這是先將所依的剎土、就是世界,先標示出來,太廣大了。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這裡面所有的眾生,我們統統要順他,要恆順。
「廣大清淨妙莊嚴」,凡是修學普賢法門的,才能真正見到十方諸佛國土清淨妙嚴,為什麼?因為普賢心是清淨心,心清淨,身就清淨了。所以會修行的人,禪宗常常講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就是清淨心。心淨則身淨,身心清淨,外面境界無一而不清淨。
所以善財童子涉獵所有的境界,全是諸佛清淨妙嚴淨土,無有一處不是淨土。我們在那裡看,有善有惡,善財童子看純善無惡,他跟我們的看法不一樣,與我們的感受不相同。我們見到一切境界生煩惱,生喜怒哀樂,喜怒哀樂統統叫煩惱。善財童子接觸外面境界,他生清淨心,他不生煩惱,他生智慧、生清淨心,所以他眼光當中都是清淨妙莊嚴的國土。這是我們要懂得的。我們念佛幾時念到一心不亂,就入這個境界了,這個境界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
下面兩句是講「眾會」,眾就是大眾,大眾聚會的場所就叫做眾會。九法界有情眾生,不單單是人天、畜生、餓鬼、地獄,有的時候我們把地獄除外,其實地獄也一樣,都是有它的社會組織,有它的社會生活,它不是獨立生活的,彼此互為依緣,互相依靠的。
我們一個人在社會上,我們穿的衣服有專門紡織、裁縫,我們必須要依靠他才有衣服穿;我們每天吃飯,有農夫農耕種植,沒有這些人,我們就沒飯吃了。所以,一個人在社會上是要依靠多多少少的人,這叫眾會。就說明九界有情眾生的生活方式都是群體的,決定不能離開團體,決定不能離開社會,不能單獨生存的。縱然你一個人在山林裡面,不接觸其他的人,山林也有野獸,也有樹木花鳥,還是一個社會。總而言之,你沒有辦法脫離,那還是一個社會,依然是眾會圍繞。此地所舉的例子,是舉那些菩薩眾,「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這是講順佛,主要是順菩薩眾,那些菩薩圍繞著佛,我們要隨順菩薩。
第二首偈,隨順一切眾生,「十方所有諸眾生」,這個範圍就非常非常的廣大,聲聞、緣覺,下面是六道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這句是說明菩薩修學的意願。我們為什麼要學佛?我們學佛的目的,是希望十方三世所有眾生能夠離憂患,能夠離苦得樂,換句話說,我們的修行不僅僅是為自己,這就是普賢行,我是為大眾來修學的。
換句話說,我自己多受一分苦難,眾生就少受一分苦難,所謂代眾生苦。雖然眾生各有各的業報,我們代不了,但是我們這個心是圓滿的,我們真正有心代他受苦,可是能力做不到。心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的,那你就是念念圓滿功德。因此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所受的一切苦難,也就自己能承受得了,自己不會怨天尤人。為什麼?代一切眾生來受苦,這是菩薩的意願,是自己的意願。
「獲得甚深正法利」,利是利益,唯有信願圓滿,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的就是「甚深正法」,太難太難了!現在在這個世間邪法太多了,就如佛在《楞嚴》上所說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邪與正,很不容易辨別,這點對我們修學關係非常非常之大。我們發的好心,如果要是邪正不辨,走上了邪道誤以為正,我們一生的修持,不但是白費了,恐怕還要招來許許多多的罪業,要招得許多不如意的果報,這是我們必須要謹慎、要小心、要辨別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當我們沒有能力來辨別的時候,有一個方法,只要你常常讀誦大乘經典,你在待人接物的時候,可以拿著經典做一個標準來比較比較,如果與這個標準接近,這是正法;如果與這個標準相違背,決定是邪法。
可是邪師手段很高明,表面上做的他樣樣都如法,你不容易看得出來,他用的心不正,外表上的形式很正,用心不正。用的什麼心?名聞利養,那就是邪。心邪,法沒有正的;心正,法沒有邪的,決定是正法。
正心決定是利益一切眾生的,捨己為人,絕對不是自私自利。所以在發願修學過程當中,必定能夠獲得甚深正法的利益。這個甚深正法,也就是我剛才跟諸位講的誠敬、清淨、平等、慈悲,這就是正法。

「滅除煩惱盡無餘」,煩惱是貪瞋癡慢,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這都是我們所謂的成見,成見很深,這都是煩惱的根源。只要獲得正法,心正了,心地清淨、平等、慈悲了,所有的煩惱才能從根拔除。
再看末後這一願,就是「普皆回向願」,這一願,諸位可以從註解裡面得知,它這個文很長。
【疏】頌第十願,前略後廣。
【講】前面九願,偈頌都非常地簡單,可是第十願普皆迴向,文就長了,非常地詳細了。
【疏】此下大願亦是伽陀,回向與願大同小異。所言異者,謂回向要有功德能回。發願無有功德亦可要誓。」
【講】發願是無有功德也可以發願,這就是回向跟發願不一樣的意思在此地。
【疏】同者,回向以願為體,總願別願皆回向故。今是回向大願。
【講】這兩行給我們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就是向下廣偈來讚頌普皆回向這一願。這一願裡面有「別發大願」,一共有十個小科目,這十個小科目統統是普皆回向,一個大願裡面開出來的,的確前面說得簡單,後面說得詳細,把普皆回向的意思,圓圓滿滿的用偈頌體裁給我們補出來了。請看經文:
【經】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天龍夜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講】這在科判裡面是第一段。「受持願」也叫做護法願,註解裡面:
【疏】按十地經,有十大願: 一供養。二受持。三轉法輪。四修行二利。五成熟眾生。六承事。七淨土。八不離。九利益。十成正覺。
【講】本經後面的偈頌,與《十地經》這十大願相同,意思完全相同,但是次第不一樣。《十地經》裡面第一段講供養,我們這兒第一段受持,所以順序不相同,意思都相同。
偈頌第一句是講菩提,「我為菩提修行時」,我們為什麼要修行?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善財童子每參訪善知識,第一句話就說 : 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換句話說,我是為修學這個,是要為無上菩提,我們修的是這個。所以這個目標純正無邪、清淨不染、覺而不迷,我們修這個。
「一切趣中成宿命」,這就是受持佛法了。我們不管在那一道,因為學佛不是一生,生生世世,無論我們是什麼樣的身分,在那一道是以那一種身分,要緊的是要知道宿命。為什麼?知宿命就不會退轉。如果我們再把範圍再縮小一點,那就是知因果,知因果也就是知宿命。我們一定明瞭,善因結善果,惡因得惡報,清淨因一定得清淨果報,這就是成就宿命智。唯有深明因果的人,對於自己的修學 (就是學佛),才能有堅定的信心。
「常得出家修淨戒」,出家,前面跟諸位說過,家有四種,此地所說的出家不是指我們自己的家庭,不指這個。如果要指這個的話,我們展開前面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五十三個人,只有五個出家的,其餘絕大多數沒出家,那這話就講不通了。此地出家是講出無明之家,出煩惱之家,換句話說,有在家出家,他身示現的是居士身份,在家,實際上心出家了,他出了煩惱家,出了無明家,是講這個,這才叫修淨戒。「淨戒」以本經來說,「梵行品」是淨戒,「淨行品」也是淨戒;淨行品是初學的,梵行品是菩薩戒、心地戒,這是《華嚴經》本經裡面所說的。
下面這一句,「無垢無破無穿漏」是講持戒清淨莊嚴,戒律清淨,不破戒,不漏取戒,就是條條戒都修得圓圓滿滿,清清淨淨的,這是講心地戒品,這是修行的根本。這兩句也就是護法。所以我們要護持佛法,護什麼?護自己的身心清淨,就是護法。為什麼?清淨心就成佛,身心不清淨就成不了佛了,無上菩提就不能證得。為了要求無上菩提,必須要護自己的身心清淨,要明白這個道理。
底下是講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以及所有一切眾生,「悉以諸音而說法」,這是願受法輪,受是接受。從這一首偈來看,真的,確確實實這是不可思議的華嚴境界。我們過去在彌陀淨土裡面看到西方極樂世界,情與無情同宣妙法,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這個地方也是的,情與無情沒有不說法的,「悉以諸音而說法」,統統在說法。
我們自己見色聞聲要能開悟,怎樣才能開悟?心清淨就開悟了,六塵說法你就悟入了。我們今天實在講,六塵確確實實在說法,可惜我們自己的心不清淨,所以一天到晚接觸不但不開悟,反而增加煩惱,增長煩惱。心地清淨的人,在這境界裡面增長菩提,心不清淨的人,在這境界裡面增長煩惱,這是完全不相同的兩個境界。這是一個意思。可是從另一個意思來說,就是你自己發大慈悲心,為一切眾生說法,這個意思也能夠講得通。
所以這一首偈子有兩方面的意思。但是前面的意思深,必須要自己真正證得理一心不亂了,就入這個境界。入了這個境界,曉得我們現前的世界與華藏、與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兩樣。雖然沒有兩樣,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如同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樣,還是要求生西方世界;依舊這句佛號,二六時中不間斷,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的佛號沒中斷。
第二個意思,是勉勵我們自己要效法菩薩們,我們把自己所學到的一點一滴要輾轉流通,為人演說,這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不要看小了。
你讀讀《金剛經》,《金剛經》上不是明白告訴我們,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為人說四句偈。我今天想布施,想修個大布施,我又沒有那麼多大千世界七寶,可是你聽了這句佛法,你把佛法轉告給別人,講給別人聽,這功德已經超過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決定沒有妄語。
所以會修福的人,就常常把自己懂得的這一點佛法,時時刻刻講給別人聽,勸別人學佛,尤其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個福報之大,大概也像經上講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都說不完,福報太大太大了。
再看下面這一首「修行二利願」:
【經】勤修清淨波羅密。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講】這首偈頌裡面,有兩句是非常有名的,也就是過去許許多多的大德,常常在經論裡頭引用,就是末後這兩句,「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前面兩句是「勤修清淨波羅密」,十波羅密裡頭沒有清淨這兩個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清淨」怎麼講?十波羅密都要清淨,唯有清淨才叫波羅密。「波羅密」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究竟圓滿,就是這個意思,究竟圓滿的意思。由此可知,修十波羅密是要用究竟圓滿的清淨心來修,為什麼?這就是大菩提心的顯現。
「恆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完全顯露。心要不清淨,我們的菩提心就迷失了。這點非常非常的重要,希望我們要特別注意,二六時中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保持自己的心地清淨,剛才講了就是護持三寶,護持佛法,心決定不染污,決定不動搖。下面兩句是講行業。前面兩句是二利行,自利利他,是體,清淨心是體。
「滅除障垢無有餘」,「障」通常我們講煩惱障、所知障,或者所謂三障: 惑障、業障、報障。二障與三障都是所有障礙的歸納,障礙我們的菩提心,障礙我們的本性。「垢」是煩惱的總代名詞。一切障礙、一切煩惱統統要把它滅除,要把它斷盡。
「一切妙行皆成」,一切妙行就是說的我們平常待人接物、起心動念。我們現在不妙,為什麼不妙?我們待人接物、起心動念都不清淨。假如有一天我們待人接物、起心動念,統統是清淨的,那就妙了。像諸佛菩薩,他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他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叫妙行。示現跟我們一樣,也穿衣,也吃飯,也應酬,也有喜怒哀樂這些表情,他心清淨不染著。我們不行,我們染著,他不染著,這個心就妙,染著就不妙了。
他為什麼不染著?前面一首好好地念念就曉得了,他勤修清淨,不捨菩提心,又斷一切煩惱,所以他的行妙!斷煩惱而能夠示現煩惱,示現煩惱,上一次跟諸位說過,涅槃行裡頭五種行叫病行,那是裝出來的,裝給我們看的,不是真的他有煩惱,他是裝給我們看的。就像《華嚴經》裡面,剛才我舉的那幾位,那都是示現的病行。
其實他們那有貪瞋癡?故意示現的貪瞋癡。換句話說,示現這種境界,幫助我們自己修清淨心,讓我們在這個境界裡考驗考驗,我們動不動心?起不起念頭?如果真的不動心、不起念,這個考試及格了,通過了。假如又起心動念,那好了,你不及格,你還得留級,不能向上提升,就是這個意思。那是示現,並不是他真正如此,那有佛菩薩不斷煩惱的道理!尤其是身為菩薩法身大士。
「世間道中得解脫」,世間這兩個字包括的範圍也非常之大,通常佛法裡面講有情世間,這講我們六道,六道凡夫;器世間是講我們的生活環境、物質環境,叫器世間;第三種叫智正覺世間,智是智慧,智正覺世間是講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他們最低限度都已經證得了正覺。所以這三種世間。這三種世間裡面都得到解脫了,解脫就是自在。為什麼得到自在?因為他不染著。所有煩惱不自在,都是染著而生的,佛法常講執著、著相了,只要有執著,你就不得自在,破除執著就得自在。
所以,小乘人破我執,他得自在了。我們常講他得半個自在,什麼叫半個自在?三界六道裡面他得自在了,我執破了,法執沒破,所以他在智正覺世間沒有得自在,他在有情世間得自在了,智正覺世間沒有得自在,所以叫半個解脫。假如我們對一切法也不執著,我執破了,法執破了,那就得大自在。所以三種世間通通得解脫、得自在了。
底下這兩句話是比喻,「猶如蓮華不著水」,蓮華,佛門裡常常用它表法,它是生長在池塘的裡面,池塘下面是泥土,根生在泥土裡面,泥土就代表六凡世間 (就是六道);泥的上面是清水,水就代表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就是智正覺世間;而蓮花開在水上,不但是六凡他不執著,四聖也不執著,這是真正得解脫了。這個境界就是《華嚴》裡面所謂的一真法界。
所以,一真法界在十法界的上面。十法界裡的佛,他執著是個佛,不錯他是成佛了,成的是藏教、通教、別教的佛,他不能成圓教的佛,為什麼?圓教的佛是在水的上面。藏教、通教、別教的佛,好像蓮花的花苞在水裡面還沒有長出來,所以他叫做正等正覺,不能叫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的花開在水的上面,蓮花代表這個意思。所以佛門裡面常用蓮花表法,一看到蓮花,我們就想到經上講的「猶如蓮花不著水」。
密宗裡頭有一個咒語,等於淨土裡頭阿彌陀佛的聖號一樣,我們顯宗裡大家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密宗裡頭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它的意思就是這一句,「猶如蓮花不著水」。唵是身,是我們身體;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這是外國的文法,倒裝句子,身、蓮花、保持、意;我們中國的意思是,保持身意像蓮花一樣,豈不就是這一句「猶如蓮花不著水」。
所以念六字大明咒,一定要生起這個意念,不管在什麼境界現前,一念這個咒,心就清淨了,我們不應該染著,身心都不染著,他心立刻就得清涼自在了。正如同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定要曉得這個意思,皈依無量覺。覺就是不著水,一著了就迷了,水都不著,怎麼能著泥?水是四聖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都不著,何況六道凡夫?所以這個比喻非常之好,比喻得非常好,這是身心真正清淨。
「亦如日月不住空」,這也是一個好的比喻。太陽、月亮非常光明、明亮的,它不住空。它在空中示現不住,不住就是不著,它連空都不著,有當然更不執著。不但不執著有,連空也不執著,取這個意思。空有兩邊都不執著,這不得已才說它是個中道。
其實中道有沒有?中道有名也沒有實,如果你要執著有個中道,又錯了!你把空與有當作一邊,這一邊又建立一個中道,又執著它了,還是錯誤。所以諸位要深深體會這兩句偈的意思。一切都不著,這是佛菩薩;著了空,聲聞、緣覺著空,六道裡面四空天的天人著空;色界以下的都著有。
唯有佛與大菩薩知道諸法實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能真正做到一切都不執著,連那個不執著也不執著。你要說我一切都不執著了,你執著個一切都不執著,還是個麻煩事情,這個病不能斷根,不執著這個念頭也沒有!註解裡面主要是給我們說明,配合《十地經》十願來講,解釋得很清楚,有行體、有行業、有解脫、有行相、有比喻,解釋得非常之好,簡單厄要。再看底下一段:
【經】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講】這是「成熟眾生願」。離苦,因與果統統要離,凡夫只看到苦果,他想離;他不知道離因,不離苦因,那個苦果怎麼能離得了!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第一句「悉除一切惡道苦」,我們就明瞭著重在因上,所有招來苦報之因,我們要遠離,離了因,我們就不會有苦果了,這才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
「等與一切群生樂」,等是平等,前面是離苦,這是得樂。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菩薩的宏願,也是菩薩的大行,這是真正慈悲。我們盡心盡力幫助別人離苦得樂,幫助別人離苦得樂,要常常為眾生著想,不要常常為我著想,為我著想就做不到了,常常替他設想。我要是他,我應該怎麼個做法,我應該希望別人怎麼幫助我,要這樣才行。所以第一個要捨我,要無我,才能夠真正地為他,有我就不能為他,無我才可以為他,才真正能夠幫助別人離苦得樂。
說到離苦,要離得乾淨,講得樂,幫助別人得樂要平等,這個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平等,我們這個心才不失清淨,雖幫助別人,不失自己的清淨心;心不平等,雖然幫助別人得樂,自己心染污了。所以一定要生平等心,幫助一切眾生,可是在事上,當然是不會平等的,心要平等。事上為什麼不平等?因為你幫助他,他很樂意接受;有人你幫助他,他還不接受,那就沒有法子了。不接受的,菩薩想幫他幫不上忙,他不接受,不肯要你幫助。所以在事上不平等,眾生的業力、福報有差別,菩薩用心決定沒有差別,決定是平等的。
下一句講時間長,「如是經於剎塵劫」,不是一天兩天。剎塵,剎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佛剎把它磨成微塵,一塵是一劫,無量無邊劫,數不盡的,永遠是這樣地幫助別人,利益眾生。這講時間無有窮盡,不是短時期的。
「十方利益恆無盡」,這是講空間。時間是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永無中斷,空間是十方,廣大無邊。所以你要修普賢行,你要以這種心態,去為十方三世一切眾生拔苦與樂。
「我常隨順諸眾生」,這句非常地重要,這是總結。為什麼能做到長劫地幫助眾生?因為他修隨順眾生這個大願。
「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這三句是總結長時所成就的殊勝因果,這也就是《十地經》裡面十願的第五,成就眾生的大願。凡是於眾生有利益的,我們必須要盡心盡力地去幫助他,幫助他絕不為自己的利益,幫助別人當中修到忘我;唯有忘我了,心才真正的清淨平等。
諸位要曉得,有我就不平等,有我怎麼?我比別人總要高一點。所以有我就有我慢,我慢是與生俱來的,不要學的;我、他,不管他那點好,我還有個長處他沒有的。這有什麼法子!所以不會平等的。無我才能平等,有我就不平等。所以在服務一切眾生裡頭修什麼?破我執。念念只想眾生的利益,就把我忘掉了,這個功德無量無邊。如果念念別人的功德,還常常想著我,那就糟了,那就永遠是凡夫,永遠不能出離六道。說老實話,我們生生世世修行,就是因為處處太愛我了,處處念頭沒有把我忘掉,所以生生世世的修行到今天還成這個模樣;到那一生把我忘掉了,你這一生就成就了。
今天晚上講到此地。我們明天舉辦放生。今天我也跟他們去買鳥,我到那裡去一看,我沒想到現在還有什麼鳥獸公司,我一看真是不得了!我想這個鳥獸公司是專門為放生人而設置的,因為我們常常放生,他就拚命抓鳥;我們要不放生,他們就不抓了。所以我們現在不但不是放生,是害生,這個意義完全喪失掉了。
諸位要記住,世間確實有這些人,我就想到有一年我在台中蓮社,李老師講經,外面人拿了海龜放在我們講堂的門口,這麼多聽經的人不能不買;價錢之高嚇死人!可是人多,大家出一點就買了,第二天放生。到第二天晚上講經,又送來兩隻,李老師說不行不行,決定不買。你今天買了,他明天又會多抓幾隻來,為什麼?這個銷路好,馬上就能拿到錢了,這是類似欺詐。所以你不買,他就不抓了。所以那個鳥獸公司,假如我們台北,這麼多佛教徒要不放生,鳥獸公司就倒閉了,他就不抓了,少害一些眾生。
真正放生的意思是什麼?你們家庭主婦,每天早上到菜市場買菜,看到活活潑潑的魚跟鳥,你買來就放,這是對的,人家抓來賣了吃的。那個鳥獸公司是專門賣給你放生的,這大錯特錯。這是我向諸位提出一個警告。所以今天我就沒有買,我看了很難過,沒有買。我們這次放生的錢不少,我就交給同修們負責。明天不參加郊遊的同修,你們明天去放生,我們分兩批來進行。而且放生要注重真正放生的意義,不要搞錯了,不要搞放生變成害生。好,謝謝諸位。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三十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往生淨土要訣 : 信願持名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