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面對【學習障礙/情緒障礙學生的家長】工作指南

接案或學校授課與輔導經驗多了之後,最讓各位老師和助人工作者頭痛的不一定是孩子在班上出現的狀況,反而可能是「不曉得如何回應家長」。不論是家長打電話到學校客訴老師,還是家長私下聯繫老師,說要討論孩子的狀況,有時光面對家長,就已經一陣壓力襲來。以下結合過去自身和家長合作的經驗和EFT取向的人本觀點,簡述一下與家長工作的步驟與原則,提供各位學校工作的老師與助人工作者(以下以「夥伴」代稱各位)參考。
1. 傾聽家長描述孩子狀況。
家長會找各位夥伴,第一個談的內容往往是孩子在家發生什麼事?去學校上課的困難是什麼?希望各位夥伴協助管教孩子的部分是什麼?通常都是以孩子的狀況做為內容的陳述,夥伴們可以先聽完之後用一兩句話摘要孩子的狀況,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心理師聽懂了!」
2. 聚焦理解家長的困境。
老師在聽完家長描述之後,要先知道,家長會找你,不全然是因為孩子的狀況,更大一部分是因為家長「管不動孩子」所以「不知所措」,面對管教議題時有很大的挫折,怎麼管,怎麼都沒用,在面對孩子狀態或問題行為時會感受到很大的困境,老師要進一步理解家長的困難和面對困境的心情是什麼。
3. 同理、情感反映家長的心情。
通常家長面對孩子的狀況,第一個反應是擔心孩子未來是否會適應社會困難,工作不順利?所以會有的心情是擔心、焦慮。再來有些家長會內疚自己把基因傳給孩子,或者覺得自己沒教好小孩,因而挫折。甚至孩子的狀況比較長期或難以改善時,家長會對自己管教的能力感到失望,也對孩子的表現失望。這些心情都是各位夥伴可以同理反映的素材。
4. 提供家長心理衛生教育。
很多家長之所以會這麼擔憂孩子未來「一世人缺角」(台語)或「沒有救了」或「無法生存」,不外乎是因為兩個因素,一為跟孩子難以建立安全信任的親子關係,如此,更加深家長對孩子內心世界的不了解跟不熟悉,自己越來越幫不了孩子,因而感到無力、無望;二為缺乏使用心理專業資源的概念。孩子的狀況需要專業資源介入,及早治療就可以有越大的可能改善,很多家長也缺乏使用心理專業資源的概念,甚至排斥帶孩子去看身心科或見諮商師,或者看診、做諮商、吃了一週的藥就停止治療、諮商或沒有持續穩定服藥,因而療效大打折扣,讓家長更看不見孩子的未來,孩子也更看不見自己有未來。
跟家長進行衛教的內涵包括:家長可以如何管教孩子比較省力?若家長管不動孩子時,就要先退回到家長如何跟孩子相處,兩人都比較舒服?在夥伴您的專業評估下,孩子的狀態可能是什麼?孩子的狀況大概需要多久可以改善?並提供家長這個孩子未來可以持續接受的專業求助管道、資源,強調專業求助的必要性
5. 協助家長接納現實的不完美。
通常我遇過比較棘手的案例,是家長光知道小孩狀況,第一個反應就是「我的小孩怎麼會這樣」,打擊好大,久久都無法接受小孩這輩子的人生道路和經歷的挑戰就是跟一般同學不一樣。光要家長看見並接受「你的孩子跟你想得不一樣」這件事,可能就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甚至有些家長還沒接受這個事實前,就放棄管教孩子,也放棄相信這個孩子還能生活自理、自力更生或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可能性。如果各位夥伴可以協助家長思考「這個孩子未來的生涯發展路徑可能是長________________,他未來可以念__________科系,做__________工作,也可以照顧自己,養活自己,只是很可惜,真的跟你本來預想的不一樣。」可能會比較能讓家長接納這個現實。
6. 最後,提供家長心理支持。
我遇過所有孩子出狀況的案例中,99.9%的家長自己都有管教上的困難,或跟孩子關係相處上的困難,甚至還有激烈的家庭衝突、家長自己也有情緒障礙等情況。所以服務孩子的夥伴們,我們也別忘了服務孩子時,家長也是你要服務的對象,請好好地提供家長心理支持,若你發現家長也有一些議題要處理,也請你協助衛教一下家長,讓家長了解自身的狀況,進一步提供其他諮詢或諮商管道,讓家長可以先幫助自己,才更有能量去面對孩子的狀況。
最後,要提醒各位的是,以上的步驟你可以從步驟1做到步驟6,並反覆1→2→3→4→5→6→1→2→3……的循環過程,也可以隨情況調整你步驟的順序和停留在某步驟的時間。重點是各位夥伴可以在處理學生問題又要面對家長做回應之時,可以參考上述六個原則去思考跟回應,或許能更降低自己面對家長工作的焦慮,提升自己跟家長合作的效能,如此,才能更有效地與家長一同處理孩子的學習障礙與問題行為。
若有夥伴使用上述步驟,有感受到成效,或覺得自己還有其他工作的撇步,也歡迎各位來信交流分享(skypig730@gmail.co),願我們都能成為自己、家長還有孩子們的力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