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讓孩子玩出創意邏輯美學

原報導於:2018-02-15 編採:賴彥竹 責任編輯:謝增
現今許多家長除了重視學科外,也更有意願陪伴孩子挑選才藝學習,藉此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想像力,也培養持之以恆的實踐力。但有許多家長發現,孩子似乎厭煩總是依照教材或既定的靜態形式繪畫,學習熱忱只有三分鐘熱度,家長不解,究竟是沒替孩子找到興趣,還是孩子不喜歡臨摹式的教學方式?「小盒子藝術教育」觀察到臨摹式繪畫教育的不足,創立以「生活化」鑿井式的邏輯美學,引導、激發孩子「玩」出創意、增進美學涵養。
孩子們能光著腳丫,在小盒子精心設計製作的教材上,玩樂創作。 (圖/小盒子藝術教育提供)
小盒子藝術教育成立至今,已超過15年,教育長趙慧凡表示,當初大二學生時期成立「小盒子」的契機,主要是課堂的成果發表,老師將全班所有的畫作掛起來準備評分,但受邀的評審卻問:「這是同一個人畫出來的嗎?為什麼線條粗細、陰影明亮、立體度皆類似?」至此,她才驚覺,原來依照老師評判高分喜好的繪畫技巧、爭取成績的同時,依樣畫葫蘆,失去了創意與新意,她以此反思,每個人的畫作,應要有其自身的風格,而非千篇一律。
因此,小盒子獨創「六面哲學」,教授以觀看、思考為出發的邏輯美學教學系統。六面哲學即是希望孩子們在學習前,藉由老師們引領孩子學會觀察、思考(Thinking),深思熟慮地看待藝術、以五感(Body)體驗藝術、藉由延伸老師說故事的聆聽藝術,以創作自己的故事(Story)、留意體會當下生活(Life)感受,學會生活藝術、將「小盒子」視為離家最近的美術館(Gallery)、瞭解即使生活在空汙的都市,也能以「小盒子」為城市生態跳島(Island),呼吸到美學的空氣,讓孩子在六面哲學的邏輯教學系統下,玩出美感能力。
教室內安裝特殊的灑水裝置,在水中添加顏料,讓孩子們撐傘創作。 (圖/小盒子藝術教育提供)
而如何讓孩子「玩」出美感,趙慧凡舉例,以「渲染」這一繪畫技巧為例,小朋友本來不明白什麼情況需要用渲染技巧表現,且渲染需要運用不同的顏色深淺、筆觸輕重來控制成果,對於初學的孩子而言相當不易。因此,小盒子大手筆為孩子打造戲水區教室,運用水管的水量、水壓,打造出流、灑、噴霧、澆灌、水滴、大雨等6種情境模式,再配上顏料,讓孩子們拿著畫紙,透過體驗,創作出霧氣、渲染等效果,從過程中體會個中滋味、轉化成給予自己的美感訓練。
小盒子設計課程,使創意不僅限於硬體設備,也能應用在生活上,讓孩子們坐上最喜愛的噗噗車,將輪胎沾上顏料,運用方向盤,勾勒出自己開心、喜悅的線條,能一邊玩遊,同時也能創作。(圖/小盒子藝術教育提供)
提及此次參展雜學校,小盒子期望透過與現場民眾的交流,將這樣鑿井式的邏輯美學概念,傳遞讓更多家長了解,使得更多孩子們能開心地體驗美學所帶來的珍貴感受。小盒子的思考教學法,也讓大人們看見孩子純真的邏輯,甚至反思。趙慧凡溫柔輕聲地分享,有次畫畫的主題是「好人與壞人」,她說:「發現有位孩子,畫了兩個面容一樣的人,一位在房子的窗邊,另一位坐在車子裡。」當時看到畫時,還詢問孩子是不是會讓其中一位拿著棍子,或是臉上有些疤痕,以辨認好人、壞人,但孩子卻表示,「他已經畫出來了。」
趙慧凡接著說明,因孩子認為,警察是坐在車子中,開車前往壞人的住處,要逮捕壞人。當時聽到孩子的解釋後,她說:「對呀!平常的壞人,臉上不一定會有刀疤、或是手持棍棒,告訴你:『我就是壞人!』。小孩子的邏輯有時比大人清晰多了!」她開心的分享道,孩子是在經邏輯思考後才呈現出作品,而老師也從中反思到,有時候孩子才是生活中的人生導師,教導著大人改變既定的觀念、重新梳理看待事物的思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校園之聲」與策略夥伴 「方格子」深度合作,透過UGC 和數位民主的方式,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來談談他們眼中的教育觀點和問題。邀請你於方格子發表,並於文末tag雜學校,文章將同步直送雜學校校園之聲,讓更多人看到你的作品。 官方網站:https://zashare.org/campus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