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是極有深度且意義深遠的一種影響和轉變人的治療方式,這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書作者對心理治療的讚譽。她是美國一位心理諮商師,整本書可以說是她自己去找了心理師做心理治療的心路歷程,裡頭穿插了她幾位病人的故事。作者文筆生動,將心情坦誠以告,把在諮商室裡的故事呈現在讀者眼前,你我能在故事中看見自己的身影,在字句中找到自己。
憂鬱症治療方式除了藥物治療,另一種有效的方式就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是一種需要時間經驗和發酵的治療,也需要找到合拍的心理師,治療效果才會慢慢展現。我在憂鬱悄悄潛入我的人生之際便誤打誤撞開始了心理諮商,持續到大學畢業,出社會後我的精神科醫師延續了心理治療。幾次在憂鬱困頓的非常時期,我也利用各種資源求助心理師,心理治療之於我像是隨身攜帶的頭痛藥,有時頭痛欲裂,必須來一顆好度過這可怕又不舒服的時候,也得以讓人生可以繼續。
我開始出現憂鬱狀態是在大一,同時也開始在學校的諮輔中心做心理諮商。記得我第一次進到諮商室就落淚了,因為當時情緒很滿,無處宣洩。一開始我並不是為了我的憂鬱去諮商的,可是後來因為頻繁的憂鬱低潮、挫折困頓、求救掙扎,諮商一直持續到畢業才結束。
大學時期因為情緒問題,課業一塌糊塗,沒辦法想像若非有心理師每個禮拜陪我度過,自己很難撐那麼久(七年)。而且在我狀態最嚴重時,是心理師帶我去看診拿藥,陪我等了兩三個小時的診,在我無法開口時,替我說明狀況。那些最艱難的時刻,每個禮拜只有五十分鐘的諮商總散發著微微的光,無論我軟爛成何種姿態,我和心理師共同創造的諮商時刻支持著我走下去。
畢業後回到家鄉,開始規律看精神科醫生,醫師除了詢問近況,也總會花些時間做會談,我將其視為心理治療。因為是到大型醫院看診,一兩個小時的待診時間是基本,但即便在我等待了三個小時見到醫生,醫生也沒有絲毫不耐,總專注傾聽當下的煩惱、關心近況。早期思緒十分負面,也常誇大事實煩心,醫生常教我很多思考方法,陪我把一個一個想法列出來,討論的筆記也讓我帶回。鼓勵我在生活中常做練習,因此調適了很多心態,讓我能更正面的看待眼前的困難。
基本上固定一個月回診一次,但我常在遇上緊急「情緒問題」時,馬上掛了醫生的診,去和醫生討論當下的處境與難題。常常覺得醫生是這個世界上最了解我內在世界的人,比父母還了解,比男友還了解。我珍惜的將醫生親手寫的筆記收進資料夾,遇到困難也常想起醫生的話。在還沒有人看見我的努力時,醫生也不吝於給我肯定。持續五年的看診,自己進步很大。
出社會這幾年,還曾利用衛生所的資源申請進行了幾次免費諮商,也曾在感到急迫需要找人談談卻又還沒到看診日時,緊急預約了醫院的心理師會談。現在,還請醫生幫我轉介心理師,我希望心理師能陪伴我解決工作無法持久的難題,目前也持續了半年以上。
無法衡量心理治療占我人生幾分重,沒有心理師、醫師的理解、陪伴和支持,我走不了那麼遠,可能在某個當下就已結束生命。那寶貴的會談時光給了我很多希望,雖然心理治療無法給予問題的答案,卻是後盾般的一股力量,伴我十二年歲月,陪我走過許多艱難的時刻。我藉此茁壯,藉此卸下負擔,藉此得到源源不絕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