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習慣成為自己的受害者嗎?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延續之前文章提到「負責任」能帶來自由,我覺得還有值得更深入區分的議題,那就是關於「負責任不等於成為自己的受害者」。
在牌卡諮詢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人的確不擅常成為其他人的受害者,會認為事情的發生都是跟自己有關,但卻並非真正為自己生命負責任,而是跳入另一個陷阱中──成為了自己的受害者。
因此,當事人會認為現在的結果都是自己造成的,有問題的都是自己。
可能會說:「都是因為我太軟弱才......」、「都是因為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才......」、「都是我太習慣依賴才......」
雖然感覺上願意檢討自己那要轉變結果應該指日可待了,但事實上什麼也不會改變。
因為,通常成為自己受害者的人已經認定自己就是某種狀態或模樣,無從改變也無能為力。
當事人把那些部分視為一種難以改變的「問題」,只能任由自己處於自己也不喜歡的狀態之中。
真正的負責任,除了願意承認一切的發生都與自己有關,可能是因為自己做了什麼或沒錯什麼而造成的,還會將影響結果的各種因素,單純視為生命中的一種狀態,並非是一種問題或罪責。
也就代表著,狀態無關乎好壞對錯,只是該種狀態能否創造自己所要的結果而已。
也會知道,我們永遠都有重新選擇自己要是何種狀態的機會,關鍵就只是轉換的那份「意願」而已。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習慣成為自己的受害者呢?
其實就跟受害於他人一樣,通常都有某種對個人而言有益的甜頭,是當事人緊抓著不願意放下的。
有時候是,當自己呈現較為弱勢的狀態時,就能得到周遭人的注意和關心。
也有可能是,當認定自己就是如此無法改變時,就不用面對嘗試改變卻無法盡如己意的那種失落或失敗的感受。
當然,背後的甜頭可能有上百種,因人而異,但只有我們願意去覺察,才有可能為自己的生命站出立場,真正的學會負責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5會員
35內容數
一個單親媽媽用生命寫下的故事 曾經不斷想要追尋完美,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直到經歷婚姻危機,才發現不完美是最好的禮物,帶我看見愛一直都在 ❤️FB粉絲專頁❤️ Winnie。與不完美的私密對話 https://www.facebook.com/WinnieWithImPerfec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nni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責任」兩個字聽起來有點沉重,那是因為我們往往都把責任歸類於被迫去承擔非自己所願的事物。 或者說,好像因為生命中的各種身分,就得要遵循各種框架的要求,以至於會有失去自由的感受。 於是講到責任,似乎就脫離不了各式各樣的「應該」。 身為父母,應該...... 身為子女,應該...... 身為朋友,應該
活在當下是現代人亟需的心靈解藥之一,講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有點困難,因為要停留在當下,基本上違反了大腦的慣性模式。 我們的大腦為了確保自己活下去,本來就被設計為擅長於提取過去的經驗去預先安排未來。
師資培訓除了像是一個摧毀再重建的過程,我認為也像是一次中場測驗,檢視我這幾年在內在下的功夫夠不夠扎實。 就如同今年整體大環境所帶來的考驗,要我們練習在各種衝擊中仍能回到暴風雨的中心,去體驗安穩自己內心的那股力量。
在關係中感受到受指責時,我們很容易立刻豎起防衛的城牆,以逃離內心不舒服的感覺。 會使用的防衛機制之一便是,「我本來就是這樣的人,你原先就知道,怎麼還可以拿來攻擊我?」 可曾想過,你在潛意識中為自己下了什麼樣的定義嗎? 而且深信不疑,絲毫沒懷疑過,自己只是穿上了某件戲服在生命中遊走。
事實上,發麻只是個警訊,提醒我們此刻的姿態對自己有害,最好換個不同的姿勢。 因此,發麻的反應雖然不受歡迎,甚至會抗拒它的發生,但在本質上卻是對我們有益處的存在。 就如同生命中的挫折苦難一樣,是帶著善意而來的提醒,也許當下會極度不舒服想逃離,卻是協助我們靈魂升級的最佳路徑。
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責任」兩個字聽起來有點沉重,那是因為我們往往都把責任歸類於被迫去承擔非自己所願的事物。 或者說,好像因為生命中的各種身分,就得要遵循各種框架的要求,以至於會有失去自由的感受。 於是講到責任,似乎就脫離不了各式各樣的「應該」。 身為父母,應該...... 身為子女,應該...... 身為朋友,應該
活在當下是現代人亟需的心靈解藥之一,講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有點困難,因為要停留在當下,基本上違反了大腦的慣性模式。 我們的大腦為了確保自己活下去,本來就被設計為擅長於提取過去的經驗去預先安排未來。
師資培訓除了像是一個摧毀再重建的過程,我認為也像是一次中場測驗,檢視我這幾年在內在下的功夫夠不夠扎實。 就如同今年整體大環境所帶來的考驗,要我們練習在各種衝擊中仍能回到暴風雨的中心,去體驗安穩自己內心的那股力量。
在關係中感受到受指責時,我們很容易立刻豎起防衛的城牆,以逃離內心不舒服的感覺。 會使用的防衛機制之一便是,「我本來就是這樣的人,你原先就知道,怎麼還可以拿來攻擊我?」 可曾想過,你在潛意識中為自己下了什麼樣的定義嗎? 而且深信不疑,絲毫沒懷疑過,自己只是穿上了某件戲服在生命中遊走。
事實上,發麻只是個警訊,提醒我們此刻的姿態對自己有害,最好換個不同的姿勢。 因此,發麻的反應雖然不受歡迎,甚至會抗拒它的發生,但在本質上卻是對我們有益處的存在。 就如同生命中的挫折苦難一樣,是帶著善意而來的提醒,也許當下會極度不舒服想逃離,卻是協助我們靈魂升級的最佳路徑。
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許多人遇到問題時,下意識地把責任推到外界,如此一來似乎保護了自我,但事實上,也錯失了讓自己更好的機會。若總是站在「受害者」的立場,我們不僅看不到問題的本質,也無法成為真正的「覺知者」。 覺知,並非排除外界的干擾,而是透過外界的現象進行自省。自省並非自責,而是一種自我觀照,這是引領我們真正成長的重要
Thumbnail
不過代價是,我也因此失去「投入」帶來的收穫,亦先預設了個案或家屬是怎麼樣的人,也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預設案家的一切都會傷害我,因此我要著裝上陣去應對。
Thumbnail
把一切都歸給外在相對於自己負責實在是輕鬆得多,我們就會直接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推卸責任到外在的人事物上。
Thumbnail
為什麼要承擔個人責任? 承擔個人責任是對自己的生活和進步負責。這是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關鍵。當我們能夠承擔個人責任時,我們才能開始掌控自己的生活,克服挑戰,並實現自己的目標。正如雪莉所說:「我希望我的團隊勇於冒險,若是我們心裡有恐懼,就不願承擔風險,也就無法全方位地成長。」這說明了承擔責任不僅能促進個
Thumbnail
遇到挫折時,我們常怪罪他人、環境、時運,扮演受害者。但若希望成為「價值驅動型的專業人才」,不再視自己為受害者,才能回歸到英雄角色,重整旗鼓,肯定自我價值。
盡可能別替別人「如何看待和處理他們自身的情緒」負責,因為這極易變為妄圖控制對方的反應而不自知。但盡量為「自己的直接言行成為別人情緒的表面成因」多走一步,原因在於情緒的出現本身在當下是極難控制的,在短期內也很難事前預防它們出現。當然,要就這樣多走一步可不是甚麼容易的事,所以也無需強制自己這樣做。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對於自我的理解和選擇的思考,強調了內在的渴望和價值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通過覺察自己的渴望,可以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受害者轉變為具有力量的人。同時提供了參加共學活動的資訊。
Thumbnail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有許多不同種類的責任需要承擔,然而我們也需要思考能否為自己承擔、為自己作主。這篇文章討論了責任的種種,以及我們如何回到自己,為自己的身分來承擔責任。
Thumbnail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Thumbnail
責備使自己成了關係中的被害者,都是因為我,對方或事情才會如此吧! 但這無法解決問題,甚至延伸出受害者情緒 要找出自己能負責的部分,而這時要使用理性來看待事件的發生。 藉由觀察自己
許多人遇到問題時,下意識地把責任推到外界,如此一來似乎保護了自我,但事實上,也錯失了讓自己更好的機會。若總是站在「受害者」的立場,我們不僅看不到問題的本質,也無法成為真正的「覺知者」。 覺知,並非排除外界的干擾,而是透過外界的現象進行自省。自省並非自責,而是一種自我觀照,這是引領我們真正成長的重要
Thumbnail
不過代價是,我也因此失去「投入」帶來的收穫,亦先預設了個案或家屬是怎麼樣的人,也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預設案家的一切都會傷害我,因此我要著裝上陣去應對。
Thumbnail
把一切都歸給外在相對於自己負責實在是輕鬆得多,我們就會直接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推卸責任到外在的人事物上。
Thumbnail
為什麼要承擔個人責任? 承擔個人責任是對自己的生活和進步負責。這是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關鍵。當我們能夠承擔個人責任時,我們才能開始掌控自己的生活,克服挑戰,並實現自己的目標。正如雪莉所說:「我希望我的團隊勇於冒險,若是我們心裡有恐懼,就不願承擔風險,也就無法全方位地成長。」這說明了承擔責任不僅能促進個
Thumbnail
遇到挫折時,我們常怪罪他人、環境、時運,扮演受害者。但若希望成為「價值驅動型的專業人才」,不再視自己為受害者,才能回歸到英雄角色,重整旗鼓,肯定自我價值。
盡可能別替別人「如何看待和處理他們自身的情緒」負責,因為這極易變為妄圖控制對方的反應而不自知。但盡量為「自己的直接言行成為別人情緒的表面成因」多走一步,原因在於情緒的出現本身在當下是極難控制的,在短期內也很難事前預防它們出現。當然,要就這樣多走一步可不是甚麼容易的事,所以也無需強制自己這樣做。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對於自我的理解和選擇的思考,強調了內在的渴望和價值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通過覺察自己的渴望,可以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受害者轉變為具有力量的人。同時提供了參加共學活動的資訊。
Thumbnail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有許多不同種類的責任需要承擔,然而我們也需要思考能否為自己承擔、為自己作主。這篇文章討論了責任的種種,以及我們如何回到自己,為自己的身分來承擔責任。
Thumbnail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Thumbnail
責備使自己成了關係中的被害者,都是因為我,對方或事情才會如此吧! 但這無法解決問題,甚至延伸出受害者情緒 要找出自己能負責的部分,而這時要使用理性來看待事件的發生。 藉由觀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