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難的生活,都要有「美」。
今天,所有的課宣布停課兩週,迎來的是為期兩週的在家工作時間。下午與老師們開完會,回到家打點了接下來的生活所需,然後坐在書桌前,想著、安排著接下來的工作事項、生活與作息。
「我想要讓自己的這兩週,有呼吸更有韻律。」計畫時,我心裡這麼想著。這是一陣生活的壓縮、緊繃後,難得注入的空間,我想要趁著這兩週,為自己找回那不見許久的平衡。在欣賞著大致妥善的規劃時,眼角撇過角落的包包裡,那露出一小角,今天下午樹拿給我的《安妮新聞 The Anne Times 》。
知道安妮新聞,因為美感教育,因為美感,因為美。已經忘記當初安妮的相關資訊從何來(有時候備課就是一個訊息爆炸的階段),不過和
樹分享起安妮,才認識了我從未得知的《
The Affairs 編集者新聞》。原來,《安妮》可以說是他們和教育部生的孩子。(有夠神奇,樹剛好曾是the Affairs 的讀者,果然設計人XD)
可愛、美麗是我與安妮見面的初次印象。在還沒真的遇上她之前,我知道她(安妮新聞)的理念,我更知道這份報紙想要為孩子們撐起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當初上網看了一些資料,我以為只有教育部合作的學校能夠有幸與她相遇,記得當初我跟樹分享時,我還真的給了好幾個QQ。
然後,一個多月後的今天,《安妮》來了。深夜,我認真的翻閱每一篇文章,每一張圖、每個插畫、介紹、每一個細節,在「朋友」專題中,每一個主題的環環相扣與巧思,內心真的很想跟這些編輯群擊掌。這不就是我最想帶給孩子們的專題探索嗎?我每天熬夜,燃燒生命要拼湊出的整學期專題,專題中想要摸索出的廣度與深度,就是安妮呀!《安妮》給了我一個好大的示範與靈感,更重要的是,她從外在到精神,都好美。
我真的覺得這份報紙給我的感動好多,這真的是一份有生命、有呼吸、有靈魂的報紙。翻閱著的同時,我真的好想帶著高年級孩子們好好欣賞她,或是為設計好幾堂課來和《安妮》一起玩。
那天上家教時,陪家教弟弟閱讀了漢寶德先生的摘要文章,想起自己唸研究所,為了論文,探索了許多美感教育的學者的想法與經典。沒錯,研究所的論文,有一大章節我探究的就是美感,探究美感教育。我也還記得當初看著許多論述與文獻,內在產生的共鳴與自己逐漸清晰的教育理念與信念,美感教育不只藝術教育的陶養,而是涵蓋教育的所有層面,大至精神整體小至操作細節,教育本身就要蘊含「美感」,就要是「美」的。而這個美的層面為何?如何形成,那便是教育的玄妙與精采之處了,十幾年來我自認自己還在慢慢領悟。
這學期中年級孩子,我們談了「美」的專題,低年級、高年級的孩子,雖沒有直接扣美,但也循著美,去了另一個美麗的探索空間。有時候想想,生活總是會有好多的訊息提醒著自己暫時擱淺或越發模糊的事。就像今天樹帶了《安妮》給我,這個小到不能再小的小事,它卻喚起了好多好多的連結,告訴自己,最近的生活,該讓「美感」重現,那不是能力,而是生活一切的智慧。為什麼這件事在教育領域如此重要,為何孩子需要擁有「美感」,現在你知道了吧?
——————
看完《安妮》感動之餘,立馬再翻了漢寶德先生的《談美》複習。
「美感教育的成功必須先養成好奇心,而又由於有了好奇心,其他學習活動會增加深度,因此成功的美感教育應該是一切理想的學習活動的基礎。
在美感教育中,追求新奇並不是目標,對不熟悉的事物發生興趣,進而集中注意力才是我們的目的。」
「好奇心與平常心其實是並存的。只有在平常心中才顯出好奇的意義。」(這句話我當初只有讚嘆XD)
「恢復眼睛的覺察力,第二步要放大眼界,不再有標的偏見,而著眼於環境的整體。這是說,不但要張開眼睛看到東西,而且還要看到全面。」
「張開眼睛表示我們有了覺悟(awareness),忽然了解在我們自身之外的其他東西都是有意義的。我們會尋求其意義,並嘗試對其價值下判斷,好像忽然醒過來了。
有了這樣的覺悟,一個普通智力的人就會自然學會對美感下正確的判斷。因為美感原是人性潛存的能力。如果仍有困難,只要略加指點即可貫通。」
─出自《漢寶德談美》/漢寶德
——————
「我們因此還希望感覺到美的不只是你,還有跟你一樣的這些人,也就是你們,很多很多的你。所以我們故意把英文裡的一個我『a me 』裡的m拆成數學裡代表無限多數的n,變成兩個n,意思是兩個我,也就是我們;所以這份「我們的時代,我們的報紙」就變成Anne Times,中文就叫《安妮新聞》。」-《安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