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變動總是會影響著我們。 疫情期間,學校停課。雙薪家庭的父母其實某種程度是劣勢的。少了一個可以充分陪伴的家長,孩子的課業難免受到影響。看著臉書上的朋友分享自家孩子的進步、陪伴孩子親子活動的成果,心情逐漸變得焦慮。 然而,工作上的轉變,影響到自身的狀態,勞動與管理將白天工作的時間填滿,身體與心靈都很難在下班時間照顧到孩子的學習進度。 以前覺得只要肯付出,孩子的回應就會成為回報。當你關心地去說明各種行為的後果,他也逐漸能夠懂事並回應你對他的關心。 但最近卻開始感到與孩子之間變得疏離。面對小一的孩子,想陪她加強數學或英文,聽學校課本的CD、做數學題被拒絕。想讓他多懂一點做人處事的道理,拿漫畫菜根譚、莊子給他看,沒兩分鐘就喊無趣沒興趣。大部分的時間,他似乎都是在看電視、或者和弟妹玩角色扮演的遊戲。雖然說能和手足同樂是好事,但其實沒隔多久就會因為各種分配不公的小事,總有人會大哭或大叫。想要克制自己的情緒已經是個考驗,對照其他朋友與小孩互動的成果,焦慮實在雪上加霜。 回頭想想自己小時候的情境,其實也不遑多讓;公園玩到六點多吃飯時間還不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看卡通,周末也不太可能用功讀書,常常寫作業寫到九點多還睡著。一整個作息不良兼不懂奮發向上,但真的因為這樣就長歪了嗎?好像也不至於。前兩天看到 “東大特訓班”,講到一個孩子即便玩社團三年不認真讀書,但是這反而代表他對於喜歡的事物有熱忱,如果他能將心思轉移到學習上,熱情加上如同白紙的學習,反而更有可能考上東大。所謂 “歹竹出好筍”大概跟這種說明有點關係。 對於教孩子,焦慮是永無止境的。因為我們總會有所期待,期待他們比別人更強,這種期待,很多時候一不小心就超出他們同齡的標準,甚至隱含早日功成名就的心情。然而,大器難道不能晚成?我們怎麼知道孩子該走哪一條路才是他的天命?玩鬧真的有甚麼不對嗎,5-7歲就期望他能樂於解題、寫作業,真的能保證他未來的成功?我並不是希望他們成為這種學業上的 “人上人”,而是希望他們對於各種未知能夠保持好奇探究的心情,懂得做人處世的人情義理,若有可能,再進一步探討公平正義歷史的話題。(這大概是文組的狹隘世界觀吧~對於數學的奧秘、自然世界的種種都沒講到。笑嘆) 親愛的孩子,當父母總是焦慮,壓力來自於外在的各種比較。所以說, “做自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看似以自己為主體,其實很多時候都會在意其他人的看法、行為結果的得失。不過我覺得在做自己後面可以加幾個字,做自己喜歡、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這種基本的心情可以衍生出數不清的樂趣和成就感。當然,我也還是要檢討一下自己,循循善誘的技巧是不是要再改進、陪伴時間是不是太少,不只是為了你,而是你的成長也是我的成長。人生總是學無止境,願我們能一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