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準回饋》:用回饋力創造正向連結、成長心態的職場人生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本書作者Chandler及Grealish長期以來協助非營利組織及跨國企業改善「績效管理」的制度,發現績效管理不彰的重點就在於缺乏回饋。HR除了改善績效管理制度面向外,也應該教育主管使用正確的回饋方式,讓績效管理功能得以發揮。
《精準回饋:提升團隊績效,改善溝通的超能力》被世安哥評定為HR最應該讀的一本書。然而我對於本書的興趣,除了世安哥的推薦外,也來自於我曾親身見識到回饋的力量。這要從回饋解決了一場領導危機說起。

每月固定回饋解決了領導危機

2018年海外公司已實施架構好的公司政策滿一年,為了讓管理層瞭解印尼員工的意見與建議,我帶領HR進行第一梯次的滿意度調查(ESS),並讓所有單位主管知悉。人委會上公布結果時,所有的台籍主管都屏息以待的等著揭曉部門的滿意度分數。結果出爐後大家相當吃驚,吊車尾的居然是某一後勤部門而非每天又趕又操的生產部門,而且該部門在主管領導的構面分數居然低到一個誇張。這時該單位主管緊張了起來,因為該單位已經顯露出某些危機徵兆,例如:人員流動率高、士氣低落、團隊合作不佳等,員工滿是抱怨。可以理解,許多外派的台幹都是專業能力強,但預先不一定受過管理或文化訓練。
於是該單位主管與我開會集思,要依據哪個關鍵因素來改善目前部門的狀況。後來我建議從最基本的與員工建立關係開始,簡單的做法便是藉由績效考核的時機,每月計畫與員工做一對一的面談,了解員工的工作狀況並予以回饋。即便該部門有十多名員工,該主管仍用心的排定行程、請翻譯陪席、每月與員工一對一面談。我幾次我打電話找他時都恰巧在與員工面談。
直到2019年再次公布滿意度調查結果,領導力滿意度足足提升了數十%,連難搞的員工也減少了他帶頭議論團隊的行為。從組織管理面向來看,除團隊氛圍明顯穩定,主管也有心力著手業務內容及流程改善的工作,不用煩惱團隊的問題。看到成效後,該名主管直到現在仍一直保持每月一對一面談的計畫,可說面談解決了她的領導危機。

回饋(Feedback)需要被重新定義與認識

聚焦於員工工作內容的面談,本書稱之為「回饋」,在職場中其實發揮了相當大的影響力。本書作者Chandler是人本管理顧問公司(PeopleFirm)的創辦人和執行長、Grealish是公司裡的顧問及企業教練,長期以來協助非營利組織及跨國企業改善「績效管理」的制度,著有《別讓績效管理毀了你的團隊》。在協助企業改善績效管理制度的過程中,Chandler發現多數企業中致使績效管理無效、淪為形式的主因是缺乏「回饋」文化。真正的回饋與實際的回饋的理解其實有相當大的差距。有的主管會說「有阿,我有回饋,員工有問題的來找我我都有他說明」或者是說「這麼多員工我怎麼可能一個一個找來談」,更常遇到的是誤認為溝通能力好就等於有好的「回饋力」。對於Chandler來說,回饋不單只是為了反應工作的改進,還多了許多正面的意涵。
回到本書的脈絡,中文書名《精準回饋:提升團隊績效,改善溝通的超能力》其實有點超譯英文書名《Feedback (and Other Dirty Words): Why We Fear It, How to Fix It》。過去回饋常常與其他不好的詞彙聯想在一起,如刁難、批評、質疑、攻擊,所以作者花了一半的篇幅在「破」過去回饋的迷思,「立」新的回饋概念,而並非直接告訴我們回饋的技巧。作者之所以如此編排,想必他在顧問工作的過程中發現,回饋之所以的惡名昭彰並不單是在於說話技巧,而是對於回饋的意涵沒有正確的認識。這個誤解不僅來自於給予回饋的人、接收回饋、請求回饋的人亦是如此。回饋不是單向道,而是雙向連結的溝通,緊緊的將兩個人連繫起來。
從工作型態與環境來說,知識經濟比起過去的工業經濟更加注重員工的學習與創新。員工的不斷成長轉化成新的技術與能力,為技術、市場或組織的創新帶來源源不絕的新動能。如傳統製造業輪胎大廠「米其林」(Michelin)也在思考如何為第一線的技術員賦能(empower),而非單單只是按照流程、SOP、排程工作以及由上而下的管理。是故,作者認為面臨工作文化的轉型,回饋的重點在於創造如何讓員工安心成長的文化,激發員工的活力與學習力,讓員工不只對工作感到滿足又有實際產能,還熱衷於創造未來,而且包括公司和自己的未來。作者也舉出具體的案例佐證,例如績效回饋文化排名前1/3的企業財務表現,是倒數1/3企業的兩倍。不僅如此,諸如向心力、工作表現、員工健康、領導能力、工作滿意度等,有實施回饋的公司員工及主管在這些項目分數都高出許多。作者強調回饋的正面意涵,精準給予回饋定義為「單純為了協助個人或團體改善、成長或進步,而請教或給予他人清楚明確的訊息。

回饋令人感到恐懼(Fear)的心理與社會因素

撇除那些回饋帶來的好處不說,我們對於回饋的恐懼卻是相當真實的反應:我們被主管找去面談,腦袋的第一個想法一定是:「我做錯什麼了嗎?是不是要被懲處了」然後開始感到緊張、心跳加速、手開始冒汗,覺得面談的每一分鐘都好長或思考有沒有辦法閃掉面談。我想應該沒有人得知約談時是抱著開心的心情去面對主管吧!本書從心理及社會層面來說明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反應:

1.心理因素:

作者認為我們聽到回饋兩個字時,自動啟動了壓力反應,也就是所謂的「戰、逃、僵」。壓力反應是人類的原始本能,在原始社會幫助人類可以躲避危險,讓自己可以存活下來。壓力反應啟動時我們所使用的大腦區域是負責情緒的杏仁核,而非理性、邏輯思考的前額葉,故啟動了神經系統引發一系列的生理反應。為什麼我們會認為回饋是威脅?一個原因是早期童年經驗中,來自於父母、老師、朋友的回饋常充斥批評、評價,故我們早已把回饋印上了負面的情緒記號。一聽到主管說要面談、回饋,瞬間聯想的就是過去的負面經驗。

2.社會因素:

人是群體的動物。作者認為我們真正害怕的是被隔離、放逐及拋棄。在職場中的歸屬感,當然是希望持續與主管、同事維持關係,可以在單位內繼續生存,乃至於被重視、被升遷。在社會學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中,個體對於自己的看法受到了重要他人的影響,所以自我認同(找到我是誰)及人際關係(告訴你是誰)兩個因素驅動我們想要尋求保護的行為。所以我們會藉由迴避或是扭曲來保護自己避免衝突。所以在面談的過程中,避免聽到對自己不好的看法或是給予別人負面的建議,都是擔心會破壞關係,而不是真正為了對方成長。

建立正向回饋文化:3個步驟、3個原則、1個心法

然而,有沒有辦法讓員工一聽到與主管面談的時候,是開心、期待的呢?
這是可能的,但我們必須要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心態這四個字已經是老掉牙的說法,實際上要怎麼做? 作者從「正向心理學」角度切入,認為我們可以決定用「成長心態」來看待回饋。簡單的說,我們藉由相信自己、別人有成長、進步的機會,來重新詮釋要給別人或接受的話語,思考要如何改善。例如當我們在業務中犯錯時,我們可以思考「怎麼才能從這件事情學到更多?」。成長心態與單純轉換心態差異在於,成長心態是會啟動後續的行動,而非僅止於想法、情緒。所以我認為解決恐懼的3個步驟是:拿回選擇權、抱持成長心態、運用改善模式。因神經具有重塑性,不斷持續的實踐3個步驟可以逐漸改變我們對於回饋的負面想法,產生正面影響。
解決了自身恐懼感的問題後,那接著我們要開始進行回饋互動。在對話過程中我們要把握3個原則:公平、聚焦、頻繁。公平指的是避免我們的回饋受到偏見的影響,偏見包括社會屬性的偏見:種族、宗教、性別,或是認知偏誤的偏見:近因偏誤、光環效應、偏見盲點。所以我們給予回饋的時候要增加自我覺察,把偏見影響降到最低,以建立互信的關係。
曾經有個主管也常進行面談,但卻被員工反彈。主要原因是主管一次就談了1-2個小時,談了許多內容,但讓人聽完後不知道要做什麼。聚焦指的是讓回饋有針對性、目標而且簡短。作者提到,臨時想到的感激、肯定、提點或指導都能發揮意想不到的功用。最後一個就是頻繁,回饋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必須要持續性的進行。可能有人會想,那是不是每個月都要花好幾個小時再回饋? Chandler講到一個重點:頻繁的密技在於非正式的時間場合,藉由日常的觀察給予忠實客觀的表達。不過一開始,我的建議是仍然要從固定且正式的面談開始,等到熟悉對方的性格、做事方式、業務執行狀況,自己的回饋技巧進步後就可以練就隨興的給予回饋。
有一次,員工告訴我,他對我的回饋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主持一場典禮的時後,我在後台輕拍他的間告訴他加油不要緊張,從那一刻起,他覺得我不只是主管,也是很好的朋友。在做這個動作之前,我已經先知道他會對於這個場合退卻,所以才是拍肩恰到好處。
作者有趣地說道,如果你看完這本書後只記得一種作法,那就專注在「注意力的藝術」(FAN) 就好。
注意力的藝術即是:「不帶評斷的觀察,當你不帶評斷的注意自己、其他人或是各種行為,會觀察到人事物本來的樣子,不受情緒影響」。
他舉了2002年「企業領導力」(Corporate Leadership)研究為例,該研究調查超過19,000位受雇者,發現增加績效最有力的做法是主管提出公正而精確的敘述性回饋。經常觀察部屬,並且不帶評價的說出他們對某個明確案例的觀察,這樣的主管績效表現可增加達39%。注意力的藝術,其背後也是訓練傾聽的技巧,傾聽原比表達是回饋中更重要的心法。

回饋文化的3大角色:請求、接受、提供

我擔心剛拿到此書的人會不知道怎麼閱讀起,所以我先協助大家把本書前半部的脈絡建立起來。談論完建立正向回饋文化的3個步驟、3個原則、1個心法後,作者開始把這些拆解的元素展開到請求回饋者、接受回饋者、提供回饋3個角色中去應用,並舉了自身經驗與實際輔導案例來解析對話的技巧。這個部份我就不贅述,但我認為幾個方式都是相當實用的,例如:
1.請求回饋時的4個要點:
  • 事先詢問:透過事先詢問確認對方的意願,也讓對方有時間思考答案。
  • 允許直言:請求回饋時,讓對方坦誠說出意見
  • 請對方注意你:請求對方注意你想要提升特定的能力或是表現。
  • 做出選擇:獲得有價值的回饋後,決定自己要如何採取下一步。
2.接受回饋時要聚焦在未來,思考如何成長與改進,而不是懲罰自己:
  • 我在害怕什麼?究竟有多糟?
  • 哪一點我最不願意接受?
  • 我察覺到其中哪一點是真的?
  • 我認為哪些回饋是錯誤或偏見,因而拒絕接受?
  • 它對我的未來發展方向有什麼影響?
  • 現在我該往哪裡走?接下來的進展會怎麼樣?
3.提供回饋前的自我提問,確保自己已準備好:
  • 你了解自己的行事風格、觀點以及個性對所提供的方法有什麼影響嗎?
  • 你了解自己的意圖嗎?
  • 你是以定型心態還是成長心態參與對話?

回饋不僅是軟技能,更是領導力的核心


身為已有7年與人工作的面談經驗來看,我認為本書為領導力領域中的人性管理寫下相當實用的指南,舉了相當多的實例以及自創的技巧 (如連結:CONNECT),可以廣泛的運用在企業裡與人互動的場景。它不僅指引你在回饋過程中可以怎麼做,也同時告訴你在過程中如何傾聽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建立新的回饋行為。如果你想建立正向的組織文化,但不知道怎麼跟員工互動時,建議你可從面談著手,按照本書技巧擬訂計畫逐步練習。如果你不是主管或是與其氣憤主管不懂回饋,我也推薦你把本書當作職場工具書,換個心態主動出擊,當自己成長的領導者。別忘了只有先成為一個人、方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6會員
127內容數
HR Lab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自從上次看了商業思維學院產品經理Final Pitch後,覺得同學們的報告也太強,不僅透過市場規模了解潛在商機、蒐集需求設計APP原型,或針對現有APP的用戶使用體驗作改善、各個決策的步驟都輔以用戶心理及數據做佐證,讓我不禁懷疑,產品經理平常的工作內容,是什麼養成他們信手拈來跨學科的思考。
管理與領導技巧固然重要,這都是工作技能的一部份。然而真正的教練與頭銜無關。你可以是自己的教練、也可以是同事的教練、朋友的教練。但謹記這些管理叢書的原則是人實踐出來的,而非唯一參照準則。真正重要的是在異化的職場中,不論遭受到多少的批判、掙扎、落在何種困境,你都能在自我對話中保有自己、練習先回到「人性」
在聊這本書前,我想說一個概念,那就是: 「所有主管都是人資主管」 這個概念是我第一份工作時的經理不斷叮嚀我的。那時候公司在推「四角色模型」的專案時,把所有的單位主管都拉進來參加,但有些主管反對、消極應付,有些主管則是很認真地思考策略,定時回復資料。
邁入情緒經濟學 「如果光看交易所裡的價值升降,而不考慮其心理作用,不考慮大眾因企望和沮喪而生的情緒反應,以及引發投機客狂熱的好壞消息如何傳播,那麼這些數字一點意義都沒有。」──塔德 早在行為經濟學盛行前的十九世紀末,社會學家塔德已觀察到許多經濟行為的背後並非理性的算計,而是充滿了許多激情。
生日時恰巧翻到英國管理學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的自傳。雖然他不是跟我同一天生日,但同為文科哲學背景、又曾有外派東南亞的經驗,十分相似。雖沒提出什麼讓公司賺錢的方法、離開殼牌後也沒在大公司任職過,卻提出許多關於組織、工作的趨勢洞察,被後人傳誦。我將他視為為職涯典範。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一詞雖然在疫情的脈絡下有種被汙名化的意涵。但是在社會學者的眼中,「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就是關係,卻是建立團體、組織、社群等群體社會構成的基礎。
自從上次看了商業思維學院產品經理Final Pitch後,覺得同學們的報告也太強,不僅透過市場規模了解潛在商機、蒐集需求設計APP原型,或針對現有APP的用戶使用體驗作改善、各個決策的步驟都輔以用戶心理及數據做佐證,讓我不禁懷疑,產品經理平常的工作內容,是什麼養成他們信手拈來跨學科的思考。
管理與領導技巧固然重要,這都是工作技能的一部份。然而真正的教練與頭銜無關。你可以是自己的教練、也可以是同事的教練、朋友的教練。但謹記這些管理叢書的原則是人實踐出來的,而非唯一參照準則。真正重要的是在異化的職場中,不論遭受到多少的批判、掙扎、落在何種困境,你都能在自我對話中保有自己、練習先回到「人性」
在聊這本書前,我想說一個概念,那就是: 「所有主管都是人資主管」 這個概念是我第一份工作時的經理不斷叮嚀我的。那時候公司在推「四角色模型」的專案時,把所有的單位主管都拉進來參加,但有些主管反對、消極應付,有些主管則是很認真地思考策略,定時回復資料。
邁入情緒經濟學 「如果光看交易所裡的價值升降,而不考慮其心理作用,不考慮大眾因企望和沮喪而生的情緒反應,以及引發投機客狂熱的好壞消息如何傳播,那麼這些數字一點意義都沒有。」──塔德 早在行為經濟學盛行前的十九世紀末,社會學家塔德已觀察到許多經濟行為的背後並非理性的算計,而是充滿了許多激情。
生日時恰巧翻到英國管理學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的自傳。雖然他不是跟我同一天生日,但同為文科哲學背景、又曾有外派東南亞的經驗,十分相似。雖沒提出什麼讓公司賺錢的方法、離開殼牌後也沒在大公司任職過,卻提出許多關於組織、工作的趨勢洞察,被後人傳誦。我將他視為為職涯典範。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一詞雖然在疫情的脈絡下有種被汙名化的意涵。但是在社會學者的眼中,「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就是關係,卻是建立團體、組織、社群等群體社會構成的基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年底快到了,你開始年終績效面談嗎?   隨著團隊成長與授權機制, 老闆無法掌握每個人一整年績效表現細節, 同時主管也需要跟自己團隊成員討論績效。   #三明治面談技巧 於是我給團隊建議是在績效回饋的過程, 先讚揚、再改善、最後肯定, 讓夥伴有尊嚴地願意改善做不好的地方, 而不是一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西洋職場中承擔並給予回饋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技產業中,回饋系統如何促進團隊合作及個人職涯成長。文章強調了正式與非正式回饋的區別,以及有效回饋的特徵和方法,並指出如何在東亞文化背景下調整回饋策略以更好地融入西方職場。最後闡述了回饋不僅在職場中重要,也同樣適用於個人生活,協助建立健康的關係。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職場中,精準的回饋至關重要。本文分享了作者在提高組織效能方面的專業見解。在提出的「新回饋運動」中,他們強調回饋的正向意義,並提供轉變思維的重要方法。無論是領導者還是一般成員,都有必要理解如何提供和接受有效回饋,從而促進個人與團隊成長,改善組織文化,創造更加開放和信任的工作環境。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回饋文化在企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國際化的企業中。本文探討了回饋文化的建立和重要性,並介紹了三明治回饋法和SBI回饋法的應用。此外,還介紹瞭如何利用AI來協助培訓人員和同事進行回饋。
Thumbnail
蘇佳民佳言佳茗: A公司從近年做的員工滿意度調查發現,主管們在面對專業領域上挑戰或問題處理的「決策能力」表現都不錯;但,在面對員工問題或反應的管理作為上,員工的調查結果的回饋看來就非如此(如主管是否能有效地溝通?是否充分了解員工的想法?是否願意接納員工不一樣的意見,鼓勵公開討論,以做為決策參考等?
Thumbnail
本文探討績效評估與回饋的重要性,適合追求組織效能及個人成長的專業人士閱讀。 評估和回饋:建立定期評估和回饋機制,以促進員工成長和組織發展 企業若想持續興旺發展,就必須建立一套精準而全面的績效評估和回饋系統。這樣的系統有助於衡量員工的表現,更是推動員工成長、促進組織溝通的重要機制。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如何給一個有效的回饋(effective feedback)而不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掌握以下三大原則 1)有效的回饋是有建設性的,而且要對事不對人 2)評論只給建議,而不是處方 3)回饋必須出自同理
Thumbnail
過去企業品牌與福利是選擇公司的重要指標,但如今人們也更注重主管領導和團隊氛圍。文章探討了期待的主管樣貌和團隊共戰的協作方式,以及溝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喜怒無常?威嚴建立?主管決策準則不夠透明度與前後不一致對團隊績效的傷害。 透過本文分享的3點方法,可建立團隊信任、降低不確定性、並促進有效的目標設定。
Thumbnail
年底快到了,你開始年終績效面談嗎?   隨著團隊成長與授權機制, 老闆無法掌握每個人一整年績效表現細節, 同時主管也需要跟自己團隊成員討論績效。   #三明治面談技巧 於是我給團隊建議是在績效回饋的過程, 先讚揚、再改善、最後肯定, 讓夥伴有尊嚴地願意改善做不好的地方, 而不是一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西洋職場中承擔並給予回饋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技產業中,回饋系統如何促進團隊合作及個人職涯成長。文章強調了正式與非正式回饋的區別,以及有效回饋的特徵和方法,並指出如何在東亞文化背景下調整回饋策略以更好地融入西方職場。最後闡述了回饋不僅在職場中重要,也同樣適用於個人生活,協助建立健康的關係。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職場中,精準的回饋至關重要。本文分享了作者在提高組織效能方面的專業見解。在提出的「新回饋運動」中,他們強調回饋的正向意義,並提供轉變思維的重要方法。無論是領導者還是一般成員,都有必要理解如何提供和接受有效回饋,從而促進個人與團隊成長,改善組織文化,創造更加開放和信任的工作環境。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回饋文化在企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國際化的企業中。本文探討了回饋文化的建立和重要性,並介紹了三明治回饋法和SBI回饋法的應用。此外,還介紹瞭如何利用AI來協助培訓人員和同事進行回饋。
Thumbnail
蘇佳民佳言佳茗: A公司從近年做的員工滿意度調查發現,主管們在面對專業領域上挑戰或問題處理的「決策能力」表現都不錯;但,在面對員工問題或反應的管理作為上,員工的調查結果的回饋看來就非如此(如主管是否能有效地溝通?是否充分了解員工的想法?是否願意接納員工不一樣的意見,鼓勵公開討論,以做為決策參考等?
Thumbnail
本文探討績效評估與回饋的重要性,適合追求組織效能及個人成長的專業人士閱讀。 評估和回饋:建立定期評估和回饋機制,以促進員工成長和組織發展 企業若想持續興旺發展,就必須建立一套精準而全面的績效評估和回饋系統。這樣的系統有助於衡量員工的表現,更是推動員工成長、促進組織溝通的重要機制。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如何給一個有效的回饋(effective feedback)而不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掌握以下三大原則 1)有效的回饋是有建設性的,而且要對事不對人 2)評論只給建議,而不是處方 3)回饋必須出自同理
Thumbnail
過去企業品牌與福利是選擇公司的重要指標,但如今人們也更注重主管領導和團隊氛圍。文章探討了期待的主管樣貌和團隊共戰的協作方式,以及溝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喜怒無常?威嚴建立?主管決策準則不夠透明度與前後不一致對團隊績效的傷害。 透過本文分享的3點方法,可建立團隊信任、降低不確定性、並促進有效的目標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