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

取自網路
如果,你也常說「沒關係,我自己來就好。」 如果,也常有人對你說「你應該對自己好一點。」 如果,你也害怕「不夠好,是不是就代表自己沒用?」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總想著:「我表現得好不好?」而不是:「我好不好?」我想現在,該換你上這艘船了。
---摘自推薦序,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
很難想像,會有一本書讓我哭了好幾遍。讀著書中每一則別人的故事,卻不停地看到自己的影子,到最後也分不清楚究竟是被故事感動,還是替自己心疼。
這本書的作者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同時也是一位諮商心理師-周慕姿,先前在朋友的推薦之下看了他的另一本書《關係黑洞》後,發覺她寫作的方式非常能引起我的共鳴,深入淺出,是少數能讓我感到如此親切的心靈書籍之一。
這次在《過度努力》中,他用簡單的字句,傳達溫柔堅定的力量,帶著我們一起梳理自己的情緒,輕輕觸碰自己一直試圖忽略的傷痕,慢慢的順著這些成長的紋路,體會自己是如何長成現在的模樣。

每個過度努力的大人,心裡都藏著一個受傷的小孩。
成長的過程中失去了摯愛的母親,缺少一部分這種「無條件的愛」,對一個敏感的孩子來說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又加上周圍的人不停告誡著「你要懂事聽話,才不會增加爸爸的負擔」或是「要學會獨立,才不會一直給別人添麻煩」。也許這就是滋養那些不安全感最大的溫床,害怕不被愛的恐懼在心裡扎了根,提心吊膽的伴著我長大。
從此以後,小小的我背負著這些期望,努力的當個成熟的乖小孩。
卻沒有人告訴我,會痛要說,會有人承接你的眼淚,也沒有人告訴我,我可以不用很努力,就值得被疼愛。

不夠完美的恐懼,豢養了心中的魔鬼
缺乏自信進而導致過高的自我要求,相輔相成的鞭策著我成長,拼命地用追求完美去堆砌那座安全感的城牆。正因如此,對於身材的不安與控制,成了自我懷疑的最大養分。
漸漸地,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不斷用帶著批判的眼睛看待鏡子前的自己,成了每天必做的事情,還有每個對食物失控的夜晚,無助與無法停止的恐懼,更加深了就是自己「不夠有意志力」的想法,於是更拼命的限制、懲罰自己,不堪負荷的心理壓力,悄悄養大了飲食障礙和月經失調這兩隻隱形的怪物,跳脫不了日復一日的惡性循環。
那時候的我連正眼都不願意看自己,感覺身心都破了好多個洞,無力也無能填補的我,覺得一定是自己還不夠堅強、不夠努力。
於是,我逐漸忘記自己的樣子,也忘記了愛自己的能力。

過度努力只是另一種面對恐懼的習慣,一個想要得到安全感的「生存策略」
就這樣很努力、很努力的活著,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感受,活成另一個不是自己的樣子,躲在這些努力的背後,試圖用這些「安全感」來讓自己相信,這樣就可以不被討厭、不被遺忘,沒想到越是成功的扮演好自己設定的樣子,就會越難相信,真正的自己,也能被愛。
為了討愛而努力,為了不被忽略而努力,為了別人的眼光而努力,最後長成了缺愛也不懂得愛自己的大人。

千萬不要忘記,自己有能力選擇
在人生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也會有自己呈現的樣子。
不論是什麼樣子,都是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在努力的樣子。---引述原書內容
看見傷、接受脆弱、接納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有時候我們的選擇「生存策略」可能不是最好的,尤其辛苦了這麼久以後,還要承認是自己的選擇,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承認並接受這些選擇,不只是負起責任,更是承認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不論過去如何,現在的自己永遠都有選擇的能力。
當我們願意理解:自己的選擇,只是為了生存、適應,而這些選擇沒有好壞。
當我們能給自己一點同理、一點溫柔、一些空間,能夠好好呵護自我,讓自我能夠伸展時,
自我會慢慢長出力量,面對這個世界,
也將有勇氣與彈性,讓自己的人生有其他選擇的可能性。
不再只有努力做到別人標準的「正確答案」,而將能慢慢建立自己的標準,找到屬於自己人生的答案。---引述原書內容
Jacqueline Munguía on Unsplash
我也曾經深陷在認為自己「不夠好」的掙扎裡生存,在同儕間害怕被討厭,總是小心翼翼的討好別人,在家庭關係裡表現懂事,深怕麻煩別人會顯得自己很沒用,逼自己當個會痛卻不會哭的小孩,漸漸地失去了自己的模樣。
在這些同理自己的過程,不停探究行為模式的來源,敲開了不曾看過卻最真實的自己,每當發現原來一切都是環環相扣的時候,會有一種「阿~原來不是我做的不夠」,心裡的負擔就會隨之減輕了一些,也開始學會拍拍自己的背,告訴自己「辛苦了,你可以不用這麼努力了,因為即使是這樣的你,也很好,也值得被愛!」
願每個相似的靈魂,都能停止過度努力,學習關照自己, 允許情緒的流動,勇敢的肯定自己,找回屬於自己的輪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