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3/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關於圖解運用的想像—特殊教育領域】

【關於圖解運用的想像—特殊教育領域】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而我認為人際關係的問題,很多是「溝通問題」。
我們常帶著彼此從小到大形塑出來的價值觀在與人互動、溝通,當同個詞彙、動作,解讀有落差,我們就沒辦法彼此理解,進而產生一些期待落差,人們就容易產生痛苦。
我曾擔任特殊教師助理員,協助班導照料特殊教育(高功能自閉症、亞斯伯格)的孩子。
假設個情境,孩子在練習寫字,他寫錯了,我請他把字擦點、重寫,若我的用字或語氣孩子沒辦法接受,他有可能會直接跑出教室,把自己關在廁所、天台、或其他的地方。
這孩子會選擇逃跑與不配合,是他在面對權力象徵的生存策略,他可能認為,我明明那麼認真寫,為什麼你要叫我擦掉?但由於我是老師,他不方便對我說出口,所以逃跑,而當碰到權力相對平行的同學時,若發生口角,更可能會產生衝突,像打架或打破玻璃等等的事件。
這些很多看起來的「意外事件」,背後可能是「溝通問題」。
當時為了瞭解如何與特殊孩子的溝通,我去念了青少年兒童社會福利所,但念完後,我仍是對於如何溝通感到困惑,我在工作時,時常會想:到底要如何了解對方溝通模式,讓我們才能達成有效溝通。
為什麼了解對方的溝通模式或方法很重要,我曾經在學校改變某個孩子的行為,是因為我發現、他對我手指的行為會作出反應,那代表手指是與他溝通的方法。
後來設計兩組動作可以讓他在情況暴走前,提醒他停下行為,而這套動作很簡單,在我離開後,其他人也能繼續操作使用,原因很簡單,這是那個孩子原本的溝通模式。
就特教孩子長遠發展,他很大的概率會進入社會,就會需要與人溝通,到時候他可能會發現其他人的溝通模式跟他不大一樣,在其中碰到挫折。
但這其實是很好的察覺,也是有解法的:他多知道一點,自己的溝通模式,並且能把自己的慣性溝通模式告訴對方,會讓彼此間的關係很不一樣。(有點像自己的溝通模式說明書)
為什麼標題是圖解運用的想像,因為,我發現當時若是我更加懂得「圖解」,我可以把整個意外事件流程化,去抓出孩子作出應激反應前,所碰到的關鍵因素給抓出來,用圖像化的方式,直接事後跟孩子討論,補充他看待事物的觀點。
不知道實際上有沒有效,我已經離開特殊教育領域,但感覺圖解也可運用在情緒管理上,下次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