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美德」,不是適用一輩子的
以前,我凡事刻苦耐勞、勤儉持家,遵循著古時候被傳誦的「美德」過日子,一直這麼做,沒有懷疑。後來學了身心靈諮詢、自我療癒後,才知道之前都用理智的腦袋在過日子,沒讓感覺出來,身心不平衡,開始做讓自己愉快的事情,過比較好的日子,因為現在的情形和以前不一樣了,孩子長大了,要將資源用在自己的身上,好好照顧自己。後來生病,體力一直沒恢復,不斷在尋找原因中,將自己身上太多或太少的因素找出來,調整,讓各方面都平衡一點。
做事情時改為以「愉快」和「舒服」的條件和標準
其中改變最大的是,選擇的條件改為舒服、愉快、方便、喜歡,比如說:吃東西時,想的是我想吃什麼?喜歡吃什麼?店裏乾靜、舒服,而不是以往的營養、衛生、便宜;購物時,講求的是方便、順路、服務好,不再指定某家店、省錢等。
像我有糖尿病,吃東西時到底要遵循醫生的規則到什麼地步呢?當弄清楚了吃東西的原則後,我會做一些調整,比如要少吃甜的(最好不要吃),甜點蛋糕被視為不好的東西,但是它們會讓人有愉悅的感覺,我就不能有這些愉悅的感覺了嗎?不,我想吃的時候,吃一塊一份醣的乳酪蛋糕,配咖啡,讓自己感受一段愉快的時光,然後下一餐不吃飯(澱粉),這樣醣類食物就不會超標。讓自己的心情愉快也很重要。
資訊那麼多,該選擇哪一個呢?
我繼續讓自己享受愉快的心情後,最近體悟到,這麼做不只是讓自己體會愉快和舒服而已,同時那也是一種準則和指標,怎麼說呢?現在的知識和資訊那麼多,各種說法都不同,到底我們要怎麼選擇「正確的」,而且是我們需要的資訊呢?也每天都在做選擇,這件事要做,還是不做?要做A還是B呢?看有權威的媒體寫的?媒體有它的立場和功能,有些生活的常識,它們不一定會登,那聽專家說的呢?專家那麼多,不同的人說法完全相反,到底要取用哪一個呢?
依據自己的感覺就準
我們選擇的資訊除了要正確的之外,最主要的是適合自己的情形,正確不難,但是當有100種正確的做法,我們選用的只能有一、二種時,到底要選哪一個呢?這時候只能靠自己了,自己的感覺最準,只要覺得舒服、愉快、自在就去做,表示那是自己最適合,最需要的。
因為自己最適合、最需要的,往往和頭腦的思考不一定符合,我「以為」我需要XXX,其實不是,要給自己真正需要的,不是理智認為的,憑著自己的感覺最準,不相信嗎?那就試試看,再看後續的結果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