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1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瘋靡雙週報〉第29期

2022/1/11
主編:軒昂
副編:復舜

團體家屋

日本的團體家屋典範:伯特利家屋(Bethl house)
因為上精神醫療民族誌課程的緣故,讓我有機會讀到這本日本精神醫療的民族誌:《A Disability of the Soul: An Ethnography of Schizophrenia and Mental Illness in Contemporary Japan》(暫譯為《靈魂的障礙:一本當代日本思覺失調症和精神疾病的民族誌》)。跟以醫師或病人為對象的民族誌不同,它聚焦的對象是位於日本北海道的團體家屋(group house),名字叫「Bethel house」(暫譯「伯特利家屋」,日文為「べてるの家」)。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十幾年前,是以一種草根的方式慢慢發展出來的團體家屋,之後成為日本全國想要做社區精神醫學的組織的「朝聖」對象,每年都有250位以上的「psychotourist」(精神醫療旅客)前來參訪或是參加研討會。
我讀這本民族誌的過程中,心情是溫暖的。尤其作者中村凱倫(Karen Nakamura)本身也是一名影像人類學家,還拍了兩部影片放到網路上希望讀者搭配書籍一起服用,影片帶給觀者質樸真摯的感動。
雖然這套系統不見得適合台灣,但是裡面有很多的精神值得我們參考。
成立伯特利家屋的重要人物之一的川村醫師秉持著所謂的「Non-support」的復元哲學,希望在最小的醫療介入之下(日本過去住院病人的用藥特別重,平均是西方國家的三倍劑量),讓病患為自身的生活和疾病負責。所以川村醫師盡可能地隱藏自己,並不多過問伯特利家屋這個團體家屋的細節,伯特利家屋的管理都是由住民負責。
雖然住民們的生活充滿了問題,但是也運用了很多方法互相幫忙去克服問題。最可愛的例子之一就是UFO事件。這起事件的起因是一名家屋住民的「幻聽」告訴他有UFO要降落在50公里外的襟裳公園,希望他能夠去開這個UFO來拯救世界。因為當時天氣嚴寒,不適合長途跋涉,但這名住民執意要去。其他住民想盡辦法阻止他,用了非常多方式,包括帶他去其他住民家尋求他人的意見,但都沒有辦法動搖他去找UFO的決心。最後,有名住民問他:「你有駕照嗎?」住民回答說自己沒有駕照。「那你怎麼開UFO?」聽到這句話的他竟然動搖了。其他人趁這個機會建議他先去駕訓中心練習和申請駕照,於是大夥們順利地帶他去看了醫生。這起事件最終獲得了2002年的「伯特利節幻覺與妄想比賽大賞」。
此外,伯特利家屋發展出很完整的支持系統和復元方法,包括:同儕支持方案、實證有效的社交技巧訓練,以及他們自己發展出來的「當事人自我研究」(self-research,日文為「当事者研究」)。前兩者都可以在西方國家找到典範,但最後面的這個「當事人自我研究」,則是西方國家所沒有,他們自行發展出來的一種復元方法。它是讓住民對自己的症狀展開個人的研究,結果發現有不少個案能夠在這個自我研究的歷程中獲得掌控自身症狀及處理症狀的能力,甚至可以建立起部分的病識感。目前這個「當事人自我研究」的全國研討會都還有在進行舉辦。詳情可以參考伯特利家屋的官方網站
雖然這個團體家屋因為變得知名後不斷擴張,而不得不面對官僚化、科層化的需要,變得跟原本不太相同了。但是伯特利家屋的精神已經傳遍日本,成為一個日本社區精神醫療的成功範例,讓大家知道這種結合社區和醫療的永續復元模式是有可能的。(by舜)

新聞摘要:團體家屋在台灣的發展「社區生活方案計畫」
花蓮玉里醫院申請公益彩經費多元社區生活方案計畫,在花蓮設立團體家屋。入住的病友經由醫院長期評估後,病情穩定、具生活自理能力、並完成復建工作的培訓後可入住。該計畫除了補助1年房租、水電費,就業、生活諮詢也有個管提供協助。
類似多元居住計畫措施,另一個例子是高雄凱旋醫院的「友伴社區生活計畫」在鳳山及新興區團體家屋的設置,讓精神病友可以復歸社區、自立生活的方式穩定其精神復健。
然而,多元社區居住方案在實際執行層面,現階段仍有困難,如高雄市心理復健協會總幹事的反思:「執行試辦計畫期間發現,協助病友找尋房子非常困難,當房東聽到租客有精神病患的身分,都會用各式各樣的理由拒絕。」對於社區生活方案推行現況感興趣的讀者,可參閱108年12月社區發展季刊168期:陳仙季、陳素慧(2019)〈台灣精神障礙者多元社區居住服務之經驗–以高雄市為例〉pp.169-185(by軒)

精神疾病照顧推薦讀物

中村Yuki (2014) 〈媽媽生病日記1、2〉(李依芳譯),台北:台視文化
知道這兩冊漫畫是家屬小組的接線夥伴,給來電者的推薦讀物。後來發現書市上不太好買,具聞專線的圖書櫃裡有,不知道被誰借就沒有還回來了(嗚嗚)。最後我是在圖書館借到的,覺得超級好看。書中描繪作者Yuki作為家屬,照顧媽媽的點點滴滴,從小時候擔心自己找不到伴侶,決定未來的伴侶是要能和自己住在一起,可以接受媽媽的心路歷程,點出精神疾病對於家庭像是秘密,同時也是彼此親密的連結與羈絆。Yuki婚後,丈夫Taki參與原先只有媽媽和Yuki的兩人世界,媽媽在病症中會認為Taki不喜歡自己的幻聽,而有情緒激動的感受,直到開始變化,說出:「那是生病的關係吧?」媽媽說,「因為Taki明明很溫柔。」走到這裡真的好不容易,Yuki認為:「我認為是他(Taki)不變的溫柔言語形成堅固信賴的關係」讀到此刻,我讀懂Yuki畫裡的感情,媽媽拿著Taki送給自己讀了幾十次的卡片,封面寫著:未來我們都要當一家人唷。媽媽、Yuki和Taki,為了允諾一起生活的這個決定,都好努力好努力啊。(by軒)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