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你很想問,但是精神科醫師不想回答的30個疑惑 Ch.6 ─ 為什麼精神科醫師很喜歡「探人隱私」?可不可以「保留秘密」不說?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前幾章討論了「看診前」的準備工作,接下來進入第二主題:「看診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問題以及注意事項。
只要到身心精神科看診,最容易產生的疑惑幾乎都是:為什麼精神科醫師很喜歡「探人隱私」?年齡、職業、家庭狀況也就罷了,連我的祖宗八代、小時候的家庭狀況、現在的感情狀況、甚至性生活,都鉅細靡遺的問個清楚。這些資訊真的有必要提供嗎?究竟能不能「保留秘密」不說?

先說一個與「精神科問診」有關的笑話(不過的確也有幾分真實性):
回答精神科醫師的詢問時,一定要萬分小心。因為不光是回答的「內容」,連回答時的表情、語氣、態度,都會成為醫師觀察、判斷的指標。
回答太快,可能有衝動特質;回答太慢,可能表示注意力差;
回答太詳細,可能有強迫特質,回答太不詳細,可能是合作度不佳;
不願意回答敏感問題,意謂防衛心太強;敏感問題回答得太詳盡,意謂人我分際不清。

精神科醫院評鑑及精神科教學醫院評鑑」規範中,條目2.2.7詳細列出了病歷應該記載的內容。雖說主要是針對「入院病歷」,但因為這是每位精神科醫師受訓的必經過程,因此也就很自然會運用到「門診」看診中。
以下就一一為大家說明它們為何重要,又為何最好不要刻意隱瞞這些資訊。

★病人之年齡、性別、職業、婚姻狀態、族群等基本個人資料

●職業

「職業病」不是只有內外科疾病會有,身心科也不例外。股票交易員、基金經理人壓力大,常會出現焦慮相關症狀;空服員、護理人員、便利商店櫃台常要輪班,很容易出現失眠。
同樣因為「失眠」前來看診,正常上下班與須輪班者,治療的「難度」當然不同;即使就診主訴都是「焦慮」,源自工作壓力與家庭狀況,處理方式也大不相同。
因此,瞭解個案的工作內容當然有助於醫師評估風險,也與治療方式的選擇有密切關聯。
婚姻與家庭狀態

未婚有未婚的問題(長輩催婚、孤單感),已婚有已婚的問題(夫妻關係、婆媳相處、子女教養)。
除了判斷問題癥結,醫師更能據此評估個案的「支持系統」,提供較符合現況的治療方式與建議。
同住者

病歷記錄的第一句話,常會以「居住狀況」做為結尾。例如:個案是一位30歲的單身女性,目前失業中,與父母同住。
居住狀況之所以重要,除了不難理解的「支持系統」評估以外,還能提供許多重要的資訊,比如:10歲、與阿姨一家人同住,已婚、但獨居,40歲、有工作、仍和父母同住,背後必定都有不同於一般人的故事,也會有值得深入探討的特殊原因。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59會員
959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真正有病的人不想看病,本來沒病的人被害慘反而先來看病」,這是身心科診間中常聽到的真實故事。有什麼辦法能讓真正需要治療的人願意就醫? 本文就以20多年來的身心精神科醫師經歷,歸納出「三不三要」六大原則供讀者參考。 三不:不指責、不命令、不勒索。 三要:要支持、要同理、要動腦。
上一章討論了「如何選擇醫師」。我的結論是:沒有「最好」的醫師,只有「最適合你」的醫師。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正如同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很困難、極不可能第一次就遇到,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身心科醫師也不是那麼容易。
上一章討論了如何在大醫院與小診所之間選擇,以及如何在不同醫療院所間選擇。不過現今大部分醫療院所都不只有一位醫師,因此本章將進一步討論「如何選擇醫師」。
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醫療院所的數目、可近性都很高,醫療費用也相對低了不少。雖然這對民眾而言是好事,但隨之而來的困擾也不少:究竟該到大醫院看診?或者就近找小診所看診即可?在同樣等級的醫療院所中,又該如何選擇較適合自己的?這就是本章要為大家解答的疑惑。
今天要討論的第一個疑惑是「該不該到身心科就診?」 或許你會覺得:這有什麼好討論的?看診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決定? 殊不知,這看似簡單的問題與決定,卻是後續許多爭議的來源!以下就讓我們細說分明。
2020開始肆虐全球的COVID-19疫情,對經濟造成重大衝擊,就連「醫療」領域也不例外,尤其明顯的是「開業醫師」。 原因不難理解:擔心到人多處被傳染,特別是「病菌」原本就比較多的醫療場所,因而減少看診頻率。大醫院醫師的薪水來源不只門診,而開業醫師的收入百分之百得靠看診個案多寡而定,
「真正有病的人不想看病,本來沒病的人被害慘反而先來看病」,這是身心科診間中常聽到的真實故事。有什麼辦法能讓真正需要治療的人願意就醫? 本文就以20多年來的身心精神科醫師經歷,歸納出「三不三要」六大原則供讀者參考。 三不:不指責、不命令、不勒索。 三要:要支持、要同理、要動腦。
上一章討論了「如何選擇醫師」。我的結論是:沒有「最好」的醫師,只有「最適合你」的醫師。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正如同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很困難、極不可能第一次就遇到,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身心科醫師也不是那麼容易。
上一章討論了如何在大醫院與小診所之間選擇,以及如何在不同醫療院所間選擇。不過現今大部分醫療院所都不只有一位醫師,因此本章將進一步討論「如何選擇醫師」。
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醫療院所的數目、可近性都很高,醫療費用也相對低了不少。雖然這對民眾而言是好事,但隨之而來的困擾也不少:究竟該到大醫院看診?或者就近找小診所看診即可?在同樣等級的醫療院所中,又該如何選擇較適合自己的?這就是本章要為大家解答的疑惑。
今天要討論的第一個疑惑是「該不該到身心科就診?」 或許你會覺得:這有什麼好討論的?看診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決定? 殊不知,這看似簡單的問題與決定,卻是後續許多爭議的來源!以下就讓我們細說分明。
2020開始肆虐全球的COVID-19疫情,對經濟造成重大衝擊,就連「醫療」領域也不例外,尤其明顯的是「開業醫師」。 原因不難理解:擔心到人多處被傳染,特別是「病菌」原本就比較多的醫療場所,因而減少看診頻率。大醫院醫師的薪水來源不只門診,而開業醫師的收入百分之百得靠看診個案多寡而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繼上一篇分享兩年來備考的心路歷程後,這一篇主要分享個人資料準備及撰寫的方法。在開始前想先邀請大家把以這句話放在心中,並在準備備審資料這段期間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總是會有新想法產生、有地方需要修改,絕對沒有完美的狀態。」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職涯諮詢到底會談些什麼,我又能獲得什麼呢? 就從第一次諮詢開始介紹,初談會從深入了解來訪者背景開始,藉由深度的理解細節,才能真正從來訪者的角度出發,討論更符合的規劃,甚至點出來訪者從未察覺的自我認識。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包括跟隨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看病人、打primary care病人的病歷和學習精神科相關主題的過程。作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分享了在精神科實習中的錯失與學習經驗。
Thumbnail
由於近期的狀態跟以前有點不一樣,保險起見決定先去見見精神科醫生,詢問些這段時間我感到困惑的事情。 就大概記錄一下複診的過程及跟醫生間的問答,以免之後忘記。
當我提問:為何您認為我不需要做諮商呢?醫生淡淡地說:因為你會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 身為罹患憂鬱症已經4年的大學生,最近感到心情又到了另一個谷底。我的學校有免費諮商輔導的這項政策,所以我決定報名看看。報名完過了沒多久便接到電話,對方是健康中心的諮商師,他說:已成功收到我的預約,會盡快幫我安排時間
Thumbnail
面試時遇到一些不舒服的問題,有些公司的面試官讓人感覺很不舒服,如何適當應對這些問題,並保護自己的隱私。
Thumbnail
六十、該怎麼找合適的醫生 為什麼我一再提到醫生的重要,對躁鬱症患者來說,醫生是極為關鍵的因素,如同《躁鬱之心》作者,凱.傑米森所說的:「如果一位精神科醫師不需要處理許多躁鬱症病人微妙或不怎麼微妙地抗拒治療的問題,那他可算是個稀有動物。」
Thumbnail
一直寫,一直寫,除了記錄生活、發表意見和想法、產出創作之外,還可以療癒自己。 【關於我】 看似美滿的、令人羨慕的家庭,其實我覺得有許多困擾,婚姻中的,和先生、還有和他家人相處的,對於「錢」的價值觀,對於「物質」和「精神」的價值觀……,許多許多。 我自己太忙碌,做太多事,所有事情都想要做好,不會放鬆,
繼上一篇分享兩年來備考的心路歷程後,這一篇主要分享個人資料準備及撰寫的方法。在開始前想先邀請大家把以這句話放在心中,並在準備備審資料這段期間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總是會有新想法產生、有地方需要修改,絕對沒有完美的狀態。」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職涯諮詢到底會談些什麼,我又能獲得什麼呢? 就從第一次諮詢開始介紹,初談會從深入了解來訪者背景開始,藉由深度的理解細節,才能真正從來訪者的角度出發,討論更符合的規劃,甚至點出來訪者從未察覺的自我認識。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包括跟隨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看病人、打primary care病人的病歷和學習精神科相關主題的過程。作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分享了在精神科實習中的錯失與學習經驗。
Thumbnail
由於近期的狀態跟以前有點不一樣,保險起見決定先去見見精神科醫生,詢問些這段時間我感到困惑的事情。 就大概記錄一下複診的過程及跟醫生間的問答,以免之後忘記。
當我提問:為何您認為我不需要做諮商呢?醫生淡淡地說:因為你會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 身為罹患憂鬱症已經4年的大學生,最近感到心情又到了另一個谷底。我的學校有免費諮商輔導的這項政策,所以我決定報名看看。報名完過了沒多久便接到電話,對方是健康中心的諮商師,他說:已成功收到我的預約,會盡快幫我安排時間
Thumbnail
面試時遇到一些不舒服的問題,有些公司的面試官讓人感覺很不舒服,如何適當應對這些問題,並保護自己的隱私。
Thumbnail
六十、該怎麼找合適的醫生 為什麼我一再提到醫生的重要,對躁鬱症患者來說,醫生是極為關鍵的因素,如同《躁鬱之心》作者,凱.傑米森所說的:「如果一位精神科醫師不需要處理許多躁鬱症病人微妙或不怎麼微妙地抗拒治療的問題,那他可算是個稀有動物。」
Thumbnail
一直寫,一直寫,除了記錄生活、發表意見和想法、產出創作之外,還可以療癒自己。 【關於我】 看似美滿的、令人羨慕的家庭,其實我覺得有許多困擾,婚姻中的,和先生、還有和他家人相處的,對於「錢」的價值觀,對於「物質」和「精神」的價值觀……,許多許多。 我自己太忙碌,做太多事,所有事情都想要做好,不會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