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發生過什麼事》|理解大腦的 運作方式,療癒自己與他人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幸運的人用童年療癒人生,不幸的人用一生來療癒童年」,可以感受到童年時候所造成的創傷對人的影響深刻。但除了童年階段,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在生命經驗到各種各樣的不舒服的經歷,有的可能有所意識,但下意識地逃避不去面對處理;有的可能甚至隱而不覺,藏在日常生活中,成為習慣的一部分而毫無自覺。
《你發生過什麼事》|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療癒自己與他人
《你發生過什麼事》|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療癒自己與他人
《你發生過什麼事》是歐普拉與培理醫生的討論集冊,透過不同人的人生故事,分享相仿的童年經驗,讓曾經有相似經驗的人感覺自己並不孤單。並從培理醫生的腦科學角度來檢視,該如何透過大腦的適應性,重新找到新的適應模式,看清過去的事情如何影響未來的行為,以及如何重新建立我們對自我價值的感受。

大腦是如何處理訊息?

溝通是希望把我的想法傳達到對方的腦中,但真正進入大腦的理性思考皮質區之前,首先會先透過經過下層腦,接收五感資訊。這個情緒濾網會比對過往經驗、重新分類與解讀後,才會傳達到皮質。
我們大腦的組織方式,是先產生行動與感受,然後才思考。p32
這跟《峰值體驗》與《快思慢想》中提到腦內系統一與系統二的交互應用相同,五感收集的事物的描敘與表徵資訊是透過系統一,這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做判斷,例如:明明會議室沒有對話,但感覺得到空氣中的氣氛凝重。系統一可以快速的處理印象與感覺,也就是大腦最優先處理的順序。
也因為大腦的功能,會依照當時的狀態而做改變:冷靜放鬆時,會利用「皮質」進行創造與思考,認知相對開放,可以進行抽象式的思考;但一旦遇到預期以外的事,在大腦感到威脅時,會引發從眾、僵住、逃避甚至順從的反應,此時的認知變的僵固,思考也容易卡在同個迴圈。
在溝通時,先讓對方認為自己跟他是同一國:我群的放鬆感可以降低戒心,減少因為排斥而引發的討論上的衝突,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應用了腦科學的方法。

壓力調節復原系統

在嬰兒早期發展的前兩個月裡,父母持續給予的一致性、可預期的支持非常重要,可以給孩子在未來創造正向人生的起步,並發展出有復原力的壓力調節系統
壓力並不一定都是壞的,當我們面對適度的挑戰並且成功通過後,可以增強應對的能力,經驗可以改善我們的表現。壓力的問題是:難以預期、無法控制、時間過長以及強度極端
就像做重訓一樣,透過有系統安排的訓練菜單,每次加強一點點挑戰的難度,可以漸進式的增強肌肉能力。
並且不只是重訓,在體育、繪畫等不同的技能領域裡,都可以看到人類在突破壓力後的表現。
我想起之前在 Krenz 的電腦繪圖課程中,也有提到他的繪畫課綱設計,就是逐漸墊高難度,避免一開始就因為門檻過高而放棄,而是讓實作練習中,慢慢突破門檻,就像過關打怪一樣,將該階段的能力習得成無意識狀態,這樣才有餘裕進一步學習下一階段的知識。
只要妥善設定壓力的強度、頻次,就可以好好善用的壓力成為成長的助力。

神經可塑性與學習的關係

大腦擁有適應的能力,神經網路在受到刺激後改變結構的原理,稱為:神經可塑性。
神經可塑性有10大原則,其中最重要的是特定性,經由特定部位的活動,刺激大腦與該技能相關的部分,因而發生改變。不論是彈琴、寫作,或者是愛與被愛的能力,都需要多使用多練習,才能有所發展。
我們不能只是看別人煮菜,就以為自己學會料理,而是要實際的進廚房,了解刀功的切法、火候的控制、調味的掌握,在實作的過程中產生連結,才真正習得能力。
如果從來沒有被愛過,那麼,大腦中讓人類去愛的神經網路就會欠缺發展。幸好只要多加使用,多多練習,就可以產生這些能力。只要給予愛,就能讓沒感受過愛的人學會去愛。-培理醫生

總結

重新從經驗中去檢視每個人的行為,會發現其實並沒有人是錯的,就像《致富心態》提到:「每個人的背景脈絡及獨特經驗,都會影響自己的決定,所以沒有人是真正的瘋子。」
同樣的放在自己身上時,並不是把重點放在「我有什麼毛病」,而是試著改問「我發生過什麼事?」,試著從過去的生命經驗裡抽絲剝繭,慢慢理解為什麼自己會培養出這樣的價值觀、觀察與理解世界的方式。只要能夠好好理解並察覺自己的問題,就能找到方式面對並接受,即使需要時間,也因為找到方法所以能慢慢前進。

👉 用一本書的價格交換一位作者的人生觀點吧!
靈感來自於 瓦基的公益計畫,希望透過平台的力量,來增加內容的長尾影響力。如果你對這本書有興趣,歡迎使用此 博客來連結MOMO連結 購買。透過此行銷回購連結購書,你不會有損失,而我會預計將會把這 2% 的回饋統一捐助非營利公益教育團體!希望透過內容分享的方式,累積社會善意的力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