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74. 心累嗎?心理學帶給基督徒什麼幫助?

人類心靈健康發展史 ,呈現一股存在於「心靈問題作為靈性問題」與「靈性問題作為心靈問題」之間。奧古斯丁、精神科醫師梅傑、心理學家昆柯比較認同前者;自文藝復興時代以來崇尚科學、哲學,卻否定基督信仰的人,則比較認同後者。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精神病學與宗教榮休教授尤蘭諾(Ann Ulanov)畢生致力於紓解以上張力,造福人類的心靈與靈性健康。她是虔誠的聖公宗基督徒,擁有神學和心理學學位;既是神學院榮休老師,又是執業中的榮格派精神分析師。她著書超過二十本,曾經與丈夫於學術期刊《宗教與健康期刊》(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一同擔任主編;獲美國精神病學會頒發費斯達獎(Oskar Pfister Award),以表揚她對精神病學與宗教的卓越貢獻。
尤蘭諾曾在歷史悠久的《美國精神分析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發表論文,論證心靈是人所共有的「主觀」經驗,但心靈不只關乎個人,也是影響每個人的「客觀」現象。例如在群體互動的過程中,有人表現自卑、有人表現委屈、有人表現敵意,於是這個群體的整體心靈氣氛就會受到負面影響。她曾合著《智能障礙者的牧養關懷》(Pastoral Care of the Mentally Disabled),指出精神病學與宗教兩個領域長年敵對。精神病學家認為,宗教是個幻覺,是把兒童的願望投射到宇宙。宗教會讓人變得幼稚,促使他們尋找神性的父母,最終無法或不願意面對殘酷的現實生活。宗教是個精神病態過程,壓抑人的心靈,使他們甘願作為威權主義的受害者。宗教(尤其基督教)則帶著恐懼和否定來看待精神病學,這可以稱為「基督徒對心靈的恐懼」(Christian fear of the psyche)。基督徒批評,精神病學、心理學等學科把人化約為化學作用或自我(ego)的適應過程,淡化人類的靈性生命。再者,這些學科推廣一種偽宗教(pseudo-religion),輕看人的罪和邪惡,視之為投射(projection)而已;不以忠信生活為人生目標,反而鼓吹擁有成熟的身分認同。精神病學關心人的心靈,即意識和無意識的作用,使人能夠立身處世,與他人共存。宗教則關心人的靈性,即上帝能夠隨時臨在的空間,讓人與自己、他人,以及上帝建立關係。精神病學研究,宗教經驗怎樣在個人和群體當中運作,對健康有正面抑或負面的影響。例如有基督徒聲稱上帝對他說話,精神病學者就會探究這現象的各個細節,了解當事人怎樣因應調適。宗教的旨趣則是人的靈性,確認這宗教經驗是否真實,釐清究竟是誰對這基督徒說話,探索他未來要怎樣經營與上帝的關係。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