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1|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媽媽說的話

前言

小嬰兒出生後,全家人的生活步調都因而亂了套,所有人的眼光都在嬰兒身上。要先去上保母課,然後依據專家和學者提供的一堆嬰兒訊息,什麼時候吃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什麼?其他人都被嚴格規定和要求…一有動靜,就得查看是餓了?還是拉了?餓了要看大小決定奶粉幾湯匙,開水多少,等到幾度…,拉了要如何拿掉尿布?如何洗屁屁?…出外一定要用嬰兒座椅…,吃飯更是不得安寧,拿出自備餐具,挑出能吃的東西,用開水先洗過,然後剪成能入口的大小…帶個嬰兒出門,父母絕對無法安心且從容的用餐,只能找個空隙,急切的扒上兩口…等到會走路了,更忙了,因為小幼童根本不耐你牽著,他們四處去探索,去探險,一不小心跌倒了,馬上心疼自責到不行…上學後,擔心不減反增,功課跟不跟得上?有沒有交到朋友?和人相處還好嗎?…一直到大學畢業,踏入社會,又得擔心找到工作沒?工作還好嗎?會不會太累?工作有著落後,還得擔憂結婚…結婚後,夫妻相處還好嗎?有要生嗎?什麼時候生?與婆家關係…升遷…薪資…買房…你知道嗎?養兒育女從來不是件小事,而父母一職似乎是永無止境的擔憂和掛慮…,

媽媽說的話

這些擔憂和掛慮通常會透過口語表達出來,而且是隨著小孩的年紀而有差異,網路上有媽媽最常說的話…之類的,底下總是有許多認同的留言,可是似乎很少人去嘗試著了解一下:媽媽為什麼會說那些話?那些話背後的含意可能是什麼?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如何說或許更好?
"媽媽最常說的話",這句話本身就有點意思了,首先,為什麼是”媽媽”?是否表示管教子女的任務大部份都是母親在承擔?媽媽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說出如此一致的話?例如:考試最常聽到的應該是:"怎麼考那麼差?"(只要不是第一名都算考得差了;如果是第一名則變成為什麼某科不是一百分…);例如什麼事惹惱了媽媽,讓媽媽不高興了:脫口而出的可能是:"生雞蛋的沒有,放雞屎的一大堆(台語發音)"

媽媽為什麼這樣說?

他們為什麼會這樣說?我猜想可能
1.因為他的父母也是如此說他的。他聽的當時雖然不舒服,然而此種話語聽多了,在碰到類似狀況時,同樣的話不由脫口而出;他沒學過如何當父母,不知道除了耳熟能詳的,從小聽到大的話之外還能說什麼?
2.因為傳統文化的影響,亞洲文化常用批評來代替鼓勵,用批評使孩童不會得意忘形,用批評提醒孩童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批評來激勵孩童更加努力。
3.街坊鄰居或者一般家長都是類似的,他們看到的,聽到的大多差不多,因此理所然的認為好媽媽應該給你忠告,給你提醒…;
4.同樣的話說多了,已經成為慣性,碰到類似狀況,就不由自主的脫口而出。
他們的原意是良善的,是基於愛…。他們完全不會察覺到這樣做有什麼不對,遑論改進了…

媽媽的話影響大

然而負面的話,批評的用語聽多了,對孩子來說,可能不但無法達成媽媽原先的預期,反而會產生反效果。例如孩子已經非常努力了,只是這次的試題太難,因此全班的成績都不理想。然而你沒看到他的努力,反而在不分青紅皂白的情況下,只看到成績,只知道名次,次數多了,時間久了,再怎麼努力也無法獲得你的歡心,也無法讓你滿意,可能的狀況是放棄了…放棄後,你更加指責他,他變本加厲的壞給你看…台語的口頭禪也是一樣,他總有一些優點吧?可是你一句話抹殺他所有的優點,然後只看到他的缺點,也誇大他的缺失,而且他怎麼努力都沒用,只要有一點缺失,得到的評語就是"生雞蛋的沒有,放雞屎的一大堆(台語發音)"孩子的傷,孩子的痛,可是伴隨他一生,做人沒自信,思想很負面,行為很消極…可是在媽媽看來,別人也都是這樣,唯獨你最嬌貴?我是好心提醒你,如果你不是我的孩子,我還懶得提呢…

你必須讓媽媽知道:你不喜歡

如果你是父母,請注意一下自己的語詞。你必須察覺到自己說了什麼,然後才有可能檢討或反省自己的用詞。如果你是承受者,你未成年,可能的反應是漠然,反抗,改善,自我勸解,然而時間久了,想不受影響也不可能…(我之前談過童年創傷,除了不安外,言詞傷害是最主要的來源…那種傷,對不起,可能要用一生來修復…)
如果你已成年,那麼請勇敢說出你的感受,前已提過父母不易檢討反省自己的用詞,因為他們根本沒察覺到自己的說詞對你的影響,因此你可以直接說:"你的話讓我覺得不舒服,我已經非常努力了…,請你看到我的優點…你直接講,媽媽才有可能注意到他們的話是不是妥當…也才有不再重複或換個說法的可能…

不能改善就逃開吧

期待父母的道歉可能不易,但因為他們不會再重複那些讓你感到不快的話,因此你最少可以開始修復內在小孩的傷(若非如此,你想修復也不可能,因為剛剛修復了一些,可是那些讓你受傷的話又再出現了;最後甚至有可能讓你煩到想自我解脫,得憂鬱症…。)你也許會問:那如果他們還是重複呢?再次強調並加強語氣,讓他們重視並尊重你的感受是一種方法;否則就暫時離開那個傷人的場所吧,等到你已經足以承受再考慮回來吧。斷然離開,也是讓父母重視你感受的方法之一;而且彼此有段距離後,也較易冷靜客觀的看待彼此…

結論

親子關係一直是個漫長且難解的課題,媽媽在不注意的情形下脫口而出的話可能伴隨著我們成長,影響著我們一生。提醒自己絕對不要犯同樣的錯;如果你已成年,說出感受,表達不滿,要求改進,斷然離開,都是可能的處理方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退休後,目前興趣:靈性成長;旅遊;詩詞;隨思雜想,其他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