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這三年,你有改變嗎?
常逛書店的人不難發現,這幾年的新書常常提到「如何化解焦慮」「如何靜下心來」「如何因應瞬息萬變的世界」...
這些就是因為現在的世界變化太快了@@
變或不變?怎麼變?
作者洪蘭教授長期推廣教育理念與閱讀的好處,這次呼應疫情以來變化無常的世界,提出「思考、選擇,並尋找值得追隨的典範」解方,典範是重要的,有一個值得模仿的典範,人生才不會茫然。
人如果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不可能從現在的樣子改變成想要的樣子。沒有邁進的目標,就會隨波逐流。
1)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兒童和青少年過胖?為什麼有這麼多孩子靠吃藥控制行為?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如草莓般脆弱?
本書最令我有感的是「種瓜得瓜,你想教出怎樣的孩子?」章節中提到,美國有一個Leonard Sax醫生,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被老師要求父母帶去檢查看看是不是過動、注意力缺乏症(ADHS),在鍥而不捨的研究下,終於確認原來這一切跟「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他停診一年,走遍全美訪談,甚至到歐洲、澳洲、紐西蘭研究,最後發現「現在的教養真是大崩壞,太多的父母不知怎麼當父母」。
原來很多父母誤以為什麼都問孩子的意見叫做「民主」,忘記自己是孩子的監護人,負有監督與保護的責任。孩子未成年前要聽你的,因為他的智慧與閱歷還不足以使他做出正確的決定。
現今的父母常因為擔心失去孩子的愛或太想討好孩子,而沒有清楚表達自己的立場、決定真正有利於孩子的事。事事聽孩子的不叫做民主,那叫「放任」。你是教養孩子,不是討好孩子。
醫生將自己的研究寫了幾本暢銷書,《浮萍男孩》《棉花糖女孩》《教養,你可以做得更好》,提醒父母們:
要勇於承擔父母的責任,一定要讓孩子找到生命的意義,他的人生才會圓滿。你不必十全十美,但必須盡心盡力。這是你畢生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你這輩子最偉大的成就。
2)閱讀,終身受用不盡的恩賜
除了閱讀之外,作者還鼓勵大家培養深度思考,因為經過深思熟慮的東西自然不會忘記。UCLA教授研究發現,「在上課之前先問學生問題」,學習的效果會比較好!因為問,學生便開始思考。(跟我們在公司上班一樣,老闆challengue你,你就會去思考,思考怎麼回覆、思考怎麼採取策略、甚至思考下次怎麼報告)在以色列孩子放學回家,父母不會問「你今天考的怎樣?」而是問「你今天學到什麼新東西?」他們的晚餐時間也就是親子對話時間,餐桌旁通常有一本百科全書,不會的問題立刻找答案。
3)不要從「躺平族」變成「老貧族」
台灣金融研究院的研究報告發現,台灣人20-29歲的年輕人,金融素養極低😱尤其是財務管理的能力。也有一個實驗發現,請大學生回答他們每個月願意存多少錢作為將來的退休基金,在回答前,一組先看過養老院的生活短片,另一組看登山社的風景短片,結果發現,前者願意存10%的薪水,而後者只願意存2%。人在年輕時往往想不到自己會老,更不會想到自己會有旦夕禍福的一天,總覺得退休是很遙遠的事,因此作者請父母盡早教孩子管理財務。
以上三點就是我希望分享給大家的,我自己身為父母,而且只有生一胎,真的很容易不小心就想討好孩子😜或許有人會覺得洪蘭教授的觀念太過老派,但我相信這些經過國外醫生的研究與驗證,絕對是父母與教育者值得關心的重要議題💪
以上簡單心得分享,如果喜歡,拜託幫我按一個愛心❤️(每一個愛心都是我閱讀與分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