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說話』之 說話的方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很多人都沒意識到自己有控制的課題,這裡面也代表著有「心口不一」的課題。

當我們不覺察,我們就不會知道自己一直在使用控制的語言,我們就不會知道我們其實要的是什麼,以及我們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例如:

顯性控制:把鳳梨吃完
隱性控制:你為什麼不把鳳梨全吃完
尊      重:你可以把剩下的鳳梨吃完

顯性控制:說對不起
隱性控制:你做錯事從來都不道歉
尊      重:我希望你能為這件事跟我道歉

顯性控制:不准出門
隱性控制:又要出門
尊      重:我希望你待在家裡陪我

顯性控制:你聽我說
隱性控制:你從來都不聽我說
尊 重:我希望你能關心我

顯性控制:那女/男的是誰
隱性控制:你又在跟誰聊天
尊  重:我害怕失去你

其實,顯性控制者比隱性控制者來得心口合一,他們會直接說出自己要的跟不要的;

而隱性控制者習慣的說話方式就是「不直接表明自己內心的想法」,呈現著一種被害者的狀態而不自知,期望他人了解自己;

尊重別人的說話方式是我們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心口合一如實的說出,同時尊重別人有拒絕的權利,接受別人的拒絕,面對真實的情況,這樣的相處方式,讓人覺得真誠及舒服,也讓自己清楚自己無法改變的是什麼,再來評估與選擇還能怎麼做。

#讓自己心口合一
#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明白自己恐懼的是什麼
#接受別人也有說不的權利
#面對問題才能做出正確選擇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相同的命格卻有不一樣的人生,差別在於「選擇」。 想要人生有所不同,想要不被表現迷惑,並做出更好的選擇 歡迎找我預約:|八字|答案桌遊|奇門遁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時候我們以為說的話是為對方好,但其實讓別人覺得不舒服而不自知,甚至令人有說話不得體的印象。 如果我們真的想幫助別人,說的應該是對方聽得進去的話,而不是自己想要講的,用讓人感到舒服的方式去溝通,而不是因為自己想說,然後用一種「以上對下」的方式在跟別人講話,造成別人的不舒服。 很多人沒意識到自己的
【修行與善】 善事做多了真的可以成佛嗎?壞事做多了就一定是魔嗎? 如果做善事的時候是以自己私利為主,起心動念是覺得可以得到福報,那這個善還是善嗎? 壞事的定義是甚麼?有時候發生不好的事,會讓我們得到領悟而有所改變,這個惡,就真的只有單向的嗎? 世事沒有對錯,公道自在人心,這個人心指著
靈性成長總是從「怪別人」開始,都是因為別人才造成的,把所有的錯都指向別人。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開始發現,再怎麼怪別人,有些內心的傷痛還是無法解決,於是開始往內尋找以往自己不願面對的「陰影」,這時我們開始願意面對自己。 當我們開始成長面對時,我們覺得自己開始懂了一些別人不懂的,對自己產生了莫名的
我們對於事物都有一個定義,也因為給了那事物有了定義的名稱,所以我們知道了那個是什麼。 有形的我們很清楚,紅色是紅色、車子是車子、燈是燈、衣服就衣服、球是球。但無形的呢?我們真的知道嗎?還是我們只是以自己的情緒來定義我們的感覺? 我們給不出我們沒有的 我們說別人自私是因為我們知道什麼是自私
一個人內在擁有的東西,是決定他幸福與否的關鍵。--叔本華 看到這句話後開始想: 有些人喜歡怪東怪西,卻沒聽過他怪自己;許多人習慣抱怨與批判別人,卻沒聽過他說自己;還有些人擅長評斷分析別人,卻沒聽過他深入了解自己。 會讓我們有情緒的人,不外乎四點: 1. 對方擁有我們想要“隱藏”的特質。 2.
有時候我們以為說的話是為對方好,但其實讓別人覺得不舒服而不自知,甚至令人有說話不得體的印象。 如果我們真的想幫助別人,說的應該是對方聽得進去的話,而不是自己想要講的,用讓人感到舒服的方式去溝通,而不是因為自己想說,然後用一種「以上對下」的方式在跟別人講話,造成別人的不舒服。 很多人沒意識到自己的
【修行與善】 善事做多了真的可以成佛嗎?壞事做多了就一定是魔嗎? 如果做善事的時候是以自己私利為主,起心動念是覺得可以得到福報,那這個善還是善嗎? 壞事的定義是甚麼?有時候發生不好的事,會讓我們得到領悟而有所改變,這個惡,就真的只有單向的嗎? 世事沒有對錯,公道自在人心,這個人心指著
靈性成長總是從「怪別人」開始,都是因為別人才造成的,把所有的錯都指向別人。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開始發現,再怎麼怪別人,有些內心的傷痛還是無法解決,於是開始往內尋找以往自己不願面對的「陰影」,這時我們開始願意面對自己。 當我們開始成長面對時,我們覺得自己開始懂了一些別人不懂的,對自己產生了莫名的
我們對於事物都有一個定義,也因為給了那事物有了定義的名稱,所以我們知道了那個是什麼。 有形的我們很清楚,紅色是紅色、車子是車子、燈是燈、衣服就衣服、球是球。但無形的呢?我們真的知道嗎?還是我們只是以自己的情緒來定義我們的感覺? 我們給不出我們沒有的 我們說別人自私是因為我們知道什麼是自私
一個人內在擁有的東西,是決定他幸福與否的關鍵。--叔本華 看到這句話後開始想: 有些人喜歡怪東怪西,卻沒聽過他怪自己;許多人習慣抱怨與批判別人,卻沒聽過他說自己;還有些人擅長評斷分析別人,卻沒聽過他深入了解自己。 會讓我們有情緒的人,不外乎四點: 1. 對方擁有我們想要“隱藏”的特質。 2.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一般人被「糾正」時,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心意是否被誤解」 所以要對一個人說「你的行為冒犯到我」前 一定要先說「我知道你的心意是為我著想、為我好」 這樣對方才不會為了要解釋「我沒有惡意」而心生防衛,也能專注聽「你需要的行為調整」
Thumbnail
如果當你發現别人越来越不把你當一回事,那是因為你太好說話。什麼事情,一找你就答應;什么東西,一要你就給。要知道:有的人習慣了得到,便忘記了感恩。做人除了說YES之外,還要經常說一下NO。親和力雖然很重要,但人的價值卻是靠拒絕而来的。有原則的拒絕,比無原則的幫忙,你會更有價值。交人交心,澆樹澆根!真誠
Thumbnail
學習說不可以適時保護自己的能量,不是絕情的拒絕,而是用婉轉禮貌的方式拒絕,這更能為自己劃清自己的底線。學會說不,是一種善待自己的方式之一,對於他人的請求來者不拒,覺得請你幫忙一定會幫,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學會說不,找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吧~
忘記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學會「閉嘴」這件事。 大概是某次聽著抱怨煩惱時試著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看法被說了一句:「你一定要這麼嚴苛嗎?聽你說話很討厭,你說教的樣子讓我很反感。」 那時說不受傷絕對是騙自已,因此決定不再多說。 有時候會認為某些話或許能幫到某些人,但事實上那僅僅是自己的主觀判斷而已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中,總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而這些誤會,最終導致關係的疏離或破裂。文章分享⁣面對關係中的受傷,如何運用三步驟帶自己走出來~
Thumbnail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人。 為了探討為什麼一方激動時對方反而選擇保持沉默,本文從兩種情況出發,分析了沉默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及該如何有效溝聽。 當激動者和溝通者意識到雙方情緒和沉默者的身體語言後,可以實現更良好有效的溝通。
一直覺得做比說重要. 只會出一張嘴的人, 總有一天大家會看清. 會知道誰才是那個默默做事的人, 但這二三這個信念一直被打破. 我現在己經開始懷疑這真的是對的嗎? 俗話說會吵的孩子有糖吃這句話才是真理吧. 對方如果不接受我的意見或是反應過好幾次但都沒有相對的結果. 我就會默默的不再說什麼. 不管
Thumbnail
世人常言:「說話不經大腦。」其實我得說,我說話常常只經大腦,不走心。說話若少了同理心與關心,就容易傷到人,當然啦,傷了人之後就要有反過來被傷害的心理準備。 後來,我想了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如果開口前,把這件事當成一個問題的話,就是只經大腦;如果開口前是想探索答案的話,就有心了。
Thumbnail
掌握話裡留白與適時沉默的藝術,收穫良好人際,放大成事機率。有句話說「言多必失」,但為何言多就容易出差錯?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人會說話停不下來?他可能也不是故意忽略你。 不過首先,是你自己要有覺察。畢竟,人與人相處,通常一個蘿蔔一個坑;一直講話的人,就容易跟「難以拒絕他人」的人來往…一個巴掌拍不響啊。所以要從自己身上開始覺察,才能做出改變。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一般人被「糾正」時,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心意是否被誤解」 所以要對一個人說「你的行為冒犯到我」前 一定要先說「我知道你的心意是為我著想、為我好」 這樣對方才不會為了要解釋「我沒有惡意」而心生防衛,也能專注聽「你需要的行為調整」
Thumbnail
如果當你發現别人越来越不把你當一回事,那是因為你太好說話。什麼事情,一找你就答應;什么東西,一要你就給。要知道:有的人習慣了得到,便忘記了感恩。做人除了說YES之外,還要經常說一下NO。親和力雖然很重要,但人的價值卻是靠拒絕而来的。有原則的拒絕,比無原則的幫忙,你會更有價值。交人交心,澆樹澆根!真誠
Thumbnail
學習說不可以適時保護自己的能量,不是絕情的拒絕,而是用婉轉禮貌的方式拒絕,這更能為自己劃清自己的底線。學會說不,是一種善待自己的方式之一,對於他人的請求來者不拒,覺得請你幫忙一定會幫,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學會說不,找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吧~
忘記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學會「閉嘴」這件事。 大概是某次聽著抱怨煩惱時試著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看法被說了一句:「你一定要這麼嚴苛嗎?聽你說話很討厭,你說教的樣子讓我很反感。」 那時說不受傷絕對是騙自已,因此決定不再多說。 有時候會認為某些話或許能幫到某些人,但事實上那僅僅是自己的主觀判斷而已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中,總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而這些誤會,最終導致關係的疏離或破裂。文章分享⁣面對關係中的受傷,如何運用三步驟帶自己走出來~
Thumbnail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人。 為了探討為什麼一方激動時對方反而選擇保持沉默,本文從兩種情況出發,分析了沉默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及該如何有效溝聽。 當激動者和溝通者意識到雙方情緒和沉默者的身體語言後,可以實現更良好有效的溝通。
一直覺得做比說重要. 只會出一張嘴的人, 總有一天大家會看清. 會知道誰才是那個默默做事的人, 但這二三這個信念一直被打破. 我現在己經開始懷疑這真的是對的嗎? 俗話說會吵的孩子有糖吃這句話才是真理吧. 對方如果不接受我的意見或是反應過好幾次但都沒有相對的結果. 我就會默默的不再說什麼. 不管
Thumbnail
世人常言:「說話不經大腦。」其實我得說,我說話常常只經大腦,不走心。說話若少了同理心與關心,就容易傷到人,當然啦,傷了人之後就要有反過來被傷害的心理準備。 後來,我想了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如果開口前,把這件事當成一個問題的話,就是只經大腦;如果開口前是想探索答案的話,就有心了。
Thumbnail
掌握話裡留白與適時沉默的藝術,收穫良好人際,放大成事機率。有句話說「言多必失」,但為何言多就容易出差錯?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人會說話停不下來?他可能也不是故意忽略你。 不過首先,是你自己要有覺察。畢竟,人與人相處,通常一個蘿蔔一個坑;一直講話的人,就容易跟「難以拒絕他人」的人來往…一個巴掌拍不響啊。所以要從自己身上開始覺察,才能做出改變。